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找上海年味里的「舊俗」與「新顏」百年小校場年畫復興展進行中

尋找上海年味里的「舊俗」與「新顏」百年小校場年畫復興展進行中

蘇州有桃花塢年畫,天津有楊柳青年畫,上海也有小校場年畫。

小校場年畫誕生於豫園舊校場路,正在豫園商城華寶樓展出的《上海年味——百年小校場年畫復興展》,可謂小校場年畫「回娘家」。展出的44幅小校場年畫的珍貴復刻本,通過賀歲吉祥、時事風情、閨門侍女、戲曲故事四大板塊,向觀眾系統介紹小校場年畫的歷史淵源與藝術風格。

舊時——年畫里的「新聞」

上海小校場年畫誕生距今不過百餘年,在所有年畫中誕生時間最晚,但消亡時間最早。據《百年小校場年畫復興展》策展人張偉介紹,上海小校場年畫的已知存世量大概只有一千幅左右,是全國各產地年畫中數量最少的,且一半存於國外藏家手中,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外國人帶出國門。國內的小校場年畫大部分存於圖書館、博物館,個人藏家手中很少。這樣,大家對於小校場年畫的了解就十分有限。「過去很多年裡,上海到底有沒有本土年畫,很少有人承認,普遍的認識是上海只是年畫的銷售之地,而非生產之地,直到2011年,馮驥才出版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編入了小校場年畫一卷,這段上海的年畫歷史才被公眾所了解。」

張偉介紹,小校場年畫雖由蘇州桃花塢的年畫藝人在滬幾經蟄伏,重新開始從事創作,但是,他們揣摩了上海的消費者口味,跟著當時的市場走,在年畫中出現了表現城市生活的題材,電燈、火車、公園等現代生活元素都進入了年畫,連當時的新聞事件也進入了年畫,「城市人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情特別感興趣,於是中法戰爭、甲午海戰,都出現在年畫中。」

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小校場年畫都包含著一個故事——

● 《新刻稀奇一笑圖》在反映當時市井百怪的同時,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民間俗語——歇後語,與戲謔的畫面互為對照,這些歇後語的修辭手段,前面是謎面,後面是謎底,比如「腌鯉魚放生——死活勿得知」、「狐狸精吃糖餅——怪甜」等,觀眾可由此了解當時原汁原味的上海民間語言。

● 在描繪女子生活題材中,小校場年畫既沿襲傳統,還超越了傳統,它不拘泥於女子傳宗接代、賢良淑德的傳統形象,而是著眼於女性的美麗、智慧,對社會生活的參與。

小校場年畫還有個顯著特徵,就是尺寸特別小。張偉還特別提到,「因為上海的房屋比較小,面積局促,大的年畫掛不下,所以地域特色也限制了年畫的尺寸。」1910年左右,新的生產方式石印出現,傳統的木板雕刻就此衰落,自然而然,小校場年畫被月份牌取代,迅速消亡。以1914年為界,大規模的月份牌取代了年畫。木板年畫在上海終結。

現代——年畫里的「時髦」

此次展覽也突出互動體驗性,搭建在藝術空間之外的場景體驗展區,讓觀眾在方寸間回望上海城市發展百年風情。體驗展區從風格鮮明的小校場年畫《鬧新房》的大型復刻開始,到上海畫家葉雄用傳統技法單線勾線、填色創作的新時代年畫《新時代——上海年味》和《金犬迎春》結束。

雖然最近幾十年中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進步,年畫逐步退出了我們的視野,但是葉雄創作的當代年畫中有了復興號,有共享單車,有「一帶一路」的展覽,有無人機,還出現了快遞等流行的時髦元素。葉雄說,「以前百姓們在過年時,都要在家裡掛一幅年畫,一副對聯,所以年畫要有看頭有講頭,能夠看一年,講一年,不能看幾天就厭了,所以現代年畫要體現時代氣息,讓大家看了之後能會心一笑。」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馬上評

相比其他年畫種類,小校場年畫的整理、研究都相對缺乏,多數上海市民對豫園小校場年畫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作為小校場年畫誕生地的豫園商圈,為小校場年畫回歸大眾視野創造條件,既是歷史使命,也是文化責任。

不斷吸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店鋪入駐,也引入書香文氣,不斷加強豫園城市文化名片屬性。老城廂的溫度,正是來源於它對城市文脈的傳承,給城市歷史的迴音。(徐翌晟)

>>>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網 的精彩文章:

執政一周年 特朗普都幹了點啥

TAG:新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