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聯璧合:古陶瓷中不同時期佛造像
元、明、清時期,歷朝統治者對於佛教扶植有加。陶瓷佛像的燒造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無論是地域與窯口、釉色與裝飾,還是造像的種類都體現出了新的特點。
元 青白釉加漆描金釋迦牟尼像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元代(1271~1368年)佛的造像以青白釉和龍泉青釉為常見。青白釉加漆描金釋迦牟尼佛與青白釉藥師佛都以元代典型的青白釉來燒制,更多地採用了塗漆、描金、彩繪等方法進一步對佛進行裝點,增加了佛像的整體表現力。
元 青白釉藥師佛 上海博物館藏
而同時也有以瓷器特有的燒造工藝來作為佛的裝飾的,青白釉彌勒佛坐像中,露出胎土經高溫後的淡紅色,與其他部分的青白色形成鮮明對比,整體顯得較為隨意。
元 青白釉彌勒佛像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龍泉窯青釉釋迦牟尼佛通體以龍泉窯特有的梅子青釉出之,色調深沉含蓄。佛的面部五官及手則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也讓觀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佛的面部。
元 龍泉窯釋迦摩尼佛坐像 首都博物館藏
明代(1368~1644年)陶瓷佛造像主要集中在白釉上,且以福建德化窯最有代表性,目前見到的白釉佛像大部分是德化窯的作品。德化白瓷佛像製作都十分精細,塑形繁複,尤其注重佛像的神態表現,是瓷塑作品中的佼佼者。
明 德化窯白釉立像 廣東省博物館藏
但也有塑造較為粗糙者,如白釉彌勒佛坐像硯滴,這一類作品往往不是專以塑像為目的,而是將塑像作為器用的裝飾,因而注重了用途而忽略了形象的刻畫。
明 德化窯白釉釋迦牟尼佛 南京博物院藏
與德化同屬福建的漳州也有非常好的佛像作品,白釉釋迦牟尼佛立像為漳州當地的作品。這尊佛像塑造極為精美,於規矩中不失生動。
明 德化窯白釉釋迦牟尼佛坐像 福建博物院藏
清代(1644-1911年)陶瓷佛造像不僅僅集中在漢傳佛教上,更由於統治者對於藏傳佛教的重視,藏傳佛教造像出現在陶瓷中。
明 白釉彌勒佛坐像硯滴 福建博物院藏
在釉彩品種上,除沿用之前的做法外,仍然製作白釉的作品,同時還使用了新的釉彩品種和表現手法,如清雍正時期的哥釉金彩彌勒佛像就是很典型的一件。
明嘉靖 白釉釋迦牟尼佛立像 福建博物院藏
這兩件佛像表現的都是大肚彌勒佛的形象。
清 白釉彌勒佛像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大肚彌勒佛是明清時期常見的佛像形象,這尊彌勒佛的袈裟部分採用哥釉開片的工藝正好表現出了像田地分割的樣式,十分巧妙而生動;整件作品釉色清瑩,開片規整,反映出了雍正時期的工藝特色。
清雍正 哥窯金彩彌勒佛像 首都博物館藏
藏傳佛教題材的佛像作品也是清代塑造的重點之一,同樣在陶瓷中也有表現。藏傳佛教題材的佛像作品常見於金、銅、玉等,往往都是造型複雜,裝飾華麗,而反映出深邃豐富的宗教內涵。展現藏傳佛教造像色彩華麗、飾物繁複的特色,清乾隆時期的粉彩無量壽佛代表了這樣的風格和特點。
清乾隆 粉彩無量壽佛 河北省避暑山莊博物館藏
無量壽佛頭戴天冠,以瓷器粉彩特有的湖水綠、青金藍、珊瑚紅、粉色、橘紅色、松石綠、黑色等色彩描繪菩薩的冠、發、面、衣及飾物,呈現出華貴美艷的特點。
原文作者:龍霄飛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7年6月刊《釉彩紛披下的莊嚴寶相——古陶瓷中佛教造像的題材與種類(上)》
《收藏家》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漢代海昏侯國考古出土——古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