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級!看看藝術范筆下的雪!
雪景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們最喜歡描繪的景色之一。眾所周知,僅論宋朝的雪景圖,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就已經稱得上畫壇一絕,據說這與中國中古時期氣候的變化有密切聯繫。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曾研究了兩宋遼金王朝更迭的300多年間,中國的氣候經歷了一個由溫暖向寒冷、再向溫暖的變化過程。尤其北宋時期正是氣候向寒冷轉變的時期。
《雪堂客話圖》 宋 夏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雪堂客話圖》是夏圭傳世的一幅精品佳作,為其早期作品,絹本,淡設色,縱28.3厘米,橫29.5厘米。畫中描繪雪後欲融未化。山石在運用了斧劈皴後以淡墨加染,生長在岩隙之中的兩株老樹,前後掩映,如雙龍對舞。水岸邊,有一水榭掩隱於雜樹叢中,軒窗洞開,清氣襲來。屋內兩人正在對坐弈棋,雖只對其圈臉、勾衣,寥寥數筆,卻將人物對弈時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現出來。
《雪景寒林圖》宋 范寬 天津市博物館藏
宋代畫家范寬所作《雪景寒林圖》,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絹本、設色,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本畫採用全景似構圖,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縈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地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
《雪窗讀書圖》宋 李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雪窗讀書圖》構圖新奇雄峻,是典型的邊角取景。畫的左邊是碩大的岩石直立而上,岩上的樹木向右伸展枝葉,山岩下即是草屋,大雪已經覆蓋了房頂和地面。左邊突兀的岩石用的是斧劈皴,爽利勁健,筆法流暢,墨色表現的光暗過渡非常自然,加之左下角渾厚的小土山,更加穩定了畫面。小院內還有一口水井,為畫作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畫中人物憑窗持卷,專心致志地讀,此是「畫眼」所在。
《曉雪山行圖》 宋 馬遠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干筆鉤勒,並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稜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
《雪圖》 北宋 巨然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構圖大致可分為三景,主山雙峰屏立,雄巖峻險,表現出奇峰積雪靄靄幽深的北地景緻,儼然具有北宋氣度,而兩側鋸齒狀的岩塊,看似突兀奇倨,但卻有增強畫作張力的視覺效果。中景樓閣隱現山石間,客旅行於山徑上,近景則畫河岸兩側,枯枝樹石。山石皴法及造型似從披麻、捲雲皴而來,林木方面,松針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
《雪中送炭與龔養正》 宋 范成大
在寒冷的冬天,宋朝皇帝經常賞賜一些物品來幫助百姓禦寒,從而出現了「雪中送炭」這樣的幸事。而「雪中送炭」也成為宋人對朋友過冬最好的饋贈,如南宋中興詩人范成大曾作《雪中送炭與龔養正》,藉助「送烏薪」來表達對朋友的問候。
《雪村訪友圖》明 周臣
畫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雲霄,氣勢雄壯。圖中採用高遠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畫派景物的描寫,近景和遠景造型堅實明晰,中景桃源處虛化朦朧,則又吸收了元文人畫的構景的長處。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濃重,皴染結合,石用拖泥帶水法描繪,併兼用小斧劈皴和鐵皴鉤斫,表達出嶙峋堅實的石骨。古松虯曲和倒掛的形態,頗接近馬遠的松樹法。整幅作品用筆尖勁,氣勢雄渾,是周臣繪畫的代表作。
《灞橋風雪圖》 明 吳偉 故宮博物院藏
灞橋,在陝西西安東,唐人多於此送別,因謂之削魂橋。又有「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之說,故畫家亦常以此為畫題。此圖繪一老儒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二仆攜行囊緊隨其後。為烘托主題,景作陡壑溪泉,林木蕭疏,風雪瀰漫,寒氣逼人。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