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如何方能不動於心,進而證到內外皆空?

南懷瑾老師:如何方能不動於心,進而證到內外皆空?

南懷瑾老師:如何方能不動於心,進而證到內外皆空?

如何方能不動於心,進而證到內外皆空?

本文摘錄自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設復於此內外空性不證會者,便應作意思維無動。」內外空的這個境界,不是理論,硬是要拿身心來作證的;如果不能證會,那就要再作意思維「無動」,就是不動心。這一段是說,如果理上知道,但空不了怎麼辦?他說要作意思維「不動心」,這個不動心與孟子的「四十不動心」不同。

「言無動者,謂無常想,或復苦想。」想做到「無動」,是先作無常的觀想,或世間一切皆苦的觀想。一切萬事無常,就像賺了錢,但又被人家騙了,雖然也很氣,但應作「無常想」,一切無常,天下錢嘛,給人家用也是一樣。就像楚莊王失弓的典故,楚莊王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他是楚國的皇帝,掉了弓,充其量楚人拿到,一樣用,所以楚王了不起。但是孔子聽了說,還差一點,應該說天下人失弓,天下人得之,何必限於楚國!萬事本來無常,世間沒有一件我們能永遠把握住的事,感情也好、夫妻也好、兄弟父母也好、財產也好、生命也好,連我們身體都不屬於自己,只是暫時歸我們使用,並不是歸我們所有,所以一切應該作「無常想」。人世間的「有」就是苦,沒有固然也苦,但是比較起來,在我的經驗,沒有的苦比有的苦輕鬆。有的苦真是苦,你們在座的人大概不了解,如果給你一億財產的話,你就曉得那才真是苦,非常苦;不要認為有錢就快樂,非也,那才苦呢!那時候求其窮而不可得,而且習氣也大了,所以要對世間一切作「苦想」。

「如是思維,便不為彼我慢等動。」由這樣開始思維,看一切世間無常,一切皆苦,慢慢對外境界,名也好,利也好,不大動心了。這是講理啦!如果講實際,到殯儀館工作,或者醫院太平間接一個小工作,包你就看空了,再漂亮的,再富貴的,抬進來都是一樣。有一次朋友死了,我們去認屍,那個管太平間的人正在吃火鍋,他一邊端著飯,夾一塊紅燒肉,一邊用筷子指給我們看,這個,這個。我很佩服他,他工夫高,白骨觀、不凈觀對他都沒有用了,因為他對死人都不動心了。可是他對活人還會動心,這就叫做人。所以無常想、苦想,是要真作意思維的。能這樣思維,就慢慢不會動心了。我們之所以動心,重要有一個下意識的動力,就是我慢,慢就是自我,慢心就是現在普通講的自尊心。普通說人要保持自尊心,拿佛法來說反而要你去掉自尊心,因為自尊心是後天自衛之心,就是慢心,人能把這個慢心放下,煩惱就沒有了。

「由彼不為計我我慢,乃至廣說,動其心故」,「彼」就是對方,「計」是計較,認為如果這樣不計較,都看開了,那不是給人家看不起嗎?這就是計較心。認為你脾氣大,我比你更大,你罵起來,我吼起來,你跳八尺,我跳一丈,這個就是我慢的心,都在計較比較。計較心理去不掉,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動心的,要把「我」、「我慢」去掉才行。要把一切會使我們動心的外境界都放下,就會不動心了。

「便於二空心俱證會」,這樣可以證到外空、內空,當然這還是小乘的空,但你不要看不起小乘的空,那也是很難證到的。小乘空證到了,大乘就容易了。一般人講佛法,動不動就講大乘,實際上真害死人,你大個什麼?你先把小乘證到了再說。像上樓一樣,上了二樓,你還不會上第三層嗎?光想一下子上到十二樓,可能嗎?現在一般學佛的人,路還不會走,就想要跑,你有什麼能力跑呀?就是這個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虛雲老和尚: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