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可以為當代人類提供什麼新思想
西方文化為人類提供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理性等現代文明的普世價值,已為人類大多數所認可。但是,西方文化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這些普世價值建立在個人權益必須得到社會保證的基礎上,出發點是個體;第二,它缺乏從社會群體出發協調人群關係的原則,例如民族關係、國家關係相處的文明原則;第三,它重權利而輕義務和責任,因此沒有底線道德要求;第四,它的具體實踐形態因地因族而異,彼此不能照搬;第五,它在處理國際關係時往往出現價值的雙重標準,形成自相矛盾。這些普世價值是現代文明所必須的,又不是實現現代文明所充分的,必須加以補充。
對於現代文明和現代化要有新的解說,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除了工商業發達、科技進步、民主法制體系健全等項指標以外,一定要增加全球倫理和生態文明的指標。全球倫理用以處理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文化之間的關係,形成最低限度的道德規則,以保證用文明的方式解決矛盾與爭端,建設和諧世界,避免對抗與戰爭,確立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和共同市場正常運行所必需的世界新秩序。
生態文明是比工業文明更高的文明形態,它要求:一方面,保護自然生態,改變以往工業文明對環境的破壞、對資源的掠奪,避免發生人類毀滅的災難,使發展與環境相協調;另一方面,保護文化生態,主要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與多樣文化之間的和諧,避免文化趨同與文化對抗,使人類的文化有內在的活力。全球倫理與生態文明都是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能夠保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次人類文明的現代轉型,在這次轉型中儒學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儒學中的「天人一體」、「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等核心價值,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可以為世界各國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提供借鑒。
「天人一體」的思想把自然界與人連為一個整體,視為一大生命,人的作用是「贊天地之化育」,是「補天」,不是征服自然。
「天下一家」的思想把人類看作一個大家庭,血肉相連,休戚與共,要像兄弟一樣和諧相處,不應對抗和惡鬥,這恰好符合今日地球村的要求。地球村實際上是「地球家」,地球是人類同居的家園,在全球化過程中人類已是如家庭般的命運共同體,相互依賴遠大於彼此分歧。壓迫別的民族就等於危害家庭、損害自己,沒有勝者。
「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承認差異、包容多樣、互相尊重、和平共處,不迫人從己,不恃強凌弱,不用暴力解決矛盾,而主張和解、妥協,求同存異,交流合作。「和諧」應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其前提是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拋棄社會達爾文主義,拋棄大民族主義,拋棄救世主代表心態。和則共贏,斗則俱傷。世界要和平發展,只能走「和而不同」這條路。儒學這幾條價值理念要大力闡揚,使之成為國際通行話語。
儒學的中和之道能夠抑制極端主義,促進當代溫和主義流行。儒家的中和之道又稱中庸之道,主張漸進改良,反對偏激行為;主張協調關係,反對衝突排他。在崇尚鬥爭的時代,它是不受重視甚至遭到否定的。而在由文明衝突走向文明對話的今天,在世界被各種極端主義(包括霸權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所折磨而紛爭不寧的時候,人們呼喚理性的溫和主義,認為溫和主義作為一種穩健的、包容的處世態度,有益於各種信仰和主義的健康化,有益於民族、國家、宗教關係的文明化,是值得提倡的。
溫和主義的特點,一是合情合理,順應民心;二是尊重他者,主張和諧。孔子是溫和主義的鼻祖,儒學的中和之道鑄成中華民族改良漸進、溫柔敦厚的品格。在中國,極端主義只能風行一時,不能持久生根,傳統使然。由於中和之道影響深遠,中國的崛起必然走和平的道路,在國際事務中承擔促和、調解的角色。世界上的主義繁盛,宗教眾多,它是人類文化良性生態的體現。但是如果生長出極端主義,如同百花園中出現毒草,會危害百花的正常發育。多樣性的文化只要是溫和主義,世界和平就有保證。
儒學可以充實社會主義內涵,使之擺脫蘇聯模式,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儒學的人本思想與貴和思想已經為中國社會主義者所吸收,納入治國方略之中,形成「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和重發展、重民生、重協調、重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使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產生出巨大的創造力,得到民眾的真心擁護。儒學教育已在體制內外展開,兒童讀經活動在各地蓬勃進行,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儒家八德:忠、孝、誠、信、禮、義、廉、恥)教育在民間和大中小學取得豐碩成果。儒商文化受到企業界空前關注,正在推動經濟倫理建設。儒學重新全面介入中國社會生活。
