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提籃橋街道撤銷了!你知道「提籃橋」的名字是從哪來的嗎?

提籃橋街道撤銷了!你知道「提籃橋」的名字是從哪來的嗎?

原標題:提籃橋街道撤銷了!你知道「提籃橋」的名字是從哪來的嗎?


提到提籃橋


就不得不提「提籃橋監獄」


在上海語言中「提籃橋」除了是地名外


還逐漸成為監獄的代名詞....

昨天中國上海網站上發布消息


虹口區將撤銷提籃橋街道


如此一來


「提籃橋」會被漸漸被人淡忘嗎?


↓↓↓




看了批複全文,小觀放心了


這次的調整是對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


其實,提籃橋不僅僅是監獄

↓↓↓


提籃橋如何得名?原來這裡的確有座橋


提籃橋的得名,要從今海門路以東、昆明路173號的下海廟說起。



這座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幾度興廢,1991年修復、開放,成為上海佛教活動主要場所之一。


從記載來看,這座廟只是下海浦的一座小水神廟。後來隨著歷年增建,跨下海浦的這座橋也建了起來。

民間宗教活動中,禮佛主要是向佛獻花、上供品、燒香叩頭,還有買小動物放生。所以,一般有廟的地方,就會有香燭店、花鳥市場,會有「香花橋」。

而據說,下海廟在下海浦的東面;於是,住在河西的人到位於河東的下海廟敬香,就會提著裝有鮮花香燭、供品的竹籃,從橋上走過。於是,這座橋就被叫做了「提籃橋」。


也有人說,老百姓敬香時提的籃子都是比較高檔的「提籃」,不會是買小菜的籃子。這種提籃有格子、帶蓋,柄是方形的。而這座橋的形狀,神似提籃的柄,因而得名「提籃橋」。


這兩種說法都是比較可信的。

「原來,提籃橋曾


百姓『敬香提籃』而得名」


後來,提籃橋逐步成為鬧市區


上海開埠後,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有英商在附近黃浦江邊徐家灘開始營造碼頭。1848年,提籃橋區域被闢為美租界美僑居留地。19世紀中期,提籃橋附近、虹口老街(今東漢陽路219弄)等已形成集鎮。此後,該區域填浜築路,圈地造房,逐步成為了鬧市區。


19世紀末,這裡成為上海交通樞紐之一


19世紀50~60年代,在碼頭修建期間,徐家灘附近漸成道路。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東熙華德路(今東長治路)及與之相交的道路陸續建成。從19世紀中期起,相繼改建和修建成外虹橋(今大名路橋)、中虹橋(今長治路橋)、里虹橋(今漢陽路橋)、新虹橋(今餘杭路橋)、北新虹橋(今鴨綠江路橋)等一批橋樑。19世紀70年代,沿黃浦江北岸已中外客貨碼頭林立。直至19世紀末,提籃橋地區儼然成了當時上海的交通樞紐之一,它連通了租界繁華區和楊樹浦工業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末,上海首通有軌電車後,6條線路中就有3條經過這裡。


不僅如此,提籃橋地區也成了密集住宅區


19世紀40年代前,今西安路上有草帽弄、高陽路上有朱村等集居點,房屋都是老式平房,後新建居民住房以舊式里弄房屋為主。外資房地產公司也在舟山路一帶開發了不少公寓,供外國在華企業的管理人員和工程人員居住。至20世紀初,東有恆路(今東餘杭路)以南,虹口港以東至華德路(今長陽路)、匯山路(今霍山路)一帶已成為居住區。之後,延伸到大連路、周家嘴路,並建起一批新式里弄房屋。華德路上還有一些外僑居住的西式房屋。



現在提籃橋地區的房屋還保留著當年的風采

「這裡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近代工商業較為發達」


提籃橋被拆,但這裡依然知名度很高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下海浦被填平。此後不久,提籃橋也被拆除。儘管橋沒了,但由於這個區域已成為當時城市的一個中心點,提籃橋也由最初的橋名,延伸成了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區片地名」,泛指今大連路以西、公平路以東、唐山路以南至黃浦江的地段。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屬侵華日本海軍警備地區。舟山路等地是當年上海人接納「二戰」期間猶太人的主要地區,更有「小維也納」之稱。日本投降後,隸上海市十八區。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這裡改稱「提籃橋區」。1956年,提籃橋區被撤銷,併入了虹口區。


