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明白那麼多道理,卻還是控制不好情緒?
幾乎每一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有情緒失控和對孩子大聲嚷嚷的時候。有研究顯示,當代的父母吼孩子比過去更頻繁了。父母已經少有動手打孩子,但他們會通過大喊大叫來發泄憤怒和不滿。
記得有一天的午間,自己迷迷糊糊睡著了,醒來後卻被眼前的一幕驚著了:滿地零亂的書,被拆卸得七零八落的玩具,散落的麵粉被腳印踩得零亂不堪。小漁這個始作俑者則弄了一臉麵粉,還嬉皮笑臉的朝著我大聲的說:「媽媽下雪了,大地一片白」。看著桌上擺放著的兩個空罐子,我明白怎麼回事,當下真有點欲哭無淚,但還是克制心中的怒火,小聲道 「 有創意,但是....以後不可以這樣了.......」。然後默默的擦地收拾東西,可是那個小傢伙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闖禍了,依然興奮的光著腳丫子在地板上亂跑一氣,對於我讓他安靜一會兒的要求充耳不聞,這終於成為導致惹惱我的最後一根稻草,瞬間所有的理智都消失了,只想沖他一頓吼或者一頓打是乎才能解氣......
小傢伙被我的架勢嚇得大哭,看著他那可憐的樣子,我又有點後悔了......心裡暗嘆為何自己看了那麼多的育兒書,學了那麼多的教育經驗,在帶孩子時也盡量的按照書上說的知識去教育孩子,我們從書上學到如何哄孩子快些入睡;知道孩子磕碰的時候,要趕緊抱起來安慰;知道孩子想要買這個玩具,但不想給買的時候如何跟孩子做個約定下次再買;知道孩子拿掃帚玩時不要干涉,鼓勵他的勞動積極性......,孩子成長的規律及狀態早就從書上提前了解到,遇到狀況時,依照育兒文章里提到方法的照做也還行。內心很清楚,我們希望做到對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看似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卻還是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在自己內心焦躁的時候,好象就做不到了。於是就惱怒了,用發脾氣,威脅,歇斯底里等各種花樣向孩子展示自己內心的脆弱,360度地展示自己應付這個小傢伙的捉襟見肘。明白再多的理論,也掩蓋不了自己正在發火的事實。
這麼多的焦躁情緒從哪裡來的呢?
有些時候情緒失控是不是對孩子的「錯誤「或」叛逆行為」太過於較真了?
小漁雖然長得成熟,但他畢竟還只是一個2歲的孩子,我對他的期望是乎有些超過他的年齡了,2歲的男孩子是處於好動且停不下來的敏感期,對待一切都是那麼的好奇和可望,雖然他聽得懂也看得明白父母的情緒。當他有違背或是拖延我的要求時,先著急起來卻是自己,儘管這樣也於事無補。
有時候提高嗓門或許也不是一件壞事,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大聲描述事實能引起小朋友的關注。
有在打掃房間時,小漁就很喜歡在房間里瘋跑,我會試著大聲的提醒他:「我剛把房間的地板拖乾淨,現在又被你踩得髒兮兮的了,怎麼辦?」 而小漁則會說「媽媽我幫你幹活」,看著他一臉的認真的樣子,我也只好認可,這樣一來,我們倆人的心裡都有底了,如果出現什麼狀況,反而不太想去生氣。
盡量不用「你不能長點記性嗎?」或者「你總是做錯!」這類把吼叫作為人身攻擊的話來責備或挖苦。
慢慢的在每日例行的安排中留出一點時間和空間來處理小意外,反而對於自己的情緒是一種緩衝,慢慢的也就避免了焦急。
有些時候情緒失控源於我們童年的經歷
我們與孩子親子關係發生衝突時,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也許是我們在小的時候也經歷過類似的問題。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經歷過一些童年的創傷,這些負面的信息被長久封閉存在身體層面,意識層面以及心理層面,使得情緒體處於「鎖死」的狀態。當孩子的某些表現觸發到了你童年的某段經歷,這份記憶又從新被激活,這份負面的體驗又再次被你的身心系統感覺到了。便感覺與孩子一樣的年紀,回憶起過往負面的時光。
例如有父母看到孩子不認真吃飯,挑食就忍不住發脾氣,懲罰孩子,威脅孩子,甚至打罵孩子,目的是想讓孩子多吃飯。究其原因也是因為父母自己個子矮小,錯失很多好的機會。每次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激活了內心自卑的心理,於是便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害怕孩子像她一樣長不高。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陷入情緒的漩渦不能擺脫。
我非常認可這個觀點「親子教育的核心關鍵點,不是著重在孩子身上,而是首先要把關注點放在自身的情緒狀態上。」當情緒上來時,或許可以試著這樣做:
接納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心的功能。它在你之內,卻非你所能控制。當你過於壓抑和剋制,那麼,就會產生報復性的、破壞性的表達。當我們覺察到我們自己的負面情緒,學會接納它,正視它。
比如,當我們再看到孩子因不好好吃飯而發脾氣時,接納它:「我看見你了,我感受到你了,我接納你。」
當我們忍不住向孩子發脾氣時沒關係,憤怒、沮喪、無聊是正常的情緒,放下自責,釋放勝過壓抑,讓子彈飛一會兒。
轉化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通過哭泣,唱歌,吶喊,運動、健身、聽音樂、旅行等減壓,釋放自己的壓力,讓自己更多平和而寧靜。例如,每天做20-30分鐘冥想,改變大腦的迴路,有效地降壓,解決情緒困擾,讓身心更健康。
或者離開情緒現場,積極暫停;或者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避免情緒失控。
我們其實明白生氣解決不了問題,當遇到不滿、焦慮、失望、冷漠、批評、困惑或者內疚等情緒困擾時,可以通過審視自己的內心來控制消極情緒。
「我們和孩子是同齡人」,別看我們為人父母,生理上已經好幾十歲,但是當「父母」的年齡跟孩子是一樣大的。孩子來到我們身邊,其實是給了我們一個「再成長」的機會。
我們應該學會感謝孩子,感謝孩子讓我們有幸成為父母。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也會讓你越來越多發現孩子帶給你的快樂和欣慰,不知不覺中減少很多對孩子的「壞脾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