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反艦導彈已經極其成熟?其實需要解決的問題還非常多

中國反艦導彈已經極其成熟?其實需要解決的問題還非常多

為滿足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海軍作戰主任務,我鬚髮展可在複雜背景下攻擊多類型目標任務的反艦導彈。拿美國反艦導彈各型號的發展路線作為參考,我國海軍未來的主力反艦導彈應努力實現從「魚叉」Block1C到Block1G的升級,而後開始追求Block2、的複雜背景下多目標攻擊能力,加裝數據鏈具備Block2+的作戰效果評估和更換攻擊目標、重新規劃航線能力,最節省成本的方式是在鷹擊-18的基礎上改進,集成這些新功能。此外,使防空導彈具有反艦功能、使反艦導彈具備對固定目標攻擊能力,使陸攻導彈可以反艦,這些改造技術並不難,投資不大的情況下,可讓整個艦隊的多任務適應能力提高,也應當考慮發展。

最後探討大多數軍迷感興趣的話題,當以美航母編隊為假想敵時,我們該發展一款什麼樣的反艦導彈?必須要認清的一個事實是,自美航母編隊伯克級驅逐艦宙斯盾升級至基線-9C並驗證NIFC-CA系統反導攔截能力後,傳統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已無法利用持續低高度巡航有效突破其防禦了,因為該系統已經能實現在E-2D引導下發現並使用標準-6攔截彈攻擊近400千米外低空巡航狀態的反艦導彈了,而幾乎所有的現役反艦導彈在巡航段彈道特性都相對簡單且沒有任何防禦能力。此外,NIFC-CA將航母編隊的反艦導彈制導火控通道擴展至幾乎無上限,這意味著,對一枚來襲反艦導彈可以幾乎同時制導很多枚標準-6導彈實施攔截,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走超音速突防還是亞音速突防的路子都不能確保較高的突防成功率。

為了突破這種防禦系統,必須製造一款全新的反艦導彈,這款反艦到的性能要求可以通過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來闡明:射程多少合理、超音速還是亞音速、航路如何規劃、感測器如何配置、末端突防方案如何選取、反電子干擾如何實施、隱身設計是否需要、中段導航如何設計、集群攻防是否必要、發射準備時間怎樣減少、是否集成電子干擾能力。

(1)射程多少合理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對美實施反航母作戰的主力只能依靠反艦導彈,依靠艦載機近距離投擲制導炸彈還不現實,由於美航母艦載機作戰半徑普遍在1000千米(服役MQ-25後更遠),但前沿哨艦不會距離這麼遠,因而這種對付美軍航母編隊水面艦艇的艦射反艦導彈的射程應達到1000千米或者更遠。由空基發射平台攜帶時,該導彈可適當降低射程,但考慮躲避標準-6導彈火力攔截(400千米)和在航母防禦圈內層機動需要,空射版保持至少500千米(載機必須保留至少100千米的安全發射距離)以上射程是必要的。

(2)超音速還是亞音速

超音速速度快,但射程近、重量大、戰鬥部載荷小、彈道簡單、控制難度高、面對宙斯盾系統標準、海麻雀、拉姆、密集陣、電子干擾五種手段組成的防禦網,無論是中段還是末端突防概率不升反降,特別是末端超音速突防方案會讓導彈的紅外信號增強,被拉姆的攔截概率上升,因而這種新型反艦導彈必然應選取全程亞音速飛行方案,這種方案必須使用火箭助推器+渦扇發動機兩級動力系統,這種動力系統也最有利於實現1000千米以上的射程。

(3)航路如何規劃

航路規劃涉及剖面(高度)和航線規劃兩部分。對於剖面規劃而言,若導彈能持續飛行在5米以下高度,則標準-6反艦導彈的引信失效效應會增強,但隨著美軍毫米波、激光引信技術的進步,這一高度下限正在被降低,而若反艦導彈巡航高度長時間低於5米,會因為無線電高度表工作精度受限、海浪高度影響極易落海,因而走5米以下中段巡航突防NIFC-CA體系的思路是不可取的,仍然保持10-30米左右的水平比較合理。而在航線規划上,NIFC-CA雖然可利用E-2D預警機探測反艦導彈,但艦載預警機升空後必然在航母的主要威脅方向探測,其他方向留有空檔,我方可利用被動雷達探測預警機活動範圍和路線,在擁有足夠大航程的基礎上,反艦導彈可巧妙的設定航路點避開預警機探測範圍,成功突入航母編隊裡層防禦圈,利用較低巡航高度進一步規避艦載雷達的探測,突入到距美水面艦艇40-50千米範圍內。

考慮到超過500千米射程的亞音速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普遍需要接近半小時,敵艦初始位置早已變動,因而該導彈必須要有在飛行中重新規劃航路能力,但這要求導彈加裝雙向數據鏈、並在體系支撐上構建相應的指揮控制衛星通信鏈路。

