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何時能夠製造的玻璃器?
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為常見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玻璃向來就是廉價的普通之物,事實上,玻璃在歷史上曾是最昂貴的材料之一,直到吹製法發明之後,玻璃才逐步成為製作日常用品的材料,在此前的二三千年的長久歲月里,玻璃一直是可與黃金和寶石比肩的奢侈品,只有少數上層顯貴才能享用。
清代藍料花草蝴蝶紋杯,故宮博物院藏
玻璃一類的製品在本質上和瓷器的釉是同類的,是某些砂石礦物在高溫燒結後形成的硅酸鹽類材料,此類物質最早可能是在燒制陶器時偶然發現的。迄今最早發現的玻璃器皿大約是在3600年前出現在兩河流域。中國最早的玻璃大約出現在春秋末年。中國古代玻璃不同於西方玻璃鈉鈣玻璃的品質和體系,化學成分有所不同,當屬於鉛鋇玻璃。
清乾隆「葡萄紫料瓜棱形鼻煙壺」,2017年嘉德拍出14.95萬元
由於玻璃溫潤半透明的材質,與玉器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早期中國玻璃製品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玉,製作仿玉的禮器,這種情況在長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區尤其常見,可能與當地的玉礦資源不足有關。
在後來的歷史過程中,琉璃製品才逐漸脫離玉,成為一種獨立的工藝品,但更多依賴西方進口。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人們對來自西方的琉璃製品也是相當珍愛的,這一定程度上和佛教有關,因為佛教把琉璃視為七寶之一。 中國古代玻璃的名稱很多,琉璃是其中最常用的,其他名稱還有璆琳、流離、琅軒、葯玉、陸離、瓘玉、料器等等。玻璃這個名稱最早使用在南宋,是稱西方進口的玻璃器。
中國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踐劍」,其劍格兩面其實有鑲嵌著含有較多小氣泡的淺藍色玻璃。只剩下兩塊了。這上面的玻璃塊不含鉛,只算是鉀玻璃。 戰國有名的玻璃器就是蜻蜓眼了,真正意義上的鉛鋇玻璃就是在戰國時期出現的。還有玻璃璧,玻璃劍飾,玻璃印章等。這個時期的玻璃器大多以鑲嵌形式作為器物裝飾,獨立器物較少。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玻璃鑲嵌部分細部
漢代玻璃繼承戰國鉛鋇玻璃的傳統,多仿玉。按器形、用途分為玻璃容器、喪葬用玻璃器和玻璃裝飾品。有較多為羅馬波斯進口的玻璃器。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玻璃牌飾
廣西合浦漢墓出土玻璃杯
到了魏晉南北朝,雖然社會動蕩,但是上層社會的鬥富和奢侈作風,還是使鉛鋇玻璃得到發展,羅馬和薩珊器皿的進口增多。至遲北魏時期,中國已經採用了玻璃吹制技術。這個時期的國產玻璃器與進口的羅馬玻璃、薩珊玻璃相較,數量比較少。
南朝句容劉宋墓玻璃碗
隋唐時期的玻璃製造出現重大發展。尤其是唐朝的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唐代佛教的舍利瘞埋制度是選用玻璃瓶作為盛放舍利的最內層容,這也促進了中國玻璃業的發展。此時與西方的玻璃貿易仍在繼續,西亞的晚期薩珊玻璃和早期伊斯蘭玻璃仍不斷通過絲綢之路輸入我國。
隋代琉璃帶蓋小罐,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隋唐貴族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相當精美,國產玻璃較魏晉南北朝有所增加,不過這時的玻璃器和漢仿玉玻璃不同,主要注重表現玻璃晶瑩剔透的質感效果。
唐代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陝西省法門寺出土
宋遼時期,唐代高鉛玻璃工藝得到繼承,而沒有明顯發展。中國的玻璃製造進入了民間。也是從這時開始,玻璃的身價開始一落千丈。因為人們對玻璃這種物質的認識得到澄清,知道了它是人工製造的材料而非天然形成的寶石。這從人們對玻璃的稱呼「葯玉」,「假玉」中可以看出。雖然玻璃進入民間,不再被上層社會獨佔,但中國傳統玻璃沒有和西方玻璃一樣走入日常生活的範圍成為常見生活用品。其原因是傳統玻璃的脆弱特性,使其只能成為擁有美好質感和觀賞性的工藝品而非實用品。此時,阿拉伯產的玻璃仍在繼續輸入中國。
元代定都北京後,在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先後建立許多琉璃作坊,為修建皇宮提供材料。
明朝時,受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所攜帶的精美玻璃製品的影響,皇室決定開發這種新型的藝術品種,因此帶動了料器在明代的繁榮。海禁使得進口我國的西方玻璃器數量明顯下降。
中國國產琉璃製品的頂峰是在明清,山東博山和北京地區燒制的彩色藝術玻璃——即料器,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和技術水準,生產了一大批精美的工藝品。
清乾隆「御制料胎畫琺琅仕女圖長方鼻煙壺」,2015年香港蘇富比拍出716萬港元
清朝上層階級對玻璃的喜愛可見一斑,不僅大量歐洲玻璃輸入中國,並且專門建立了清宮玻璃廠。清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廠設置御廠,供奉內廷,稱「宮料」、「御琉璃」。由此可見,料器的產生和發展是與琉璃分不開的,它是琉璃工藝的再發展。
清乾隆料器鼻煙壺,2013年香港蘇富比拍出47.5萬港元
由於易碎的特性,明清料器很難傳到今天。流傳於世的數量少,因此精品宮廷料器價格一直不菲。
刊載於「今日頭條」平台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