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武夷坐竹筏
大寒時節,到福建山城光澤出差,途經武夷山,在友人精心安排下,不畏凜冽的寒風,坐了一下竹筏,印象甚深,久久難忘。
竹筏漂流是武夷山旅遊最富特色之處,素有到武夷山「不坐竹筏,等於白來」之說。古人游九曲溪,是從下游武夷宮由一曲逆流而上,費力費時又難行。自崇(安)桐(木)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上游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隨波逐流,邊走邊看,飄然前行,輕快迅疾。
這天,天公不作美,山裡陰沉沉的,一陣寒風撲來,讓我寒戰連連。這樣的季節和天氣下水漂流,或許僅是此地的特色,是需要點決心和勇氣的,同行的就有人想打退堂鼓。
九曲溪這個地方叫星村,是個古老的集鎮,清朝時曾設衙管理該區。下車行至溪邊,石欄古橋下,數不清的竹筏排在一起,如一架架待飛的戰鷹,成一線系在清溪碼頭,隨時準備受命起航。這些在溪中漂流的竹筏極其簡單,從山上砍來二十餘根碗口粗的毛竹,去其頭尾,並排捆在一起,上面放上五六張藤椅,便打製成了寬約兩米、長約九米的仿古簡易竹筏。
九曲溪系武夷之魂,發源於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澈清瑩,經此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景區,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積為8.5平方公里,全長約9.5公里。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緻的山水畫意。這些簡易的從遠古小舟脫胎而來的竹筏,衝波擊浪而下,不僅能讓遊客領略到有驚無險的情趣,而且四面無遮無攔,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流。
上竹筏前,我穿上了友人事先準備綠色軍大衣,將身子裹個嚴實。跨上有點晃動的竹筏,坐在冰冷洞開的藤椅上,水在筏下奔流,風在耳邊呼響,直往脖子里灌,身子本能的縮了一下。武夷山有支特殊群體――水上導遊,也就是艄公,即操控這竹筏的主人。他們大都是當地山民,穿著藍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手持長篙,靈巧地擺弄著竹筏,與色如潑墨的山岩遙相呼應,點染著一副動感的長卷。在武夷山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漂流的人要給艄公五元不等的小費,不給也可以,只是會給漂流的精彩打點折扣。五元錢不多,路上我就對這些能說會道的艄公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樂意給了小費。武夷人有句話:叫做「看山用舟不用杖!」很是耐人尋味。用舟游山,這也是全國或世界之特色。
為我們撐筏的艄公姓秦,大約50多歲,個子不高,皮膚黑亮,腳穿套鞋。他手上的長篙的下端是鐵做的,九曲溪的水深不均勻,淺的能清晰看到水中的石頭,深的將長篙探入水中見不到底。
喲嗬——艄公對著遠方的溪吆喝一聲,漂流之旅就開始了,竹筏徐徐駛離碼頭,向下游飄然前行。武夷艄公個個是「博士」,人人是「講師」,肚中貨多,嘴巴能講,他告訴我們,右側這座與雲平齊的山叫齊雲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稱火焰山。民間傳說,古時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這個村莊著火,鄉民們一次次遭災毀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於是這個村莊便有「新村」的稱號。後上天為拯救生靈,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術在山前鑿開一條江墩溪,從此村莊安寧,日漸繁榮,萬家燈火猶如天上點點繁星。從此村莊改名為「星村」。
快看,左側這座山峰叫白雲岩,又名靈峰。艄公操濃濃的閩南口音,熱情為我們當導遊。白雲岩重岩聳疊,巍然雲際,每當拂曉,常有白雲在岩的半腰飄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雲岩。白雲岩上現遺有幾堵殘垣頹壁,是白雲庵的舊址。在庵的後壁上,有一岩洞,稱白雲洞。我國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說《封神演義》中提到的道人喬坤,就曾在此修養,自稱是武夷山白雲洞「散人」。後因協助姜子牙破陣有功,受封為「夜遊神」。岩的北面有一個軒敞的岩洞,人稱「極樂國」。其進洞路徑之險,可謂武夷第一。這裡上下都是絕壁,壁間只有一線橫坳,是進洞的唯一途徑。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我國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閩武夷山時,就曾親歷其境,並在《武夷山日記》里生動地記述了這個驚險的歷程:「余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上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岩果軒敞層疊,有斧鑿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
閃過一山又一山,看過一峰又一峰。竹筏在寒風中駛進了淺灘,水下的卵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聽艄公介紹,右邊這座山峰叫仙岩,岩上有塊巨石像一把芭蕉扇。緊鄰仙岩的這三座山峰,中間像個球,兩邊山峰猶如兩頭雄獅,俗稱「雙獅戲球」。溪右邊的岩石嘴尖腿細,背上布滿藤蘿、花叢、俗稱「孔雀開屏石」。
我發現兩旁溪邊的石頭上有許多的小洞,艄公自豪地說,這是他們的長篙留下的痕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清澈的溪水上,他們用自己的辛苦付出,養育著自己一家人,他們用長篙書寫著自己豐富的人生!
