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年了,香港電影別來無恙?

20年了,香港電影別來無恙?

至少在我們這代人心中,香港曾擁有特殊地位。

港星、港貨、港樂……還有最具影響力的港片。周星馳、古惑仔、無間道……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好幾代大陸青年沐浴在港片殘暈中長大。

但這幾年,伴隨港產片的凋零,「港片已死」的言論甚囂塵上,一年比一年浩大。難道陪伴一代人記憶就此逝去了嗎?

剛剛過去的2017年正是香港回歸20周年,我們找到了這份給影迷的賀禮——獻給港片的情書:《別來無恙——香港電影1997-2017》。

港片到底死沒死?它或許會啟發你自己的答案。

有種說法,影像也有生命,有屬於它自己的過往和歷史。多少電影 如過眼煙雲一般,雖然曾經盛極一時,卻在不知不覺中從當下的生活里 隱退,鮮少有人再提。

當我們談論香港電影時,我們在談什麼?是談小馬哥的風衣墨鏡、義薄雲天,《笑傲江湖》的慷慨之歌,還是《東邪西毒》的喃喃自語......全都是如塵埃般的時間遺迹。在「網生代」 追逐的娛樂頭條里,在新生代影迷的視野里,港片逐漸退場,和褪色的劇照一起,變成了可供回憶的情懷。近年有關「港片已死」的言論不絕於耳,難道港片真的成為過去式了嗎?

時光可以逝去,但絕不應被忘記,港片承載了一代電影人的汗水和才華,也承載了一代觀眾的記憶與青春。港片從未遠去,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延續。一個顯而易見且無法忽視的事實是,近年來口碑票房雙贏的優秀大製作,無不有香港製作團隊的參與。

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 人在新環境中頑強求存,不斷適應新時代,拓展自身的外延,改變本來 面貌,以雄鷹「拔毛斷喙」的姿態獲得重生。其實,港片的生命力一直 如麥太一般頑強,如金雞一般樂觀,它從百年前誕生至今,幾經興衰, 但從未真正離場。

2017年剛好是香港回歸 20 周年,適合重溫舊夢的時間。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梳理 1997 年到 2017 年間的香港電影,披沙揀金遴選了近 20 部經典之作,試圖以青澀但熱血的筆,留住值得銘記的歲月。 但選擇是那麼的困難,香港電影中佳品俯拾皆是,取捨兩難,更何況每個人記憶中的經典港片不盡相同,有人鍾愛「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 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有人則痴迷香港「新浪潮」時期電影。

如今從頭回 望過去 20 年的香港電影,其中的珍品如河流中波光粼粼的卵石,不知不 覺間已變成夜空中閃亮的星,永恆存在。

這本書以香港電影過去 20 年的發展軌跡為脈絡,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片作為討論對象,試圖通過光影編織出一段香港電影的美好時光,它們代表了香港電影,也代表了香港這座城市。在文章中,我們力圖展現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人以及香港人的心、氣、神。

20 年後的今天,回望 1997 年之後的香港電影,它確實經歷過彷徨和沉淪,但新世紀以來,一洗之前過火癲狂的粗製濫造,製作出了一批 具有新時代香港精神的優秀影片。

其中既有《黑社會》《無間道》等對過往港產類型片深入挖掘的商業影片,也有「麥兜」系列和《功夫》等發掘香港本土文化的創新作,還有《桃姐》《香港製造》等等關注香港底層 社會生活的文藝佳作。在電影之外,結合港島的現實變遷,這 20 年的港 片增添了很多可玩味、可撫嘆、可激揚之處。

20 年,世事如棋。互聯網時代,三年差距即有代溝,而香港卻經歷了回歸、亞洲金融危機、SARS 事件、CEPA 簽訂、香港影人「北上」等 諸多事件。曾經熠熠生輝的「東方明珠」,在內地大城市璀璨夜景襯托下, 似乎已不再是獨一無二的繁華都會。這 20 年間,香港電影又不知經歷幾多人事流轉、江河變遷,千言萬語,欲說還休。

周星馳、杜琪峰、王家衛、陳可辛、關錦鵬、陳果、謝立文、許鞍華、 梁朝偉......書中出現的各種人物聲名赫赫,有人在 1997 年前就已奠定「江湖 地位」,1997 年後更磨礪出全新的面貌;有人則從 1997 年後才開始在華 語影壇嶄露頭角,一拳一腳打造出獨特的風格。

因為他們的堅持,港片 得以薪火相傳。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仍在創作,遠未到蓋棺論定的時候, 我們無意也無力總結他們為港片奮鬥的一生,但我們敢肯定:他們的名字,不廢江河萬古流。

作者寫作本書的初衷,正是借 1997 年後的經典港片,對過去 20 年香港 社會文化變遷做一次梳理。將電影置入時間的長河,去探索電影另一重意義:歷史書寫。電影故事和現實互為鏡像,電影情緒和時代同呼吸、共節拍,電影的流變揭露歷史發展的軌跡。

從某種意義上說, 電影史也是城市史、文化史。影評雖是小道,猶如微波細浪,但終會匯 入歷史洪流。文化研究,猶如管中窺豹,亦可燭照歷史幽深的角落。

本書的作者團隊,大多都是 80 後,生活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經歷千差萬別,術業各有專攻,唯一的共同點是:我們的青春與港片難 解難分。或許可以這樣管窺港片是我們這代人隱秘的交集。通過港片, 我們在電影院里、在電視上、在錄像廳中,不約而同但順理成章地完成 了電影的基礎教育,各自走過斑駁的青春。港片早已融入了我們這代人的基因里。

1974 年,香港作家西西曾把香港驕傲地稱為「我城」,開創本土城 市文學的先河。(投黑馬Tou.vc專註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自此,「我城」成為港人自豪的代稱。感謝電影,把我們這代內地青年和香港這座城市聯繫得如此緊密。

即使沒去過香港,沒去過油麻地、九龍、元朗、中環......這些地名也在你我口中如數家珍般被銘記。因為電影,我們這群內地青年,也可以驕傲地宣稱,香港也是「我城」。

(文章來源於:虹膜摘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黑馬醬 的精彩文章:

王利芬的10萬+獵物和自媒體達爾文主義

TAG:娛樂黑馬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