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11年,我既不是外國人,也不是中國人」
東西方文明看似水火不容,相隔遙遠的中法兩國,卻一直有種微妙的聯結和驚人的相似:「世界上也許只有法國人最能理解中國,因為他們擁有一種和中國人一樣非凡的精神特質。」飛速發展的中國,讓這個最懂它的西方國家無所適從。兩國僑民驚嘆差異越發明顯,也承受著文化衝擊造成的悵然若失。天地雖寬,最難的走卻是心路。
對於定居國外的人而言,往往還有回國生活和工作的那一天。
有些人返回祖國後,新生活井井有條,好似他們從未離開過。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另一回事,許多人為此苦惱。如今,專家將這些現象稱為「逆文化衝擊」或「僑民的憂鬱」。
回國——對曾經定居國外的人(一個特指僑民返回原籍國的新詞)產生的衝擊,和抵達外國可能對其造成的影響一樣大。
故鄉: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對居住在法國的50名中國人和居住在中國的20名法國人進行了調查。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大為震驚」:他們在海外生活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後回國,發現一切已經不同。他們必須再次適應文化規則,重新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這時,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出現了——是社會變了,還是自己變了?
「離開」——有時讓我們丟失了原有的社會位置。
通常,「離開」讓我們退後一步,重新審視社會。定居外國,經歷其他的生活方式,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觀,衡量真正重要的東西。然而,「回歸」也令我們在祖國備感陌生。
那些歸國者,起初顯得與老朋友、家人和職業關係「格格不入」。我們不禁要比較國內外日常生活的細節。關注優點和缺點,發現自己不像其他人那樣行事。「回國後,我在公共場所給身後的人留門,而中國人常把我當門衛」,4年前來到法國的的北京女孩Yilin說。趣聞可以一笑了之,但這些細節揭示了「離開的人」和「留下的人」之間的差異。從禮貌到價值觀,通過生活節奏或思維方式,這些差異在日常生活中的結果是一致的:共享兩種文化,這種影響需要時間來重新適應社會,而時間因每個人情況不同而變化。
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生活在法國,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代表著獨立,這是他們一生當中能更好認識自我的時期。一旦回國,他們將面對別人的眼光,承受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新壓力。
相反,居住在中國的法國人,活在一個「中國式大家庭」里,難以接受法國家庭關係和友誼中存在的孤獨感與距離感。
據調查,22%的中國受訪者願意回法國居住,而法國人中有44%的受訪者表示想回中國居住。
@Real信誓蛋蛋 的主人公,是兩個生活在中國廣東的法國90後。他們拍攝的視頻有著與眾不同的法式幽默,在中國網路媒體迅速走紅。在視頻中,「鋼蛋」(右)曾講到在中國讀書時的寄宿家庭生活。
此外,法國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對中國人來說似乎如「田園詩一般」,反之,有些法國人也有他們喜愛中國的原因。例如,一些中國人欣賞法國的慢節奏生活,很多法國人卻喜歡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
儘管回國面臨衝擊,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經驗是一筆財富。毋庸置疑,他們是出色的文化使者。
當「海歸」遭遇逆文化衝擊
接受調查的人對回國(的感受)記憶猶新。當然,有人回國後生活得很好,但我們聚焦在逆文化衝擊的「受害者」身上,試圖了解他們回國後感到震驚的事,探索他們對生活轉變的感知(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等),發現他們遺憾的國外生活中的細節。
「在法國,我和室友享受愉快的合租生活。回國後,剛開始很難適應與父母同住。失去了獨立空間,但得到家人更多陪伴。」——Qian,26歲,上海製藥實驗室銷售(在法4年)
「剛回法國,我發現一切這麼慢,做任何事都必須耐心。如今(情況)好多了,但有些事仍會令我驚訝。例如,我特別欣賞在中國(辦事的)靈活性,適應形勢,以及在出現問題時通過對話調解人際關係的能力。」——Kevin,34歲,巴黎翻譯行業(在華6年)
「社會關係中,我們有這樣的印象: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我們能很快與同事或熟人相處。但這往往只是個表象:我們不能認真對待別人說的話。如今,中國的社會關係中存在信任問題。」——Shushu,33歲,南京自由職業者(在法10年)
「國內工作環境中,最大的不同是一句話有諸多含義。交流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只考慮一層意思。」——Ye,33歲,設計師(在法6年)
「在中國多年後,工作從零開始,圈子得重新建立。再適應並不容易。過去幾年(與中國)建立了牢固聯繫,有種被祖國『流放』的感覺。我尋找有相同經歷的人的圈子。當我想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時,他們卻對我(在中國)的經歷毫無興趣。」——Alexis,48歲,巴黎法語教師(在華5年)
