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作者介紹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才華與智慧高的人,名望自然就大,因為人們信服的是智者的才幹和貢獻,而不是空談者的大話。
說大話有什麼用呢?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做起事來可憐兮兮,沒有意義。做出來了,說不說都可以。上一頌講的是德行,這一頌講才幹或智慧。通常來說,除了生而知之的天才,一般人學知識都要付出努力。修行人學習解脫和利他的知識也一樣,必須苦行。當你克服一切困難、不屈不撓完成一定的修行,有了德行,也成就了智慧,自然會贏得恭敬和威望。
《格言寶藏論》中說:「設若具有真知識,眾人自然會集聚,猶如香花雖遠方,蜜蜂環繞如雲集。」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人們自然會集聚在他的身邊,就像一朵散發芬芳的鮮花,即使開在遠方,也一樣會引來成群的蜜蜂旋繞往複。
就像我們的五明佛學院,當初法王如意寶創建它的時候,從未邀請或招過哪個弟子,但弟子們自然就來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多。國內外很多大德以及世間智者也是一樣,他們在哪兒,眾人就會去哪兒。這就是所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你結出桃李般的智慧果實,不用到處呼喊「我在這裡,到我這兒來」,樹下自然會出現一條求知的路。
智者是不愁沒有弟子的,即使在山坡上搭個帳篷,也一樣可以聚來成千上萬的追隨者。相反,沒有一定的修行和願力,建再大的寺院,天天喊「好弟子,過來啊」,也很困難,人們不但不過來,反而會躲得遠遠的。所以,與其花力氣找弟子,不如先完善自己,積累好將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充足資糧。
有個道友來佛學院出家,剛一出家就要走,說是回去弘法。我勸他說:「先學幾年嘛,不著急。」「不行不行,」他很有信心地說,「出家不是要度眾生嗎?既然我出家了,就要回家鄉建寺院、弘法利生。您不知道,我的志向可大啦,我發了很多很多大願……」
發大願是對的,但是,正因為發了大願,才要聞思和修行,這樣才能實現你的大願。除非你是聖者再來,像禪宗、大圓滿歷史上都有這樣的大德,他們帶著前世的願力、隨著這一世的因緣,來到上師面前,上師一指點,開悟了。一開悟,弘法利生很容易。如果不是這種情況,我勸大家還是多學一些佛理,多修一修。
那到什麼時候就可以了呢?我想,至少得有個比較穩固的境界。比如,等你修習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到了一種不被散亂所奪、不太受干擾的狀態,即使走進人群隨順大家說笑吃喝,也不會動搖、不受染污,就差不多了。至少得有這種境界。那時候,不論你是弘法、閉關還是做什麼事情,都會有一種自主的能力。否則,外面的世界亂,我們的心又不定,開頭那點願力如同寫在紙上的毛筆字,水一衝就模糊了,消失了。
當然,要走的我們也留不住,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只要你進入的是正規道場,我都建議你長期待下去。這樣道心不容易退,耳濡目染久了,也會生起穩定的見解,獲得穩固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一方面可以自保,一方面也的確可以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因為人們看重的是德行和智慧,而不是口才,更不是大話。
據《史記》記載,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一說起用兵打仗,無人能及,就連他父親也辯論不過他。但趙奢早就看齣兒子的問題,說他把用兵看得太簡單,不適合做將軍。然而趙括還是做了將軍,結果在與秦軍作戰時,自己被射死,四十萬士兵被活埋。
這就是「紙上談兵」的故事。就像現在的有些人,在領導面前談理想、談方案,談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他可以,但一做起事來就不行了。所以,領導看人還是要看實踐能力,只會說不會幹的不能重用。如果重用這種人,不僅誤事,還會誤導大家做表面文章。
有一次,漢文帝劉恆到上林苑看老虎,張釋之在旁陪伴。文帝提了幾個關於動物的問題,上林尉答不上來,結果看虎圈的嗇夫幫他答了,答得很周全。文帝很滿意,覺得上林尉不稱職,下令張釋之任命嗇夫頂替上林尉。這時候,張釋之提起當時兩位不善言談的長者,又提到秦國重用善辯謀士最終導致亡國的事實,然後建議文帝,不要提拔這個太過伶俐的嗇夫,以免後人效仿,只知道耍嘴皮子,不幹實事。文帝點點頭,採納了。
所以,重要的是才幹,不是語言。在佛教界也是如此。就我了解的而言,很多有相當境界的法師說話都非常謹慎,他們總是本著對佛教的珍視、對眾生的愛護,試圖將每一句話都說得準確而恰到好處,以此利益那些相信他的人。相反,有些什麼境界都沒有的人,為了吸引徒眾,到處宣揚「我見到什麼什麼,我夢到什麼什麼……」,實際上他可能連因果都不信。
熟悉佛法的人知道,所謂的神通並不是佛教的重點,而且,就算你真有境界,多數時候也是不能說的。所以,我建議那些真正想要引領眾生走向解脫的上師們,盡量多給人們講佛教的道理,這才是重點,對人們的今生來世都有利。
當然,另一方面,對那些真想修行的人,我也建議你們在尋找上師的時候,先觀察,再依止。要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很難的,不妨多觀察一段時間。大家知道,世人為了生意合作,也會先去了解對方的背景、資產甚至性格,沒有人在飛機上初次見面,下了飛機就簽合同的。所以,找上師一定要謹慎,不要著急依止。
然而現在有一種現象,有人聽說來了一位上師,「是位上師嗎?」「是上師。」「那我去依止。」一見到上師:「您給我灌頂吧。」「好好好,我給你灌頂,給你取法名……」「那我就是您的弟子,您就是我的根本上師了。」「對對對。」
這種依止方式太快了。很多經驗證明,這樣的結果不一定好。因為依止不是交易。如果是交易,沒合作好,也許會導致一些經濟損失;但如果師徒關係沒建立好,那就不僅影響今生,可能也會影響來世乃至生生世世的求法緣起。所以,依止上師一定要謹慎。
TAG:禪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