「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過了仙岩腳下的白沙潭,竹筏開始駛進了九曲。艄公告訴我們,白雲岩左邊有座形似鼓的山峰,俗稱鼓子峰。峰前有座山岩因形似烏紗帽岩。竹筏前行,回顧紗帽岩又形似筆架,繼而又見三石分立,象「品」字,故又稱品石岩。品石岩左邊是環佩岩,岩上有一巨石,艄公問我們像不像頭小貓,正伸出頭撲食麵前那塊「豬肝」?定睛看看,還真有點像。在這溪上漂流,滿目奇峰怪石,儘管打開思路想像,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結果。淺灘將盡,左岸邊有塊巨石,像水牛把頭栽進水中,僅露出一角一眼,俗稱「牛牯石」,石下深潭稱牛牯潭。
過了牛牯潭,人面石右邊有兩塊巨石一前一後。筏上男遊客逗艄公,別一本正經的,你這個「騷公」,還是來點葷的為大家助助興、除除寒。艄公嘿嘿一笑,你們看前面這石頭頂上光禿是個和尚,後面這石頭是頂尼姑帽,像不像「和尚背尼姑」?這大白天的,他們這是要去私奔了……果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竹筏徐徐進了八曲。寒風依舊,面部凍僵。夾溪兩岸,奇峰環拱,怪石嶙峋,狀如動物,艄公說這裡素有「水上動物園」之稱。溪左有卧獅笑猴、上下水龜石、貓兒石、魚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岩、駱駝峰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上下水龜石,艄公給我們講述了一段動人的故事。左岸邊還有座橫亘的巨岩,稱鼓樓岩,岩石像一童子在跪拜。
位於紫芝峰後有並列兩峰,艄公抑制不住興奮問我們:你們看看像不像女人一對碩大的乳房?仔細打量,還蠻像的。這可是「女人的驕傲,男人的誘惑,幼兒的糧倉……」艄公嘴中一套一套的,讓我們笑得合不攏嘴,直說艄公真騷!
過了湍急的芙蓉灘,便到了七曲。溪右邊的有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聳立於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稱「城高岩」。其半腰有門可見,那是攀登城高岩的唯一石徑。岩上松竹環簇,滿坡滴綠。在始建於明代的城高庵舊址。岩下的潭,名放生潭。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端午節,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設壇祈禱,放生魚潭內。從那時起,九曲溪禁止捕魚,相沿成為習俗。
「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岩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談笑間,竹筏已進獺控灘,此為六曲。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游峰乃「武夷第一勝地」。這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刀切斧劈的岩壁——曬布岩。神話傳說是赤腳大仙晾曬帛綿的。曬布岩又高又闊,又平又險,寬約800米,高200米,似一張巨大的屏風,把武夷山景區隔為溪南山北。岩壁上有宋、元、明、清歷代名士留下的題刻二十餘處,其中朱熹的「逝者如斯」題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區內所能辨認的400多處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在此無論唱山歌還是喊號子,都能引發出陣陣空谷回聲,招至由近至遠此起彼伏的聲浪。我站起來活動一下早已凍僵的雙腳,鼓足勁「喲嗬」一聲,果然回聲清晰。艄公說,此有 「響聲岩」之名 。
寒風總算消停一會,我趁機掏出手機拍了兩岸美景。艄公告訴我們,筏已至老雅灘了,此為五曲。五曲地勢寬曠,左側這座山峰是隱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親手創建的武夷精舍。右側有座山峰是晚對峰,峰的石壁上鐫刻有出自清乾隆狀元馬易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個足有三米見方的大字。另有丹爐岩和仙跡岩。前者因頗像傳說中的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而得名;後者山岩上有兩個圓石窩,相傳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窩,故又名「仙膝岩」。
