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解表葯——松花粉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Sōnɡ Huā Fěn
【別名】松花、松黃(《唐本草》)。
【來源】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或其同屬植物的花粉。4~5月開花時,將雄球花摘下,晒乾,搓下花粉,除去雜質。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松節條。
【生境分布】主產浙扛、江蘇、遼寧、吉林、湖北等地。
【性狀】乾燥松花粉為淡黃色的細粉末,用擴大鏡觀察,呈均勻的小圓粒。體質輕飄,易飛揚,手捻有滑潤感,不沉於水。氣微香,味有油膩感。以黃色、細膩、無雜質、流動性較強者為佳。
【炮製】篩去雜質,晒乾或烘乾。
【性味】甘,溫。
《本草衍義》:味淡。
《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
【功能主治】
祛風益氣,收濕,止血。治頭旋眩暈,中虛胃疼,久痢,諸瘡濕爛,創傷出血。
《綱目》: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
《本草匯言》:療久痢,解酒毒,清血熱。
《本經逢原》:除風濕,治痘瘡濕爛。
《隨息居飲食譜》:釀酒主養血息風。
《江蘇植葯志》:預防汗疹。外用作創傷止血劑。
《四川中藥志》:收斂止血。治皮膚濕疹,黃水瘡濕爛不結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浸酒或調服。外用:干摻或調敷。
【注意】《本草衍義補遺》:多食發上焦熱病。
【附方】
治風眩頭旋腫痹,皮膚頑急:松樹始抽花心(狀如鼠尾者佳,蒸細,切)二升,用絹囊裹,入酒五升,浸五日,空腹飲三合,再服大妙。(《元和紀用經》松花酒)
治酒毒發作,頭痛目眩,或咽喉閉悶,或下利清水,日數十行,形神萎頓:松花一兩(焙),陳皮五錢,川黃連五錢,甘草二錢。俱微炒磨為末,與松花和勻。每早晚各服二錢,白湯調服。(《本草匯言》)
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便秘:松花粉一錢,沖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久痢不止,延及數月,纏綿不凈:松花每服三錢,食前米湯調下。(《本草匯言》)
治嬰兒濕疹:松花粉一錢,爐甘石粉一錢,雞卵黃三個。先將雞卵煮熟,去白取黃,再放金屬小鍋煎熬,即有卵黃油析出,取油去渣,用此油調松花粉、爐甘石粉塗患部,一至三次(已化膿者無效)。(《健康報》1955年10月28日)
治尿布皮炎:松花粉撒布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外傷出血:松花粉外敷傷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本草經解》:松花,味甘益脾,氣溫能行,脾為胃行其津液,輸於心肺,所以潤心肺也。益氣者,氣溫益肝之陽氣,味甘益脾之陰氣也。風氣通肝,氣溫散肝,所以除風。脾統血,味甘和脾,所以止血也。可釀酒者,清香芳烈,宜於酒也。
【摘錄】《*辭典》
長
按
解
鎖
TAG:中華中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