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抗戰-214 國軍抗戰名將(79)馬玉仁

大抗戰-214 國軍抗戰名將(79)馬玉仁

原標題:大抗戰-214 國軍抗戰名將(79)馬玉仁



馬玉仁(1875-1940年),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中將。他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1875年11月30日出生年11月30日出生,原名日仁,字伯良。江蘇鹽城縣建陽六區介溝鄉馬家墩人。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各地紛紛響應。其時,徐寶山向革命黨人鎮江都督林述慶投誠後,自任揚州軍政分府都督兼軍長,馬玉仁調任第三營管帶。是年冬天,廣軍統領黎天才組織民軍攻打南京的辮子軍(張勳部),江浙聯軍司令徐紹楨,命令徐寶山部攻打浦口,馬玉仁隨同作戰,克浦口房山炮台,後又攻打南京。張勳控制雨花台,炮火可控制全城,兩軍相持不下。馬玉仁自告奮勇率隊突破,包打張勳主力。他精選會武術的士兵,組織兩排進攻部隊,一排是毛瑟槍隊;一排是藤牌、長矛、大刀、短刀,操練兩天。在進攻中,他衝鋒在前,辮子軍被殺得落花流水,向後潰退,後邊大軍湧入,攻佔了雨花台。張勳率眾轉移到山東、安徽邊境,南北軍閥莫不稱馬玉仁是虎將。馬玉仁因攻攫升第十五標標統(相當團長)。四弟玉坤、姐丈計子山、外甥劉漢民安排當管帶和隊目。


1912年徐寶山倒向袁世凱,表示所部願屬北洋政府節制。袁世凱心腹蔣雁行從江北軍政府都督改任江北護軍使,這年2月,蔣雁行拉攏馬玉仁,改編第十五標為第四十七團,隸屬第二十三旅張仁奎部。不久,蔣雁行調任北洋軍政府陸軍部,劉之潔繼任護軍使。5月,劉命令馬玉仁團及東海縣民政長袁士猷剿滅沭陽縣婁山鎮、金家圩、高塘溝等處土匪。馬玉仁率部在婁山鎮三戰三捷,袁世凱給予傳令嘉獎。5月15日,馬玉仁因在阜寧縣、東海縣等地迭次剿匪有功,又獲得一等金色獎章。此時,馬部已擁有馬、步、炮三個營,實力較其它團為強。


1913年5月底,徐寶山被陳其美所派的張靜仁、黃復生等謀殺。徐死後,由其弟徐寶箴代理軍長。不久,駐防江陰的第七十四旅全軍嘩變,徐軍改為江蘇陸軍第四師,徐寶箴任師長,馬玉仁的第四十七團縮編為護軍營,馬改任營長。

是年夏,革命黨人發動討袁的「第二次革命」。袁世凱派張勳由徐州南下攻打革命黨人,委任馮國璋為江蘇督軍。張、馮組織力量準備攻打南京,改徐寶箴的第四師為第二軍。馬玉仁接受書記官辰宦獻計,致電袁,願為效力,袁遂下令升馬為混成旅旅長,馬乘機將原有護軍營的馬、步、炮、輜重各隊擴編成旅。馬奉張、馮之命,任攻寧西路支隊長。8月1日,在六合一帶打敗國民黨人原安徽都督柏文蔚部,繳獲甚多。袁授馬為陸軍少將,獎三等文虎章一座。8月12日,馬率領混成旅由六圩渡江,攻克鎮江,威震滬寧線。8月18日,奉命西進,擊敗駐龍潭的討袁軍,嚴重威脅南京城。中外報紙爭刊馬旅戰訊,名噪一時。張、馮任馬為攻寧東線前敵司令,節制東線定武軍及第二軍有關旅團。馬從龍潭出發,克棲霞、占鐘山、攻南京,血戰十晝夜。9月1日首破太平門。入城後,又巷戰兩晝夜,打敗國民黨人黃興部隊。由是,討袁軍和江蘇軍對馬刮目相看。北洋政府於11月28日攫升馬玉仁為陸軍中將,實授揚州游擊統領。因揚州鹽運使張弧等以馬軍紀不佳而阻其入城駐營,馮國璋乃指令馬部機構駐十二圩。