(4)感測器如何配置

這種新型反艦導彈末端導引頭應具備複合制導模式,即被動雷達感測器、主動雷達感測器、紅外感測器、為有效評估千里之外的作戰效果,還必須要有彈載攝像頭,能通過衛星鏈路回傳最後一幀圖像給後方指揮所。

這些感測器的工作機制如下,全程開啟被動雷達導引頭測定周邊電磁輻射環境,測定敵預警機、海上巡邏機、水面艦艇雷達的偵測和活動範圍,利用但在計算機的相應演算法重新規劃路線規避目標。在距離目標約80-100千米時,被動雷達對目標艦艇的電磁輻射實施初探測和目標類似識別,與預設目標位置和運動參數對比,初步修正彈道,並開始進一步下降高度,在距離目標40-50千米時(反艦導彈雷達一般探測距離),使用主動雷達掃描鎖定目標。在末端攻擊時,使用紅外設備確認目標類型,識別電子干擾。攻擊前最後一秒由攝像機拍攝畫面上傳後方指揮所組織作戰評估。

主動雷達感測器必須為有源相控陣體制,最好具備低可探測度性能,如此可有效對抗干擾和反輻射攔截。

(5)末端突防方案如何選取

前文確立了末端亞音速突防的基本思路,但亞音速突防的方案也有三種:一是躍升俯衝、二是逐次下降高度、三是圍繞艦艇機動至死角。俯衝和圍繞艦艇機動至死角兩種方案比較容易擺脫美海軍艦艇末端防禦系統鎖定但只能攻擊艦艇上層建築一般不能擊沉,逐次下降高度方案可攻擊水線擊沉目標,但被敵火控系統鎖定攔截、被敵電子干擾系統干擾的概率增大,因而選取任何一種方案都不能確保萬無一失,最好的方式是發射多枚導彈,使用不同的突防方案組合突防。

(6)反電子干擾如何實施

除採用擁有先進性能的多模複合導引頭在技術上反干擾外,導彈可發展一旦檢測到干擾或丟失目標即進入「苜蓿葉」機動重新搜索的能力,該技術在「魚叉」Block1D即實現,不難達到。

(7)隱身設計是否需要

非常需要,該設計可減少敵預警機、艦載雷達的探測距離,被攔截次數和初次攔截距離,確保導彈安全渡過巡航階段,同時可減少航路規劃複雜度和導彈飛行總路程,一般使用外形修飾+隱身材料塗敷兩種手段實現。

(8)中段導航如何設計

應採取高精度衛星定位制導+光纖陀螺儀+雙向數據鏈糾正的方式使導彈的飛行偏差、動態漂移量減少到最低限度,這三者的搭配使用可確保導彈在干擾環境下仍然足夠精確的飛行於理想彈道。

(9)集群攻防是否必要

十分必要,合理使用集群突防策略可以有效牽制敵防禦力量、針對性尋找敵防禦弱點,無論在巡航段還是末端都能有效增加導彈生存率和突防成功率,集群攻防能力最好由彈彈之間通過通信數據鏈信息互換信息後,由彈載計算機選取方案,不利用衛星數據鏈,以免出現信號延遲、畸變、被干擾等現象,集群攻防的演算法設置並不難,但對彈載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求比較高,根據摩爾定律,計算機晶元的處理速度每18個月翻一番,特別是當前智能晶元(如谷歌TPU)問世後,處理速度增長已突破摩爾定律限制,達到這一目標並不難。

(10)發射準備施加如何減少

減少發射準備時間有兩個基本方法:一是採取垂直發射模式,在不需要移動發射裝置的情況下,讓導彈實現全向攻擊,二是先發射再瞄準,這需要發展配套的火控系統軟體和雙向數據鏈。

(11)是否集成電子干擾能力

宙斯盾攔截時末端火控系統鎖定後即可對該反艦導彈實施攔截,因而若可集成電子干擾手段,可在敵火控雷達燒穿距離以外至少多一次生存機會,也可在近距離使用一枚彈干擾,其他彈突防的群攻戰術,因而也是必要的。

總結以上11點要求,未來我軍針對美航母編隊的反艦導彈可被描述為:使用火箭助推器+渦扇發動機兩級動力系統,射程超過1000千米(空射版500千米),具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多模式複合導引頭,由光纖陀螺+高精度抗干擾衛星定位系統提供,雙向數據鏈(彈—衛星、彈—彈兩種),具備隱身構造,可垂直發射,能具備實時任務規劃能力,可組織多枚彈實施多種方案集群智能攻擊。

這種導彈的部分能力甚至超過LRASM(如集群攻擊),實際上已經成為一款具備初步自主作戰能力的智能無人機,這完全符合導彈無人機化的趨勢,但欲攻破NIFC-CA這種網路中心戰搭建的終極防禦,只能使用更先進的網路技術+智能技術,由於該導彈的研發難度太大,我國在短期內不需要考慮投資這一項目,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能對付其他國家水面艦艇,能執行綜合任務的中國版「魚叉」Block2+上比較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的精彩文章:

土耳其沒採購中國五代戰機,反而向英國請求提供技術幫助

TAG: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