「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嘉。」竹筏悠悠,過五曲大橋,右折便進入四曲。溪南這一片空曠的平地,是元代皇家御茶園的遺址。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崇安縣誌》記載:唐貞元年間(785-805年)武夷山一帶已有蒸焙後研碎而塑成團狀的「研膏」茶製造,這便是最早的武夷岩茶。
與御茶園隔岸相對的是平林渡口,是古時上雲窩、天游峰的必經渡口。渡口石壁上鐫刻有「龐公吃茶處」和「應接不暇」這兩段有趣的題刻。龐公是明代福建建州太守,即現在的地區專員。一天這位太守微服私訪到此,見僧人正忙著以茶待客,顧不上招呼他。他等了很久才品了茶,於是寫了「寵公吃茶處」放在桌上。事後僧人察覺怠慢了太守,趕忙將「龐公吃茶處」刻在石壁上,旁邊加上「應接不暇」表明歉意。太守沒有擺架子唬人整人,和尚不卑不亢,彼此心領神會了。
筏過題詩岩,前面有座壁立萬仞的山峰為大藏峰,後面那座是鳴鶴峰,相傳曾有白鶴翔集,仰天長唳而得名。大藏峰橫亘數百丈,山巔聳拔如檐,岩溜滴落水中,叮叮咚咚敲擊水面。艄公讓我們不要說話,看能聽出什麼聲音?有說是風過林梢聲。艄公說,一點也不浪漫,其實這是仙女在歡迎你們,奏出了悅耳動聽的琴聲!我們全笑開了。
這時,竹筏來到九曲溪內最深的水潭——「卧龍潭」,潭水深達30多米。與大藏峰相對的這座山岩叫仙釣台。岩壁半腰相距不遠的兩個石隙里,插著三根不朽的木器廠桿,相傳是姜太公的釣竿。
從卧龍潭前行,過仙游岩,便進入了三曲。仙釣台旁邊這座山峰是仙游岩。緊挨著仙游岩的是上升峰。據艄公介紹,這裡有個灘叫雷磕灘,灘前有個山岩名車線岩。車線岩背後有座獨立的峰岩,叫升日峰。每天清晨峰頂映日,色彩艷麗,故名「升日」。竹筏前移,艄公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座山峰,問我們像不像個猿人?大家看看,都說真像。他說這石就叫「猿人石」。
溪右邊有座陡峭的山峰,名叫小藏峰,又名仙船岩、船場岩。小藏峰的千尋絕壁隙間縱橫交錯地插了許多木板,木板上擱著形似小舟的棺材。半在隙內,半懸於空中,風雨不毀。當地人稱之為「虹橋板」和「架壑船棺」。經考古工作者考察,所謂「架壑船棺」,其實是古代聚居在這一帶的閩越族葬俗的遺物。至於在當時生產工具如此落後的情況下,如何將其運上去的,一直是個千古之謎。
一路說說笑知,竹筏來到了雷磕灘,此為三曲。前面這座形狀如柱,兀立挺拔數丈的山峰,就是玉女峰。玉女峰是武夷山景區最著名的景觀,是福建旅遊的標誌。著名作家劉白羽在《武夷頌》中寫道:「我曾仰望長江上的神女峰而惆悵,我曾凝眸石林中的阿詩瑪而慨嘆,但我以為武夷山東的玉女峰的確是美得驚人,它不但婀娜多姿,而且神情飄逸,當我們的竹筏已浮游而過,我還屢屢回顧……」
這是竹筏漂流最後段,開始進入一條狹長的熱帶雨林式河道,艄公笑著說:「歡迎大家來到亞馬遜!」看看兩邊景色,倒還真有幾分相像。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玉女峰與雄峙一曲的大王峰隔溪相望,好像一對戀人。左邊這座山峰稱「鐵板嶂」,橫亘兩峰之間,好像故意遮斷作梗。
一路峰迴水轉,竹筏次第跟隨前者遊行在重山之間,頗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兩岸時有怪石嶙峋,張牙舞爪,時有峭壁千仞,光滑如鏡,山上有瀑布沖刷過般的痕迹,一條條縱向垂下顏色鮮明的斑紋。這或許是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獨特景緻吧。
過了鐵板嶂,就到了漂流的終點——一曲。鐵板嶂下,臨溪而立,高約數丈的這塊巨石稱「水光石」。每當晴天的傍晚,西斜的夕陽映在岩壁上,澄瀅碧綠的溪面就會映上它那明晰的倒影。石上題刻如林,其中尤以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大丈夫既南靖島夷,便當北平胡虜。黃冠布袍,再期游此」的題刻最為著名。水光石後的這座山峰就是向有「仙壑王」之稱的大王峰。右面這座怪石崢嶸,狀如雄獅的山峰稱「獅子峰」。
「亞馬遜」的盡頭,竹筏漂流抵達終點,上岸正好是武夷宮。一路漂下來,一個半小時左右,鞋子、襪子早已濕透。溪邊早有發出啪啪作聲響的拖拉機在等候,這是來拉竹筏送至上游的。艄公們熟練地把筏抬上去,每輛拖拉機居然能載幾十條。
回望竹筏漂流之旅,無登山之勞,有涉水之樂,抬頭山景源源而來,俯首水色飄拂而去,側耳溪水叮咚,凝神恍如魯賓遜漂流,真的不虛此行。
我情不自禁與這奔騰的溪、這簡易的竹筏和熱情的艄公一起留個影,以嵌進永久的記憶。
[ 長思想的蘆葦公眾號 第142期 ]
TAG:長思想的蘆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