最有名的就數提籃橋監獄


1864年(同治三年),上海英租界會審公堂制度建立。經會審判決的英、美犯人關押在領事監獄,華人人犯則關押在福州路總巡捕房監獄。隨著租界的發展,民事和刑事訴訟案件日益增加,總巡捕房已人滿為患。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工部局董事會批准提案,在新擴張的美租界茂海路匯山路(今海門路霍山路)征地營建監獄。1901年底新監獄破土動工,1903年5月18日正式開始使用。因為監獄歸警務處管理,正式名稱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監獄」。由於它位於提籃橋和華德路(今長陽路),也被俗稱為「提籃橋監獄」和「華德路監獄」。


提籃橋監獄經過多次擴建,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設施最精良的監獄。100多年裡,這裡關押過普通犯人,也關過進步文人、革命志士、漢奸,甚至日本戰犯,在不同的語境里,它被稱為「毀滅之城」,「遠東第一監獄」,以及「東方巴士底獄」。於是,在上海語言中,「提籃橋」除了是地名外,還逐漸成為監獄的代名詞。


可能很多上海人聽到去提籃橋


會第一時間聯想到

要去監獄走一遭了


.....



這一區域理應是


上海一張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名片」


上世紀90年代,還曾是上海的商業副中心


我們對提籃橋的刻板印象應該改一改了!


  • 2008年,該地區被列為上海首批1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
  • 2015年,虹口區已建成的「方舟之路」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為核心,連同周邊景點構成了「5小時參觀體驗旅遊圈」。

所以


提籃橋究竟藏了多少秘密?

跟著小觀一起遊覽一番吧




參觀者可用2小時領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用30分鐘重走「方舟之路」上其他7處景點


花1小時入座白馬咖啡館喝一杯咖啡


來一次「時空穿越」


最後


再看一場1個半小時的《蘇州河北》情景劇駐場演出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摩西會堂舊址)


Add: 長陽路62號


摩西會堂又稱華德路會堂,是上海現存的兩座猶太會堂舊址之一。始建於1907年,1927年遷至現址,由俄羅斯猶太人修建,是一所正統的供俄羅斯和中歐猶太人使用的會堂,也是猶太人在滬歷史的重要見證。二戰期間,逃亡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大多居住在虹口,摩西會堂成為當時猶太人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上海猶太宗教公會長期設在堂內(1941年遷至拉都路會堂)。


2004年,摩西會堂舊址公布為區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公布為市優秀歷史建築。2007年區政府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2014年,公布為第八批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舊址現已恢復成1928年作為猶太會堂時的建築風貌,是「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白馬咖啡館(復建)


Add: 長陽路、舟山路—路口


1939年,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魯道夫·莫斯伯格與親友,盤下了長陽路臨潼路口的一座小樓,開起咖啡店,並給自己的新店取了個浪漫名字——「白馬咖啡館」。而難民中不乏有點心、麵包製作或調酒高手等,都被莫斯伯格聘請來幫忙,他還在圍牆隔出的小院四周,架置起鮮花、雕塑和油畫……溫馨的氛圍、周到的服務,使得這裡成為了猶太難民們日常聚集的場所。


從咖啡館可看出當年猶太難民在上海過著平常生活,與本土市民形成了一種團結互助、彼此照應的和睦關係。如今,市民仍能來這裡品嘗美味咖啡,追憶昔日「小維也納」的歲月痕迹。


提籃橋監獄(原上海工部局警務處監獄)


Add: 長陽路147號


提籃橋監獄曾有「遠東第一監獄」之稱。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於1901年,1903年啟用,後陸續不斷擴建、改建。在不同歷史時期,提籃橋監獄收押過眾多知名人物。1945年-1948年間,這裡是關押、審判、處決日本戰犯的場所,上百名日本戰犯關押於此。


