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史趣談:歷代冊立太子有什麼原則?幾個故事告訴你答案

皇史趣談:歷代冊立太子有什麼原則?幾個故事告訴你答案

冊立太子的制度,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各種文學讀物、影視劇中對於太子冊立、儲君之爭的描寫也是層出不窮。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立太子就成了一個王朝穩定的根本,秦始皇用慘痛的教訓告訴後人預立太子的重要性。而直到清代的雍正帝,才廢除了這一沿襲了近兩千年的制度。這中間發生了哪些跌宕起伏的事呢?今天就與大家好好聊一聊。

秦始皇是一個極度自信的人,雖然他也明白立太子的重要性,但是由於他迷戀長生不老之術,對於自己的壽數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也就遲遲沒有將立太子的事提上議程。直到巡遊的路上突然發現自己命不久矣,才趕緊叫來丞相李斯、宦官趙高,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擬定詔書,指定公子扶蘇即位。後來的劇情大家都知道了,趙高與皇幼子胡亥沆瀣一氣篡改詔書,只用了三四年就將大秦江山敗光了。

秦始皇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的失誤,為後世帝王都提了醒,從此,帝王們開始廣納妃嬪,生下很多的子嗣,增加自己選擇的餘地。那麼在這眾多子嗣中,應該立誰為太子呢?這個規矩必須立的公平公正才能服眾。幸好周代的禮法中就早有規定,立太子應該遵循「立嫡立長」的原則。

「立嫡」是說如果皇子的生母具有正宮地位,也就是說母親的地位越高,皇子的地位也越高,母親的皇后的當然更加優先;「立長」就更好理解了,意思是皇子中哥哥的地位高於弟弟。

規矩是定好了,可是真的執行起來呢?別忘了封建社會可是帝王高度集權的,皇帝早已習慣了自己隻手遮天,怎麼能在選繼承人這麼重要的問題上被一紙規矩束縛呢?於是我們看到,歷史上大部分的太子其實都不是嫡長子的身份,究竟誰能即位,最終還是取決於皇帝老爹的喜好。

話說回來,這條規矩也不是毫無用處。通常在每個朝代開國的時候,皇帝都會恪守這個禮法,以彰顯自己身份的正統。

我們熟知的漢高祖劉邦,其實就十分鐘情於戚夫人,愛屋及烏,當然也就想把太子之位交給戚夫人的兒子如意,而當時嫡長子正是呂雉的兒子劉盈。劉邦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曾多次動搖,後來一方面抵不過呂雉和群臣的極力反對,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帝王的威信和名譽著想,還是立了劉盈為太子,戚夫人的悲慘下場大家都眾所周知了。在這件事上,「立嫡立長」這個原則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至少它可以成為呂雉和群臣用來說服劉邦的工具。

「立嫡立長」引發的一場著名血案,就是唐代的玄武門之變了。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準備遵守「立嫡立長」的原則,立李建成為太子,以為這樣一來就可以一錘定音了。結果二兒子李世民大開殺戒,不僅殺了自己的哥哥,還把李淵也趕下了皇帝的寶座。

當然,帝王們選擇太子,也不完全是出於私心,他們也要為江山社稷考慮,選一位聰明、仁義的接班人,這種潛在的原則在古代封建社會十分普遍。

唐玄宗童年的時候,武則天叫一群皇孫來到身邊,向他們展示各國進貢的奇珍異寶,讓他們自己隨意挑選。當其他皇孫都上去爭搶的時候,只有李隆基正襟危坐絲毫不為所動,武則天很高興,感嘆道:「此兒當為太平天子。」武則天看中的正是李隆基的大氣穩重。

古代的每一次冊立太子,往往決定著一個王朝的命脈,帝王們苦思冥想考察自己的皇子們,而皇子們也千方百計討得父皇的歡心,更有後宮的皇后、嬪妃,朝堂的大臣們捲入進來,為這場大戲添磚加瓦。讀過很多史書之後我們會發現,真實的歷史遠比電視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新皇帝登基時,是如何處理老皇帝留下的眾多妃子的?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