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古村遺留元朝的造紙手藝,紙張可保存千年,痛惜今後再無傳人

中國古村遺留元朝的造紙手藝,紙張可保存千年,痛惜今後再無傳人

每天早晨4點多,安徽宣城涇縣小嶺村,就有炊煙從村裡冒起,這不是早起的農人在做早飯,而是大家開始燒起鍋爐開始曬紙。小嶺村是宣紙發源地。從元朝始,祖宗曹大三遷到這裡後,曹氏家族就以造宣紙為生,小嶺村宣紙藝人早上4點起床的傳統也延續700多年。

做宣紙有上百道工序,需要幾十人分工協作才能完成。宣紙也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而小嶺全村人每個人都是這個產業鏈上的一環。有的從事宣紙生產,有的從事宣紙銷售,有的則從事宣紙工具的生產。對小嶺曹氏來說,宣紙不僅僅是門簡單的生計,更是祖宗的基業,這血脈要世代傳承。圖為小嶺村一戶村民,家裡堆滿宣紙。

和小嶺村民聊起現在市場上宣紙品質和價格,他們會隨時糾正:你說的那些不是宣紙是書畫紙,真正的宣紙是由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為原料製成,市場上絕大部分所謂的宣紙都是由龍鬚草紙漿製成的。圖為小嶺村一家宣紙作坊宣紙就如同挂面一般被晾曬在竹竿上。

真正的宣紙,是用石灰和陽光自然漂白,因而呈弱鹼性。因而有「紙壽千年」之稱。而如今的書畫紙,都是用漂白劑漂白,呈弱酸性,最多可以保存百年。小嶺人對祖傳的宣紙很自豪:宋朝畫在宣紙上的畫,可以保存到現在。但現在現在書畫上的畫,百年後都將不存在。圖為小嶺山坡上晾曬的檀皮和燎草。小嶺像這樣的曬灘有上百個。

近些年由於書畫紙的衝擊,作為宣紙發源地的小嶺造的宣紙也越來越少,很多作坊都開始轉為造書畫紙。因造書畫紙的原材料龍鬚草紙漿是用現代造紙工藝製作而來,工藝簡單,價格低廉。因而書畫紙不僅在小嶺村,在整個涇縣,乃至全國都遍地開花。圖為分揀檀皮的老人。

如今,宣紙生產已經支撐不起小嶺的經濟,再加上造宣紙是非常辛苦的行當,年輕人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意留在家鄉造宣紙。圖為撈紙工的剪影,每天一個紙工要撈紙一千多張。

撈紙工由於常年泡在水裡,很多紙工撈了幾年紙後,手就爛掉了。圖為一位老紙工長滿老繭的手。

現在小嶺村年輕一輩中,會傳統宣紙工藝的已經寥寥無幾。會古法宣紙技藝的小嶺年輕人更少見到,就連製作宣紙生產工具的老藝人也面臨失傳。圖為打竹簾的老藝人,竹簾是專門用來撈紙的工具。

以前,小嶺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宣紙作坊。現在每年都有大量紙坊關閉。圖為小嶺村下灣組,一位叫年輕人和父親一起經營著家族的宣紙作坊。如今,小嶺下灣村民組,這樣的紙作坊,只剩下兩個。

現使留守在小嶺的年輕人,願意以宣紙為業者,也都開始改撈書畫紙。如今宣紙雖火,但整個宣紙產業鏈卻青黃不接。圖為筆者和小嶺村下灣村民組合影。小嶺下灣村民組,戶籍人口有24戶,一百多人,但留在村裡的只有20多人,80%以上都是老人,只有一個小孩子,呆在村裡的年輕人多是光棍。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小嶺村也出現推掉祖宅建新農村的浪潮。小嶺村有大量宣紙商人衣錦還鄉建設的古宅,也都在這浪潮中被推到。圖為小嶺村始千祖曹大三故居,筆者到訪時,正被拆了一半。

做了700年宣紙的小嶺村,遇到了建村以來最大的變革。以前,這個村莊。村莊、宗族、手藝三位一體。如今,在宗族瓦解,手藝凋零之後,小嶺將何去何從?圖為小嶺村一棟明代建築上「勤儉耕讀」四個字保存完好,但家人早已空無一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域外奇聞 的精彩文章:

一組全職媽媽的彪悍日常照

TAG:域外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