儒學倡導道德社會、道德人生,抵消自我中心和物質主義,改變功利社會唯利是圖、人情淡薄的畸形狀態。儒學是倫理型的人學,崇尚道德理想主義,有重德治輕法治的傾向。但是針對今天道德淪喪的局面,儒家的求仁明德之學,其積極意義是主要的。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必須結合。仁、智、勇是健全人格三要素,而仁德第一,有仁德才有尊嚴,才能正確發揮才智和勇力。沒有道德的社會是野蠻的社會,沒有道德的人生是低俗的人生,都不會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
儒學逐漸進入世界主流文化,成為國際政治與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話語,在文明對話、民族和解、政治談判中,發揮顯著作用。中國人要率先在國際事務中使用孔子和儒學的話語,表述和平外交政策與各種主張。孔子正在走向世界,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孔子的思想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也比較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因此進一步打破語言障礙,將儒家經典譯成各國文字,大力推動儒學跨文化普及,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儒學將在促進世界和平中復興,成為當代文明的一面旗幟。
儒學進一步與當代市場經濟、民主法制相結合,一方面克服自身競爭意識和法治觀念不強的弱點,另一方面彌補自由競爭和唯法主義所造成的不均、忘義、無德的弊病,促進經濟倫理髮育,提高社會公共關係道德化程度,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使政治民主化的過程平穩有序。事實證明,儒學不是現代化的阻力,它是動力和助力。韓國與台灣的經驗已經證明儒學和儒商文化在東亞現代化模式中有積極作用,中國大陸的經驗還將繼續證明,儒學是東亞現代化珍貴的文化資源和思想動力。放大一點說,儒學參與下的市場文化也會為世界經濟克服各種危機提供借鑒。
儒學在中國與社會主義不斷融合,真正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中心區。中國新時期的文化正在建設中,但新的主流文化尚未形成。在經歷了風風雨雨、大起大落之後,儒學的不同層次有了變化:政治儒學已經衰落,學術儒學正在復甦,民俗儒學根基深厚,儒學仍然是中國文化的底色。
中國新時期的新文化,將會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具有現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其中,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西方優秀文化形成新的文化三角結構,彼此接近、吸收,使社會主義文化有了民族特色,使中華傳統文化有了現代生氣,使西方優秀文化有了中國形態,共同組成新文化核心地帶。儒學將主要在道德與禮俗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實現社會風尚根本性好轉,中國重新成為禮儀之邦。
儒學在中國大陸的學術層面出現新的學派、新的學說,既能夠繼承孔子的真精神,匯合曆代大儒的深邃洞見,又能體現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廣闊視野和中華復興的新境界、新風貌,具有較高的理論水準和民族氣派,超出民國新儒家的成就,也不同於港台新儒家,為中國學界所看重,並在國際儒學研究領域佔有顯著的一席之地,與西方漢學、西方哲學、西方宗教進行有效地對話和交流。在儒學理論創新過程中,湧現出一些一流學者,造就有影響力的當代儒學思想家,形成若干儒學研究重鎮。
儒學落實在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逐漸培養出一大批有歷史使命感、有道德操守、有健全人格、有專業技能的仁人志士,呈現出當代儒者剛健中正、溫良儉讓、知行合一的氣象,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發揮榜樣的作用,並通過他們的實踐行為,向世人昭示儒學仁愛通和、至誠不息的精神,以擴大儒學的正面影響。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學的復興要靠儒家式人物具有對社會的感召力和輻射力,這樣的人物要儘可能多一些,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都有,能取得普遍的尊敬,他們對儒學的推動遠大於書本的作用。儒學必須進入課堂,又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和人生,形成一支老、中、青、少前後相續的人才隊伍,把傳承和實踐儒學的歷史責任擔當起來,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中流砥柱。
儒學的創造性發展已經有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和不少實踐成果。儒學正在展示它深厚的潛能,並以後工業文明的柔和方式不斷放射其啟迪今人的智慧之光,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儒學的創造性發展是緩慢的,卻是富有後續動力的,它不依賴外部的強力推進,主要依靠自身的東方德智魅力和社會的認同,以溫和的姿態進入現代生活。但目前它的當代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前面的路還很長,困難仍很多。我們要抓住機遇,奮力開拓,少說空話,多做實事,團結更多的人,長期奮鬥下去,路就會越走越寬。儒學將在造福社會過程中重生、成長、壯大,它必有光明的前途。
本文原載於《探索與爭鳴》,(作者牟鍾鑒,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