曾國藩:50歲憑《道德經》逆襲!知道這個秘密,你才一樣可以
「一晃入職10多年,今年都40了,一直毫無建樹,再不做點事,這輩子就要一事無成了。」他心裡這樣想著,便給新上任的大BOSS寫了一個意見書,陳述當前管理的混亂和腐敗,並提出改革意見。
如此憤青,還了得!
大BOSS心想我剛上任,你就來找茬唱衰!「我椅子都還沒坐熱,你就又開始說,你怎麼也讓我稍微坐穩點再說。」氣得當場摔了意見書不說,還想殺了他。
這位大憤青卻沒有因此悔改或警醒,42歲了,依然熱血不減,還寫意見書。這次真的差點把命丟了,所幸當時出了件事需要他去辦,才撿回一條命。
這個大憤青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國藩。
40歲之前,他雖然並無大災大難,但確實也沒有多少建樹,再加上耿直的書生氣,在朝廷內外並不討喜,甚至讓人討厭。
然而他卻成功逆襲,在50歲之後的人生里,一路開掛,在「屢敗屢戰」的形勢下,仍然平定太平天國,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
他傳奇的一生,一直為後人稱道。乃至成為現今最熱的傳統文化IP,遍地都是跟曾國藩學人生智慧的論道:曾國藩脫胎換骨的過程,八種堅持,避開兩個字、守住兩個字,人生三貴……
追根溯源的話,就會發現他的人生智慧並不神秘,來源於《道德經》。
因為他早年的性格太過剛強,處處碰壁,和哪裡都格格不入。後來經歷生病、父親去世、同僚排擠、皇帝不待見等等痛苦時,是《道德經》讓他恍然大悟,他徹悟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轉變了自己的內心,逐漸的,整個人開始透露出道家與世無爭、如水謙卑處下的氣質。
看到這兒,也許你會認為《道德經》是他成功的秘訣?
非也!
幾千年來,讀《道德經》的人不計其數,為什麼因為這部經扭轉命運困局的人,相比之下卻並不多?
並不是經典沒讀通,也不是水平不夠,而是因為志向。
曾國藩將立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著有一本總結自己人生經驗和成功心得的傳世奇書《挺經》,裡面談到立志時,是這樣描述的:
君子的立志,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有內修聖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後才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一個完全的人。
如果問現在年輕人的志向,大部分人會說「賺很多錢」、「財富自由」,全是這類享受生活的追求,這些都是生存,更多是滿足一己私慾,並不是真正的志向,不能讓人產生源源不斷的力量。即便獲得了暫時的滿足,也很快就會空虛,變得「窮得只剩下錢」。
人類之所以被定義為高級動物,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世界,靠的是生存之外的心念。
「為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能讓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力量。」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人類為萬物之靈所獨有的,也是人類世界不斷前進的最大推動力。
很可惜的是,現今社會太發達,物慾裹挾著年輕人前進,回歸心靈思考人生意義已經相當不易。
然而,立志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願力決定始終,人和人的差別絕不是智力、能力造成的,首先是願力。
在《修福轉運》的修學中,師父耳提面命,不厭其煩的對每個學員都反覆強調要發心。就是要我們找到人生的志向和意義,進而真正的改變命運。
師父教導我們:要發心,要事事發心,要把發心落到實處。
為什麼要發心?
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如果人生沒有目標,自然會渾渾噩噩,容易迷茫,容易空虛,缺乏意義感的人生會讓人疲軟無力,喪極了。
只是現在很多人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會認為追求財富自由就是自己的目標,其實不然。這種從自我出發的目標,很容易讓人生越來越狹隘。
當你打開手心時,你的手中就有了全世界。當你緊攥著手中的東西,你絕不會得到更多。
如果連目標都沒有,根本不知道要去哪兒,怎麼可能達到目的地。
很多所謂成功的人擁有的一切,其實是實現人生目標的附加。就好像曾國藩當初只是想一心報國,而不是想自己要做朝廷重臣。目標不同,做具體事情時的出發點,和對境的抉擇就完全不一樣,進而導致不同的結局。
為什麼要事事發心?
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容易,然而堅持下去更不容易。
這個過程中,自身的很多毛病和習氣會來阻撓你,給你找麻煩。比如拖延症、懶癌……它們很頑固,很讓人頭疼,人生很多本可以有的成就,就是被這些壞毛病不知不覺中一點點腐蝕和偷走的。
發現它們也不難,可是改掉就相當困難了。所以不乏有人漸漸能夠容忍自己的壞毛病,會找借口和理由讓它們合理化,而不去想辦法克服。
靠什麼打敗這些壞毛病,就是靠發心,只要有志向,就有正面積極的動力。
每天早上把你從床上叫起來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
真正實現人生意義、創造價值的人,不是靠得艱難痛苦的自律,而是夢想的溫暖一直在鼓勵著他們。
發心不能空談,要落到實處
發心不能流於形式和表面,要用智慧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如果每天只是高唱理想,最後真的會變成痴人說夢。
立下的志向需要一點一滴的行動去實現,現在很流行的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說的這個道理,一步不能登天,需要積累和持續不斷的付出努力。
願力決定始終,智慧決定成敗。
如何做才能實現志向,需要的是智慧。
智慧也不是空洞的談資。《修福轉運》傳統文化修學班教授道德經的奧秘,就是為了讓同學們擁有智慧,而不是變成文化人,或者懂得一些之乎者也。
比如上一次講到「反者道之動」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處事原則,凡事不要太過,所以,不要拚命熬夜,物極必反,太過傷身,結果會得不償失。
教授一門傳統文化課程很容易,教好這門課也容易,然而啟發人思考人生意義卻是不易,且可能「費力不討好」的,但是,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一個人只有有了根,才能茁壯成長,靈魂才會呈現出有光的樣子,而不僅僅是活著而已。
TAG:修福轉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