其佔地約4公頃,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以10餘幢樓房組成建築群。1994年公布為市優秀歷史建築,1997年公布為市抗日紀念地點,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猶太難民收容所舊址


Add: 長陽路138弄猶太難民收容所舊址


二戰期間,猶太難民救濟組織承租房屋設立收容所,安排難民入住,對他們的生活、安全予以庇護。當時,上海共有7個猶太難民收容所,長陽路138弄(原萬國商團白俄營房)內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收容人數逾千。



美國前財務部長布魯門賽爾舊居

Add: 舟山路59號


美國前財政部長布魯門塞爾十多歲時,隨父母從歐洲逃亡至上海虹口避難,就居住於現舟山路59號,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二戰結束後返回美國,曾在凱特政府出任財政部長。布魯門塞爾還曾數次攜帶家屬訪問舊居,他將虹口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幾年前,年近九旬的布魯門塞爾故地重遊時,由衷地感慨到:「在上海,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



遠東反戰大會舊址


Add: 霍山路85號


該會舊址為磚木結構三層小樓,建築面積250餘平方米,弧形門窗,清水磚牆,紅瓦屋頂。1932年成立「世界反戰委員會」,1933年9月30日,宋慶齡在此主持舉行遠東反戰大會。20世紀八十年代,由鄭育之確認遠東反戰大會舊址——霍山路(匯山路)85號,其手跡保存在虹口史料館。2003年公布為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05年公布為市優秀歷史建築。



羅伊屋頂花園舊址


Add: 霍山路57號


羅伊屋頂花園也稱麥司考脫屋頂花園,其舊址位於當時的百老匯大戲院頂層,是二戰期間隔離區域內猶太難民最大的消夏處。百老匯大戲院由美商奧迪安大戲院公司投資,1928年建造,1930年9月開幕。


戰爭期間,避難於虹口的猶太難民租下了戲院頂層改為社交場所,是那時遠近聞名的猶太難民聚會地。猶太藝術家們經常在此舉行音樂會。每逢節假日,眾多猶太人便會換上最好的服裝前去出席屋頂花園上各種聚會與活動,一起品茗、跳舞、聽爵士樂,羅伊屋頂花園從而成為猶太難民交流思想、室外休閑的重要場所。



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JDC)舊址


Add: 霍山路119、121號


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於1914年在美國紐約成立,為國際上規模巨大、實力雄厚的救濟組織。1938年歐洲猶太難民大批湧進上海時,在此設立駐滬分支機構,成為了支援歐洲猶太難民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上海援助歐洲來滬猶太難民的資金,多從該委員會獲得。


2004年,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JDC)舊址公布為區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公布為市優秀歷史建築。



霍山公園


Add: 霍山路118號


霍山公園初稱斯塔德公園,佔地3687平方米,坐北朝南。1917年,由租界當局建造,也稱舟山公園,1918年正式對外開放,1931年始對華人開放,1944年6月改名霍山公園。


二戰期間,居住在虹口的猶太難民常來此休息、聚會。1947年4月22日,8000名猶太人在這裡集會,抗議英國當局將四名「伊爾貢」(猶太復國主義軍事組織)組織成員處死,這是上海猶太人規模最大的一次政治活動。


為了紀念猶太難民在上海這段特殊的歷史,1994年4月,虹口區人民政府在園內立「二戰期間猶太難民居住區」說明牌。2004年,霍山公園公布為區歷史遺址紀念地。


70餘年前曾是猶太難民聚會地之一的白馬咖啡館,「穿越時空」重返提籃橋。



白馬咖啡館



白馬咖啡館外景 圖片來源: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館內外有著典型的維也納風格,復建後啟用了保留的老門窗、扶梯、吧台、椅子、壁爐等,並按原店主後裔所提供的照片復原咖啡館內部裝飾,展現了其70年前原貌。


下一站,提籃橋風貌區!約嗎?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相關作者:周楠


部分圖片:上海范兒


微信編輯:泰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觀察官微 的精彩文章:

從清晨到日暮,崇明東灘最美12小時都在這段視頻里→

TAG:上海觀察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