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四時的中醫養生之道
四時養生篇
1
中醫養生,是個很大的範圍,究竟從何說起,要是談具體的,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所以,要了解中醫養生的知識,必須有一個大的框架,有大體上的認識,從中醫基本理論入手,把握大方向,再找一個切入點,這樣才能一通百通。
中醫里最重要的觀點,天人合一,何謂天人合一,黃帝內經曰,人秉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即天地之氣孕育出人,所以人的生理活動,必然符合天地之氣的運動規律,即要遵循天道,這也是中西醫的最大的不同之處,西醫在本質上沒有求道的需求,而追求術法技藝上的精妙,故為析理之醫學,中醫則是以理證道,以道統理,道理合一的醫學,不僅僅要追求醫術上的精進,同時還要求習醫者修心,以達到心術合一。所以要說養生,先應清楚天地變化規律,從四時養生說起。
雜糧糊
2
一年四季,大氣運動,是一個循環,以春為始,以冬為終,終即始之根也。
立春為升之始點,春天萬物生長,太陽輻射於地面的熱逐步增長,地氣上升,天氣下降。春氣屬木,主生髮,即萬事萬物都呈生長之勢。因此睡眠應早睡早起,順應生髮之性,與此同時,人的陽氣經冬之封藏,在春氣的生髮作用下,逐漸從體內向體表溢布,陽氣升則腠理開,腠理即人的肌表紋理毛孔,腠理開即毛孔開,此時應注意不要受風寒。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有言,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意思就是春天感受了風邪。風邪入體不出,夏天就容易拉肚子。所以民間有春要捂的說法,就是春天天氣轉暖,不要減衣過快,不然就容易感受風邪。
春氣五行屬木,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肝也屬是木性,因而春氣通肝。在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因此,順應天時變化,對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及精神攝養進行相應調整,「未病先防,有病防變」加強對肝臟的保健正當其時。
立夏為浮之起點,即此時,太陽輻射於地面之熱量,與地氣開始上浮,細心的人會發現,夏天空氣是熱的,而井裡的水和溶洞里的空氣,都是冰涼的,這就是地氣上浮的表現。同樣人的陽氣也遵循這樣的運動規律,此時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陽氣浮於體表,人體的內臟呈現寒涼之象,所以夏天應固護人體陽氣,有春夏養陽的說法,忌食過於寒涼的食物,尤其是喝冷飲吃冰棍,容易損傷人的陽氣,夏天陽氣受損,秋冬極易感冒。
夏天在中醫里被分成了兩個季節,即夏與長夏,分別為立夏到夏至和夏至到處暑,細心的人會發現這兩個時段氣候其實是不一樣的,前者偏熱,後者偏濕,夏氣屬火,心五行也屬火,故心與夏氣相通應,此時易發心臟及心腦血管疾病,應注重靜心安神。長夏屬土,脾五行也屬土,故脾與長夏之氣相通應,此時一般人都會有悶熱難耐,胃口不好的體現,這就是長夏之濕氣困脾,可以選用紅豆薏米粥來調理。
立秋為降之起點,此時大氣經過了春夏的上升,達到一個極點,開始下降,故秋氣主肅降。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此時人體陽氣開始逐步呈現由表入里的趨勢,再加上氣溫逐漸降低,很多人加衣服加得很快,民間有春捂秋凍的說法,意思就是秋天在不受寒的前提下,不用增衣過快,一個是提升身體抗寒能力,能適應冬天的寒冷,二個就是用秋氣之肅降,殺一殺夏天體內的火氣。
秋氣屬金,肺五行也屬金,故肺與秋氣相通應。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體真氣之源,肺氣的盛衰關係到壽命的長短。秋季氣候乾燥,很容易傷及肺陰,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飲食應注意養肺。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燕窩、梨。
立冬為沉之起點,此時大氣中前三季所蘊藏的熱量,開始沉入地底,這就是為什麼冬天井水是熱的,而空氣是冷的。冬季為四季大氣循環之末尾,與春季銜接,承上啟下,以此構成一個循環,稱之為大氣圓運動。冬氣主封藏,此時陽氣入里,抵禦外寒,固護人的五臟六腑,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以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但不宜過量,尤其是羊肉,人蔘一類的溫燥之品,容易傷津化火。同時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複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等,所以冬季是四季中老人死亡率最高的。
冬氣屬水,腎在五行中也屬水,故腎與冬氣相通應,冬氣的封藏屬性與腎之封藏是統一的,所以冬天是個養精蓄銳的季節。關於腎臟,中醫里是個很複雜也非常重視的內容,在此不多言。
溫馨提示
中醫預防疾病的重點就是養生,養生的目的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但無論哪一種養生之道,都必須「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也就是要與外環境的節律同步。
以上是對於四時養生的總結。中醫養生內容很多,這次就說到這裡,下回有緣接著續。
歡迎聯繫包包老中醫(單身好青年一枚)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