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你對中國畫了解多少呢?
中國畫簡介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那麼你對中國畫又了解多少呢?
南國東湖冬水暖 嶺南梧桐悟丹青
百花迎春,放歌新時代。陳士舉、黃健山水田園書畫專題展近日在深圳東湖美術館舉行。
春風化雨細無聲,丹青妙筆著華章。由紅旗飄飄書畫院深圳分院、深圳社區畫院主辦的「山水田園」專題描繪黨的十八大以來,神州大好河山、村莊院落至情美景的變化。你看丹青妙手國畫家陳士舉先生,至精至細精繪細雕大自然五彩風景的一幅幅畫作;你看青年油畫家黃健先生的一幅幅似真似幻的油畫作品,美倫美煥。專題書畫展田園系列原創畫作數十幅鄉情鄉信專題作品,自2月22曰在深圳市東湖美術館展覽大廳展出以來,兩位藝術家精描細繪的作品喚發出濃悠生活氣息、鄉土氛圍,吸引了無數人的眷顧。
在開展的當日,深圳市社區建設學會負責人余建國、黃慧忠,紅旗飄飄書畫院深圳分院負責人陳馳山等數十位嘉賓出席了開展儀式。當著名書法家趙永華題筆書寫展名,一幅濃墨染彩的行隸體「陳士舉、黃健書畫展」呈現在人們眼前時,引發館內觀眾與佳賓的陣陣掌聲與喝彩,當場,書法家唐武平、劉治國、蘇建平、漁父、趙瑞臣等揮毫提字,共祝畫展成功舉辦。隨之,深圳義工熱情地引領觀眾仔細欣賞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源於生活的描繪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觀眾與畫家互動,創作簽名形成了一道渴求與舒展時的神遊筆繪流動時的韻動美。
陳士舉,擅長山水畫,1991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徐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其書法作品已進入國家字型檔,被人民大會堂等國內外博物館收藏。黃健,深圳社區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禪畫研究院執行院長、美院畫派,從事油畫,國畫創作,現師從著名山水畫家陳士舉老師,經過多年的沉澱與感悟。風格融入各家之長,畫風自然多變,喜歡墨色的自然韻味,大氣於奔放,畫中往往透露出縷縷禪心,深受收藏家喜愛,現成為紮根深圳的知名畫家。
《水墨丹青》吳冠中:我負丹青!丹青負我!
這是一人,正式開始寫中國的畫家們,彙集於《水墨丹青》。
中國上下五千年,而一人卻選擇,吳冠中作為第一位畫家。
因為一人覺得,吳冠中是一位,在中西文化劇烈交融中,得到自我之道的中國傳統文人。
《我負丹青》是吳冠中先生的自傳。自此以後,每每有吳冠中,都會有吳冠中:我負丹青!丹青負我!
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吳冠中
《雙燕 墨彩》 1981年作我吳冠中,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1942年考取公費留學,次年赴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深造。1950年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藝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喜歡寫文字,筆名「荼」。
早年很貧窮,非常努力的學習,因為水彩,油畫畫得很好,出國深造西方繪畫。
回國後投入美術教育,遇到了我師父林風眠的同輩,我的老鄉,前輩徐悲鴻。我和他有分歧,我很敢言。言多必失,我也離開了中央美術學院,最後我去了清華大學建築系,建築系啊,建築系。
這個時候一言難盡。我說的少了,但我心中所想,我一生只看重三個人:魯迅、梵高和妻子。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梵高給我性格給我獨特,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平凡,善良,美。我感覺以後我散文的讀者肯定比欣賞我的畫的人要多,我的終生情人是文學。
雖然一言難盡,但是當時在我心裡特別要說:一百個齊白石抵不上一個魯迅。
這樣的心境和這樣的環境,一直困擾著我這個「文藝青年」,直到1980年之後,才創作出,《雙燕墨彩》這幅畫。才有了之後的水墨江南系列,幾十年後很多人說到江南都拿我的畫作。
《雙燕》這幅畫版本非常多,因為構圖簡單,很多仿製。在紛亂快速的現代社會中,能夠想到這樣構圖並且是用水墨畫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功夫在畫外,符合現代大眾審美的水墨畫,而且要又水墨之韻的畫,需要非常深入到中國文化中,才能得到。
2000年左右,我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很多畫作得到了收藏者的喜歡,有了巨大的經濟效應。我還是原來的我,只是我現在要說,我現在能說了。
吳冠中說:筆墨等於零。
吳冠中說:中國取消美協,畫院是遲早的事。
在我的自傳《我負丹青》發布的時候,有報道說,我說了下面一段話。
在我看來,100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多個少個齊白石無所謂,但少了一個魯迅,中國人的脊樑就少半截。我不該學丹青,我該學文學,成為魯迅那樣的文學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丹青負我。
一人覺得,吳冠中先生真的很像一個文人,他一直很清寡。在某些時刻有些人眼中,是個窮酸的畫畫的,是個窮酸的文人,經常說些狂言。吳冠中先生這麼自傲的人,如上面一段報道,我負丹青,其實他更想說,是丹青負我。
吳冠中先生,直到1980年之後,才慢慢得到一些榮譽和地位。
完全的一個文人的路徑,鬱郁不得志,厚積薄發。真的可以喊出:丹青負我。
作為畫家,還是要看畫作,而不是更多的看人生境遇。
宋代蘇軾特別推崇唐代王維,王維也被稱為為文人畫的源頭。
蘇軾更有詩讚曰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蘇軾
王維
當今畫家,都受了西方繪畫影響,用中國的傳統技法畫西方繪畫。而在所有畫家中,將中國傳統繪畫,傳承發展的人竟然是從西方繪畫學起的吳冠中。
這個角度,丹青負我。丹青負了吳冠中。
吳冠中水墨江南,很現代,但有詩韻。
看吳冠中的水墨江南系列,中國傳統山水技法不多,加入了很多水彩,油畫的技法。但照樣有百年前,幾百年前山水畫的追求意境之意。簡而不寡,淡而不素,有自己的風貌,符合當代審美。
中國的山水畫的傳統,如何發展很適應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吳冠中的取法,無疑是符合最多人審美取向的方式。
