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呀!我在孟買!
首先,我的公眾號已達到聲明原創的標準,歡迎各位朋友點擊文末右下角賜墨垂教!
前言
一直以來,我對印度知之甚少。原因很簡單:
與印度有關的人名、地名,念起來非常拗口,於我產生了天然的「阻礙」;其歷史、文化又太過繁雜,不易理清脈絡;宗教及習俗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綜合起來,平素要麼當奇聞異事來看,要麼敬而遠之。
2018年1月,我因公踏上了南亞次大陸,一個不可用普世思維來衡量的印度,活生生地把我融進了它的日常里。
印度捷特航空。延誤,延誤,延誤。六個多小時的飛行,一個多小時的排隊入境,一臉疲倦地進入孟買。孟買機場是印度人引以為傲的建築,讓人彷彿置身中國。
出機場時,我一直想像孟買的樣子。這個號稱領先上海20年的城市,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印度人的10分鐘
按照「國際慣例」,各國都以小時為單位來計算時差。而印度,偏偏「擠」出半小時來。這個奇葩概念,讓我的整個行程,都被「半小時」著。
我和林哥必須趕在日出前抵達孟買最負盛名的建築印度門(Gateway of India)。孟買門是一座融合印度和波斯文化建築特色的拱門,面朝東南,立正地迎接每日第一縷朝陽。
一路上,除了路燈,一片漆黑,空無一人。擁擠的格式鐵閘門緊鎖著。汽車開得飛快。我似乎只打了兩個盹,忽然感覺車已停下。睜眼,司機告知,已經到了。
媽呀!黑夜裡,一堆空的士停在路邊,零星的幾個人不停向我們張望。路邊台階上、騎樓拐角處,橫七豎八躺著一群人。偶有各色手拎小壺叫賣著「chai」(當地一種飲料)的年輕人伴隨著各種搖著尾巴的小狗向我們走來。眼前的阿拉伯海一片漆黑。媽呀!我在孟買!
看這天色,似乎離日出還早。我Google map搜了到了附近的麥當勞,我和林哥決定進去坐坐,充充饑。
我艱難地與印度麥當勞小哥用英語交流。這裡「法定」每日7點供應早餐。好不容易等到7點,麥當勞小哥從廚房裡被我喊出來微笑著說:10 minutes(還需10分鐘)。然而10分鐘過後我再走向廚房,早餐仍然沒有準備好,聽不到爐灶響。於是我和林哥四眼相對,撤!拍日出去。
怪不得早就聽說印度的2 minutes(2分鐘)就是half an hour(半小時)。果然。
chai=茶
在機場的時候,滿目的小賣部的招牌,都用LED燈拼出許許多多大大的Chai字。在印度門的黑夜裡,有許多小青年左手拿著水壺,右手拿著許多小杯,對著路人喊著「Chai,Chai」。我和林哥非常好奇。
Chai是印地語關於奶茶的叫法,發音源自廣東話的茶。按中國茶的分類,屬發酵型的紅茶。與中國傳統紅茶不同的是,Chai加工時將茶葉切碎,飲用時加奶加糖。這個我有幸在下鄉的途中在一飯館停車時品嘗了一杯。其實就是國內常見的奶茶,只是被浪漫的印度賦予了很多浪漫色彩。本擔心印度的水質及食材的衛生狀況,但還好,可能因為一杯奶茶的量不多,我沒有出現身體不良反應。
火車
可能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一提到印度,最先想到的,一個是泰姬陵,一個是苦行僧,一個就是火車。在擁堵的孟買,火車是最為 安全、廉價、便捷的交通工具。
我和林哥從孟買門經過古樸典雅的大學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找到了Churchgate火車站。來來往往的乘客,琳琅滿目的小商店,看得出這是一個大站。
我在手機地圖上找到下車的站名,對應著票價表上的數字,用20盧比買了兩張票,摺合人民幣2元。我們買的二等座。
從這個站出發的火車,分中線、東線、西線,每條線路的火車刷上不同的油漆以示區別,並且增設了女性車廂。車頂的吊扇,暖風吹得遊人醉,四處瀰漫咖喱味。
很快,開車了。果然,車門仍是開著的。當地乘客可能更喜歡看風景,三三兩兩站在車門口,手抓著扶手,把頭輕微地探出車門。於是看到了以下景象:
很遺憾,我沒有看到「外掛」在車廂上的乘客。
看到一件讓我驚呆了的事:中途上來了一男一女。男子身著一襲白褂,印堂處點了紅點;女子身著普通。他們上車後,發現車廂內座無虛席,男子優雅地走到座位前,站得筆直,然後右胳膊向前一伸,再優雅地往右側一划,全程毫無言語,座位上的男性乘客便很快地挪了挪屁股,擠出一個座位,那女子便在男子的眼神示意下,坐到了那個座位上。
這種請人讓座的方式,的確與普世不同。
站與站之間的間隔很短。車一進站,車門口的人藉助著還未停穩的慣性熟練地跳下車;車下的人,跟隨著車跑上幾步,單腳一蹬,穩准狠地上了車,活生生地把我這個要下車的外地人擠在車廂原地無法挪步十來秒。此時身邊的一個當地人似乎看出了我的「難處」,他艱難地向旁邊的人擠了擠,用眼神告訴我快下車。謝過他之後,我又陷入了站台上讓我寸步難移的洶湧人群,瞬間心想:還好下來了。
千人洗衣場
我是抵達孟買之後臨時找的旅行攻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和林哥選擇了千人洗衣場作為我們必去的景點。
千人洗衣場是100多年前孟買的一項市政設施,那時孟買很少有自來水,每年長達幾個月的旱季常滴雨不下,大小河道一律乾枯,洗衣難成了政府必須面對的頭等大事。於是,露天洗衣場應運而生,成為當時值得誇耀的一項市政工程,專為大大小小的洗衣店提供公共洗衣場所,堪稱一座大型的「洗衣集市」。
時值中午,工人們將洗好的衣服陸續掛起來晾曬,像一幅抽象畫。工人們用畫筆,畫出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從千人洗衣場看印度人的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大致起源於公元前。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 和首陀羅 。
洗衣場的英文名是Dhobi Ghat(譯為「都比噶特」),意為「洗衣人的碼頭」。「都比」在印度就是個姓氏,專指洗衣人,是印度教「首陀羅」種姓的一部分。「都比」廝守著祖輩傳下來的這份洗衣的職業。職業和身份世代相傳。
印度的種姓制度在一定時期維持了社會結構的相對穩定,但人一生下來就註定了你的身份和前途的制度終究是反人性的。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記錄里不再有任何關於種姓的記載,但現實生活中,我並不知道種姓制度的遺留是否還存在,甚至忽然想起我在火車上看到的那位揮手即示意讓座的優雅白衣男的行為,是否是種姓關係的遺留呢?
TAG:浣浣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