1914年5月,袁授予馬三等嘉禾章一座。7月,隨蘇皖巡閱使宣武上將馮國璋進京晉見袁世凱,被賞五獅軍官刀一柄。


1916年3月,馬玉仁因辦陳小獅子案出力,又被賞軍刀一柄。5月,馮國璋委任馬玉仁為第一混成旅旅長。馬任混成旅旅長時,深感文化不高,常被同僚們取笑。於是,延聘第六師範教師做家庭教師,立好讀書習字課程表。馬玉仁立正聽課,老師請坐,馬方就坐聽課。子侄等讀書,立三等獎勵,甲等為洋琴一台,乙等為手錶一隻,丙等筆墨文具一套。一時馬宅內書聲啷啷,讀書識字、學琴畫畫蔚然成風,紙牌麻將銷聲匿跡。6月,袁世凱復辟稱帝在人民的唾罵聲中死去,馮國璋任副總統,馮為拉攏親信擴大勢力,授予馬玉仁總統府咨議頭銜。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射陽境內來了一位墾荒「屯田」的解甲將軍,他在新坍、長盪、興橋等鄉里買地千頃,疏浚人海河道黃沙港40餘公里,在他的「領地」里搞起條田化。


這位將軍叫做馬玉仁,原任馮玉祥部16路軍總指揮兼27軍軍長,曾領上將銜。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派系之間勾心鬥角,相互傾軋。蔣、馮、閻大戰後,馬玉仁在軍政界難以立足,便還鄉務農。在射陽墾荒之初,馬將軍對部下難以管束,小兄弟們的搶、掠行為時有發生,當地人稱之為「鬧馬黨」。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件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目睹日寇燒殺搶掠的暴行,馬玉仁怒髮衝冠,高聲疾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吾將自己未亡之軀,奔赴疆場,馬革裹屍,何所懼哉。」遂召募佃戶中的青壯年進行集訓,拉起隊伍準備抗日。有人看到日寇氣焰正盛,勸馬玉仁不要冒險,馬玉仁義正辭嚴:「山河破碎我心肝碎,日月不圓我怒火燃」,「我就是要找個好死場」。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溢於言表。

不久,蔣介石任命馬玉仁為蘇魯戰區第一路游擊司令。名為游擊司令,卻得不到政府的軍餉。馬玉仁就自費抗日,集資購買武器彈藥孤軍作戰。從黃海之濱到阜寧城之間,在一年多時間裡,馬玉仁部同日偽軍先後作戰10多次,擊斃擊傷日偽軍80多人,擊毀日軍汽艇一艘。


抗戰之初,敵強我弱。馬玉仁部隊在戰鬥中傷亡頗大,軍心不很穩定。馬有一個幕僚,叫金新吾,人稱「參謀長」,私下裡常勸馬玉仁保存實力,抗日不如降日。馬玉仁十分震怒。一次,他用酒把金新吾灌醉,命令部下將金按入水塘淹死。事後,他召集隊伍訓話:「誰當漢奸,我就打死誰!」由此,軍心大振。


民國二十九年一月三日,馬玉仁和日軍在新吳鄉三合尖(今射陽縣陳洋鎮新條村)遭遇,雙方發生激戰。日軍武器先進,火力很猛,馬玉仁部下的士兵多數未經過正規訓練,被日軍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不敢衝鋒突圍。馬玉仁見狀,熱血上涌,手持衝鋒槍,從戰壕中一躍而起,帶頭衝上敵軍陣地。他邊沖邊喊:「子彈不打有福的孩子!」戰鬥中,馬玉仁腹部中彈,小腿受傷,終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終年65歲。


馬玉仁為國殉難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追認他為陸軍中將。

1986年,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把馬玉仁的事迹收入中華民國史料《國民黨抗戰殉國將領》一書。馬玉仁將軍以他「偏師抗敵頑,馬革裹屍還」的報國壯舉,為自己划上了一個浩氣長存的句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234 走向衰亡(6)王氏崛起

TAG:歷史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