「從就業來說,我的同齡朋友已經有了幾年工作經驗,而我必須從頭開始。和朋友們差距大,偶爾感覺有點失落。」——Shuai,24歲,上海公關行業(在法2年)
「我回國的標誌是參加工作面試。在中國,有一種傾向是質疑個人簡歷中提到的職業經歷,公司甚至要求提供個人材料,如工資單或銀行賬單!我在國內工作環境中還注意到:偽君子常常被認為是『外交家』!」——Mao,28歲,北京影視行業(在法4年)
「我注意到,法國的日常生活不如中國方便(電子支付,商店開放時間,隨時交付快遞等)。」——Simon,29歲,巴黎學生,(在華5年)
「在中國(至少在北京)不需要帶錢包出門。回國之前,我就知道國內快遞服務已經非常發達,不過真回國以後,我發現移動支付已經蔓延到了日常生活的各方面。」——Ouyang,27歲,北京文化項目經理(在法3年)
「在台灣,即使生病也要工作。在法國享受社會福利時,我們非常感激,但很多人認為這是應得的。」——Erika,33歲,台灣教育顧問
「我最喜歡中國什麼?人的善良,文化的差異使你質疑自己的習慣。或許由於『外國人』的身份,在中國,我能感受到比在法國時更大的自由度。」——Arnaud,32歲,南特沼氣項目經理(在華3年)
「在中國,通常所有人去吃飯,都是一個人請客,而在法國是AA制。我不習慣,受邀時覺得彆扭和虧欠,總想『禮尚往來』。此外,在中國,往往不區分職業生活與個人生活,在法國則有區分。」——Zhongyu,25歲,飲料生產業(在法1年)
「在法國,人與人之間不常討論錢的問題(雖然它很重要)。另外,我在某些爭論和想法上有不同意見。我不受媒體左右,也不會被盲目聽信媒體的朋友所影響。一些負面情緒顯而易見。彷彿法國人的生活理想和決定他們幸福的因素不是自己。」——David,34歲,教師,返法1年後重回中國(在華10餘年)
「中國人傾向於把金錢和名譽視為幸福的目標。重視生存勝過享受。」——Gaoyang,28歲,北京國家大劇院人員(在法4年)
「我不再和國內的朋友分享某些觀點。例如,他們認為必須要有一個孩子,以保證養老和未來。而我不再從這個角度看待這些事。」——Shan,教育行業(在法5年)
「在中國的11年,我們學會了一些規則,但仍被視為外國人。事實上,我們與中國習俗還有一段距離。但時間的流逝,使我們與法國社會之間也產生了隔閡。我們既不是法國人,也不是中國人:一半是法國人,一半是中國人。」——Gregory,教師(在華11年)
逆文化衝擊:一種真切的影響
Evelyne TAN是Albéa人力資源總監,也是一名獲認證的巴黎職業規劃師。她給出了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如何定義逆文化衝擊?
「逆文化衝擊」是你回到祖國後,不再有家的感覺!人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便適應了一個新環境。我們在海外度過這一令人興奮的時期,但回國時,也會發生一個「衝擊」:我們似乎失去了坐標,不再真正屬於曾熟悉的環境。這對生活不同方面有真切的影響。然而,這不僅僅是文化:當你回來的時候,改變了住所、工作和朋友。這一切往往使我們的生活更糟,也可能成為孤獨、危險和沮喪的緣由,甚至遷怒於家人和朋友......
受影響的人會怎樣?
因被選擇或者被迫(例如由於配偶)所導致的歸國,可能或多或少容易一些。例如,我幫助(並疏導)一名在中國居住了10多年的法國年輕女子。她嫁給一個中國人,之後兩人離婚。她失去了工作5年的崗位,那期間,和上司相處得也不好。回到法國後,她以為在中國的經歷能提高自己在就業市場的地位。事實恰相反:她的經歷不被認可,不是一個「標準的」職業優勢。那一刻,她決定接受(我的疏導),我們把她的優先事項和具體行動定義為一項戰略:回顧她的經歷,定義她的願望,重新修改簡歷和LinkedIn的個人資料,生成聯繫人,面試,協商合同,成功找到工作,並最終與新的經理和同事建立關係。(我的疏導)共進行了4個月,1個月後,她便開始了新工作。
當放下一切,回到法國開始新生活,她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可仍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衝擊強度是否取決於國家間的文化差距?
這更多的是涉及到每個人如何調整以及融入新環境的程度。文化差異顯然是重要因素,但它並非是唯一的。
通常,一個人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祖國度過,他怎麼就會如此快地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到了不得不重新適應環境的地步呢?
抵達一個新的國家迫使你快速適應,不管你是否願意(搬家、購物、職業變動等),也擴大了我們的視野。我們注意到,除了祖國,在其他國家生活也是可能的。當我們回國時,重新審視祖國,會欣賞或不再支持某些方面。這不是標準變了,而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了。
需要多久才能重新適應祖國的文化?
時間長短取決於受到衝擊的強度,生活或多或少因周圍的人事而變化。研究表明,這種現象也被稱為「重返的衝突」(Re-Entry Shock),可持續長達2年!
有什麼好的建議?
充實自己,不要獨處!總有機會遇到你可能感興趣的事物,以及在國外生活並融入到世界社交圈的人們。
(英倫圈推薦,刊載自圈哥的小夥伴「歐時大參」oushi1983,報道:朱珊姍、編譯:李瑞雪、編輯:Ruixue,轉載請註明。)
TAG:英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