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所旁觀的一次頂級期刊撤稿

我所旁觀的一次頂級期刊撤稿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前的9月27日,Cell撤掉了2015年發表的一篇與生物節律相關的論文。

撰文 | 張 勇(內華達州立大學雷諾分校助理教授)

責編 | 陳曉雪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2017年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用果蠅揭示生物節律機理的三位美國科學家Jeff Hall,Michael Rosabash和Michael Young。生物學家們紛紛慶祝,尤其是生物節律領域內的更是歡欣鼓舞。只是,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此前一周,也就是9月27日,國際頂級期刊Cell刊登了一份與生物節律研究相關的撤稿聲明[1]。這篇文章要跟大家談的,就是我旁觀的這次頂級期刊撤稿,希望能夠給大家一點啟發。

撤稿文章的通訊作者、麻州大學醫學院教授Patrick Emery

撤稿文章的通訊作者Patrick Emery,瑞士日內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Michael Rosbash實驗室做過三年多的博士後研究,2001年起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神經生物學系擔任助理教授,目前是終身教授,並擔任該系副主任。Patrick主要研究生物節律的神經環路與分子機理,對於環境因素(光、溫度等)調控晝夜節律做出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在Nature,Science, Cell,Neuron等頂級期刊發表文章超過35篇。我2008年夏天從中科院博士畢業之後,進入Patrick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2014年底到內華達大學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因為我跟上面撤稿文章(Tataroglu etl al 2015)的第一作者Ozgur Tataroglu在Patrick實驗室有過近4年的重合,所以作為旁觀者的角度經歷了事件的整個過程。


起因

在介紹撤稿細節之前,先說下該研究的重要性。晝夜節律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環境輸入、分子生物鐘和節律輸出。晝夜變化的外界環境能夠被我們的身體所感知,並通過體內的分子生物鐘,最終影響節律輸出,比如睡眠和活動節律等。

環境,尤其是溫度變化如何調控分子生物鐘,一直是生物節律領域內的未解之謎,也是Patrick實驗室的研究重點之一。在Ozgur來之前,Patrick實驗室已畢業的博士生Ania Busza (撤稿論文的第三作者)就在果蠅細胞中觀測到溫度的周期變化能夠引發核心節律蛋白TIMELESS的降解。當然,熟悉生物學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只是體外數據,在複雜的生物體內,是不是相應的機理同樣適用?

Ozgur博士畢業於德國海德堡大學,導師是生物節律研究權威Michael Brunner。他2011年來到Patrick實驗室之後,看到果蠅細胞的溫度數據,馬上說博士後期間希望研究溫度調控生物節律的機理。Ozgur非常聰明,又有很強的分子生物學背景,課題進展相對比較順利。首先是重複已有的體外數據,然後觀察到果蠅體內也是同樣的現象,進一步構建轉基因果蠅的品系,並最終發現溫度升高是通過上調細胞質內鈣離子濃度,激活鈣調蛋白與TIM結合,最終通過激酶SOL降解TIM,大約三年的時間拿到所有數據。論文初稿投給Science, 評審意見相對積極,但因為果蠅是變溫動物,評審也提到在哺乳動物是否存在類似的保守機理,最終Science拒掉。於是Ozgur又找到了英國的合作者,並證明在哺乳動物細胞和組織里機理同樣存在,轉投Cell,很快被接收,2015年底發表。

事發

毫無疑問,這篇文章是生物節律領域內的一項重磅研究。憑藉這篇文章,Ozgur一戰成名,收到了包括劍橋大學等諸多名校在內的報告邀請,一時風光無兩。Patrick也深知這篇文章的重要意義,他便安排一年級的輪轉學生跟進該課題相關的工作,以便等Ozgur找到職位之後,實驗室能夠迅速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隨著研究的深入,問題開始一一浮現。先是該新生無法重複Ozgur論文中的關鍵體內數據。開始Patrick懷疑是新生畢竟接觸實驗較短,換了實驗室一個高年級的學生重複,仍然不能得到論文里的類似結果。彼時我雖然已經離開實驗室,但偶爾的電話交流已經開始感覺到Patrick的焦慮。關鍵數據不能重複,Patrick第一時間想到了應該發起調查。於是他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到實驗室調查各種原始資料,最終發現Ozgur篡改原始數據的鐵證。


聽證

Patrick向系裡、學校報告了這件事情之後,麻州大學醫學院迅速成立了一個四個人的調查委員會,為保證調查的獨立性,Patrick所在的神經生物學系教授不能參與。2016年12月,也就是該文章發表一年以後,麻州大學醫學院的一位教授突然給我打了個電話,問我是否願意參加調查小組的電話會議,但要我保證不能告知Patrick相關內容。本文寫作時調查已經水落石出,相信公開部分內容也無傷大雅。

會議原本安排一個小時,但最終進行了近兩個小時。說實話,那是我迄今為止參加過的最壓抑的一次會議。簡單介紹之後,調查委員會就非常尖銳地問了我一些關於Patrick實驗室的問題,主要關於實驗室的行為和分子實驗的一些標準操作(Standard of Practice)。中間也涉及到Patrick平時會不會查看原始數據,影響課題組員對數據的分析等問題,我都一一如實作答。事實上,Patrick在領域內有著非常好的口碑,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科學家,平時實驗室所有人的原始數據他都要親自查看,提出意見,但因為他對Ozgur的過分信任(實際上直到論文撤稿時,Patrick仍然認為Ozgur非常聰明),最終導致這一事件的發生。調查結果也如撤稿聲明中所說,「實驗室其他成員不能重複該論文中部分關鍵數據,一作Ozgur存在篡改數據行為」。


撤稿

再見到Patrick,已經是2017年7月底,在佛蒙特州舉行的一個生物節律領域的高登會議(Gordon Conference)。

我們兩個作了四天的室友,問起事情的進展,Patrick對我說這是他參加的最尷尬的一次會議,因為Cell還沒有最終撤稿,導致他見到同行無地自容,「覺得自己像小偷一樣」。更令他尷尬的是,會議間歇,前博士後導師Michael Rosbash當著好幾個人面問他為什麼還沒有撤稿,需不需要他向Cell編輯部催一催。事實上,學校的調查一結束,Patrick就主動向Cell提出撤稿請求,但因為事關重大,Cell在經過各種調查確認之後才在2017年9月刊出撤稿聲明。


結語

科學探索是不斷解決問題,探究真理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蜿蜒曲折,再加上科學家的認識局限和主觀偏好,其中出現偏差錯誤也在所難免。不光研究過程考驗一個科學家的嚴謹與細緻,研究論文發表之後,發現錯誤之後的自我修正也尤其能體現科學家的科學品格。

面對錯誤與質疑,有的人選擇做「鴕鳥」,「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真正唯實求真的科學家則會選擇主動面對,承認問題,承擔後果。除了科學家的自律之外,「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一個良好的監督和調查機制,也能幫助盡量嚴謹客觀公正地做出評價。

相關閱讀:

1. Cell撤稿聲明:

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7)31062-0

2.《撤稿觀察》的報道:

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7/09/26/author-blamed-misconduct-cell-paper-declines-sign-retraction-notice/

製版編輯:斯嘉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前沿: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再次被改寫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