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進化理論的誤解

對進化理論的誤解

儘管選擇的進化理論看起來非常簡單,但這些理論還是產生了大量的誤解。也許正是由於這種簡潔性,才使得人們在淺嘗之後——比如在讀了一兩篇通俗文章之後——就認為他們已經完全理解了進化理論。其實,即使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專業人員,有時也會陷入這些誤區的泥潭。

誤解1:人的行為是遺傳決定的

遺傳決定論(genetic determinism)認為,行為完全是由基因控制的,很少或者根本不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許多人反對用進化理論來解釋人類,主要源於他們錯誤地將進化理論和遺傳決定論等同起來了。

而實際情況則剛好相反,其實進化理論的解釋框架完全是交互作用式的。

如果缺乏這兩種必要的成分:

(1)進化形成的適應器和

(2)促使適應器得以發展和激活適應器的環境輸入,人類的行為將不可能發生。

以繭子為例,如果沒有進化形成的繭子生成機制,以及環境因素對皮膚的反覆摩擦,那麼繭子將不可能出現。

所以,當採用進化理論來解釋繭子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會說「長繭子完全是由遺傳決定的,和環境沒有任何關係」。其實,繭子是環境輸入(皮膚反覆受到摩擦)和適應器(對反覆摩擦很敏感、並且包含特定的指令讓皮膚受到反覆摩擦後長出額外的新皮膚細胞)交互作用的具體產物。

實際上,適應器能夠得以進化的原因,正是在於它們為有機體提供了與環境中的適應性問題作鬥爭的工具。

所以,遺傳決定論——行為完全由基因決定而與環境沒有任何關係——顯然是錯誤的。進化理論並不意味著遺傳決定論。

誤解2:如果行為是進化來的,那我們就無法改變它

第二個常見的誤解就是,進化理論暗示著人類的行為是無法改變的。

再來考慮上面關於繭子的例子。人們能夠創造出某些物理環境,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摩擦之苦。這些沒有巨大摩擦的環境就是我們人類自己所設計出來的變化,這種變化阻止了潛在的繭子生成機制的激活。理解了這些適應器以及能將它們激活的環境輸入,那我們就能夠改變我們的行為,從而減少繭子的產生。

同樣地,如果我們理解了我們進化形成的社會心理適應器,以及能將這些適應器激活的社會輸入,那我們就擁有了強大的力量,能按照實際所需的目標對我們的社會行為加以改變。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有證據表明,男性在推斷性意圖上的閾限通常比女性要低。當一個女性對一個男性微笑時,男性觀察者往往比女性觀察者更傾向於認為該女性對那個男性有興趣(Abbey, 1982)。男性很有可能擁有一種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這種機制能夠激發男性去搜尋偶然的性交機會(Buss, 2003)。 然而,有關這種機制的知識能夠讓人們的行為發生變化。比如說,如果男性知道了他們推斷性意圖的閾限比女性更低的話,那麼在原則上,他們就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從而減少錯誤推斷性意圖的次數,並減少他們不必要的對女性作出性接近的次數。

我們的行為並不是不能改變的。只要知道了我們進化形成的心理適應器,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社會輸入,我們就能夠在特定的範圍內對行為加以改變。不過,這並非意味著行為的改變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們對進化的心理機制了解得越多,那我們改變行為的能力將會越大。

誤解3:當前的機制是最佳設計

適應器的概念,即機制總是擁有進化了的功能,這一觀念在20世紀已經引發了許多重大的研究發現(Dawkins, 1982)。

然而,這並非意味著現代人類所擁有的適應性機制就是「最佳設計」。工程師可能會對我們機制的構成方式感到汗顏,但有時候,機制似乎又是零零碎碎地拼裝起來的。實際上,有許多因素讓我們認識到現存的適應器的設計遠非是最佳的。這裡我們僅考慮兩點(參見Dawkins, 1982,第三章)。

最佳設計所遇到的限制之一在於進化的時間間隔(evolutionary time lags)。

回想一下進化的含義,進化是指隨著時間而發生的變化。環境的每一次改變都會帶來新的選擇壓力。由於進化過程發展得非常緩慢,往往需要選擇壓力在數千代中不斷地出現,所以現代人類其實是先前環境的設計產物。

換句話說,我們擁有石器時代的大腦,但卻生活在現代社會中。

比如,對脂肪的強烈需求,在過去那些食物資源稀缺的環境中是具有適應性的,但在現代社會它卻能夠導致動脈阻塞和心臟病。在塑造我們心理機制的環境(即狩獵—採集者時代的大量選擇性環境)和當前的環境中間存在著巨大的時間間隔,這就意味著我們擁有的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對於當前的環境而言並不是最佳設計。

最佳設計的第二種障礙,與適應器的代價有關。

請考慮一下駕駛汽車所帶來的生命危險。原則上講,如果我們強制要求每個人都駕駛裝甲車,車內填充10英尺厚的保護材料,而且將行駛速度限制在時速10公里以內,那我們就能將駕駛風險降到接近於零(Symons, 1993)。但是,這種解決方案的代價是非常巨大的。

同樣地,我們可以假設這樣一個例子——選擇已經在人類身上塑造出一種對蛇的極度恐懼感,以至於人們根本不敢出門。這種情緒反應確實能降低人們被毒蛇咬傷的可能性,但它帶來的巨大代價也讓人望而卻步。此外,這種反應還會妨礙人們去解決其他的適應性問題,比如去採集水果、植物等必需的食物資源。

簡而言之,現代人類擁有的怕蛇反應並不是最佳設計——畢竟,每年還是有數以千計的人被毒蛇咬傷,其中有些人最終死去了。但是總體上看來,這個機制的運作成效還是非常不錯的。

所有的適應器都包含一定的代價。相當於其他設計而言,如果一種設計帶來的收益遠大於它所引發的代價,那麼選擇將會青睞這樣的機制。

所以,儘管我們擁有的大量進化機制都能夠非常有效地解決相應的適應性問題,但它們遠非是最佳設計,因為每一種適應器都要受到代價的限制。進化的時間間隔和適應器的代價,是適應器為什麼並非最佳設計的兩個主要原因(Williams, 1992)。

總之,有些人反對用進化理論來研究人類自身,主要源於對進化理論的幾種常見誤解。與這些誤解相反的是,進化理論並不意味著遺傳決定論;我們在大自然面前也並非完全無能為力;我們現在擁有的適應器也並非是最佳設計。

本文摘自書籍《進化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舍 的精彩文章:

TAG:讀書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