中國的山水畫如何發展,中國繪畫如何發展。
因為現在還有大量中不中,西不西,古不古,今不今的傳統技法的中國繪畫。
吳冠中這樣的取法取道中,開了個頭,吳冠中先生還不是王維,並沒有開一派之先。
那麼誰又能做到呢,現代中國畫是什麼呢?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從繼承傳統出發的現代中國畫家有三支:
一、以模仿、傳承前人技巧、風範為基本原則;
二、在充分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出新,或樹建自己的獨特風格,或給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內容,並未改變傳統的模式。
三、研習、繼承傳統之後,力圖變革創新風格,並突破了傳統模式,但未失去傳統特色。
在中國畫百年間的發展中,同時伴有融入、吸收世界美術元素的現象,這是一種世界文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大趨勢。被吸收、借鑒的外來美術主要有:西方(美、法、意、俄等)、日本。
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西方美術思潮、論著、美術教育和美術作品被大量引入。伴隨著文化上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提出了「美術革命」的口號。大批青年美術家留學日本與歐美,借鑒西方美術以改革中國繪畫的呼聲與實踐成為潮流。
在80年代走向成熟的中年畫家乃至剛剛跨入畫壇的青年畫家,在融和中西方面更是進行了多樣的嘗試與探索。賈浩義吸收西方抽象手法,以大塊墨色實現東方象徵主義;田黎明把東方對人與自然的情懷,與西方印象主義融為一體,追求光影在國畫中的表達;楊瑞芬將西洋用色意識與國畫三礬九染結合,用揉紙、接染等技法追求肌理,同時吸收日本裝飾繪畫、西方設計思想;蔣采蘋把起源於中國、盛行於日本的岩彩畫,引入工筆畫創作和教學;等。緊緊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深刻地理解與學習傳統,是這一潮流的普遍特色。
誤區
近代以來,許多人包括專業人士,對於傳統中國畫、中國畫傳統,其標準、價值和發展,認識上存在諸多誤區,值得注意。
首先是對「傳統中國畫」和「中國畫傳統」兩個概念混淆不清。「傳統中國畫」即傳統的中國畫,其側重點在中國畫,與之相對應的是西洋畫,是具體的形而下的東西。「中國畫傳統」即中國畫的傳統,重點在傳統上,即服從於文化的大傳統,是中國畫內在精神氣象的無形脈絡,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東西,也是我們民族的藝術精神所在。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類似於「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二是對「傳統中國畫」認識的偏差。多數中國畫的從事者和欣賞者,都以為「傳統中國畫」就是蘇東坡所提倡的、董其昌全面闡述的、青藤、八大、鄭板橋等所表現的「文人畫」。其實不然。「文人畫」僅僅是傳統中國畫的一部分,因而不能代表中國畫全部。之所以後代產生這樣的誤解,其根源來自歷代史論家(有些是畫家自己)的提倡和誤導。
三是中國畫的標準存在誤區。中國畫家,在國人面前大都很自信,動輒自編、自立、自封門戶;而在西方藝術面前,又不太自信,不是做他們的「搬運工」,就是他們的「拿來主義」者。這是一種輕浮,一種焦躁,是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解決這個問題,要靠藝術標準的建立。藝術的標準與地位的高低、名氣的大小、市場價格的高低混在一起,處於交織狀態。這種現象的根源,來自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誤以為中國在近代史上發展的過程中落後了,就不得不放棄我們原有的中國畫的核心價值,而以西方強勢國家的文化觀念取而代之。所以,當代中國畫家學來學去沒能成就出大師,至多算出了些「名家」。不過,名家也有好壞之分,名副其實是「名家」,名不副實則是「偽名家」。時下「名家」不足,「偽名家」有餘。
四是中國畫的價值也存在誤區。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誤解,使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在對中國畫的價值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著觀念上的誤區。中國畫領域,「五四」精英們進行的「美術革命」,在西方苦苦尋找並帶回的「學院的寫實繪畫」,加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85新潮」,又一次對西方現代藝術進行零碎的切割式引入。這些表面性的革新,都是非學理式的,導致中國畫創新的混亂。傳統中國畫以書法為基礎,重書畫同源與筆墨,以「骨法用筆」達到「氣韻生動」並以此作為最高標準,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其審美價值在於藝術家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主觀表現,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的精神價值。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目標有本質性的區別,不僅不能覆蓋,也無法覆蓋。中國畫發展的道路,只能「移步移形」,而不能「移步換形」。
隨著現代化浪潮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同樣面臨國際化的問題。由於全球文化交流的影響,許多藝術家總喜歡把目光盯在西方,這是對中國畫未來發展方向的認識誤區。中國畫不能迎合西方藝術的發展路數,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發展理念,必須整合自己、健全自己,而不是忽略自己、消亡自己。中國藝術的獨具一格,不僅不是累贅,而是對世界的一種貢獻,當下世界尤為明顯。中國畫傳統的更新與創建,是民族血脈在當代的一種溝通、延續。
中國畫的發展,應從大處著眼,準確定位,要尋求藝術理念上的突破,而不應是形式上的模仿。突破的可能性雖不一定局限於本土,但必須堅守中國畫藝術的基本屬性,創造出新的融合多種元素的、與眾不同的表現方法。本土的、開放的中國畫才能走向世界前沿。
關注小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TAG:經典籃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