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知死,焉知生:6本關於死亡的書

不知死,焉知生:6本關於死亡的書

當呼吸化為空氣

死亡入門

最好的告別

生命最後的讀書會

此生未完成

超越死亡

除了真相和驕陽,令人無法直視的還有死亡,我們忙著活著,我們忘記死亡無所不在。我知道所有人都會死,我總以為我不會。人類的存在時長對於地球來說,只是非常近期的事情;而對於宇宙,更是彈指一揮間。許多存在過的都湮滅了,為什麼人類不可以;或者說,為什麼你不可以;再或者說,為什麼你的死亡一定在未來,而不是現在?孔子語「未知生、焉知死」是儒家入世的哲學,認為「死事難明,語之無益」,但作為生者搞懂這個一直被逃避的終極命題,才能更好的活著啊。

閱讀這6本關於死亡的書,從將死、已故的人口中,將這件必然會來臨的事情拉近一點,看得再仔細一點,活得再明白一點。

Part

1

作者是一名醫生,擁有斯坦福、劍橋、耶魯的語文、生物、哲學和醫學學位,在人生的前35年,他是一名學霸、醫生以及實驗室科學家。忽然一天,癌症末期襲擊了他,作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他見過很多重症病人,忽然角色轉換,他閱讀著肺上布滿了數不清的腫瘤的CT片子正來自他自己。得知噩耗的時候,妻子正在孕期,他儘力陪伴女兒度過僅存的親子時光。保羅的筆觸像手術刀一樣冷靜沉穩,他最大的心愿是在死前完成這本書,死神沒有給他時間,就像它一貫的習慣。保羅選擇醫療事業,部分原因是想追尋死神:抓住它,掀開它神秘的斗篷,與它四目相對;而神經外科不僅是大腦與意識的交纏,更在於生與死的糾葛。

Part

2

作者是個法醫,檢查過2萬具以上的屍體,上野結合五十多個典型案例,從何時、何地、何人等八個角度系統介紹了與死者相關的時間、地點、動機、被害人身份、犯罪方法等內容。這是一本關於亡者的書,用生者的眼去看冰冷的僵硬的屍體,生者對於屍體的處理、爭奪和拋棄像一面照妖鏡,人性的善與惡像躲在草叢裡的發著綠光的眼睛。生者為了利益或者掩蓋犯罪,對屍體的擺弄和追逐,讓人心寒。其中講到關於「碎屍案」的嫌疑人認定,其實大多數並不是因為其心狠手辣,而是嫌疑人在生理上不具備力量處理或搬運完整的屍體。

Part

3

我們總是對死亡諱莫如深,好像不去談起就能避免厄運,就像以前遇到性知識生理課就讓自習。所以可能大多數人既沒有做到好好活著,也沒能做到好好死去。在生命消逝的關頭,該如何自處、該如何與醫生溝通、該如何與家人共度?這些「生死課」的大題,我們幾乎沒有思考過。一個故事需要一個好的結尾,一段人生走到句號如何能優雅地邁過,死亡是需要被好好準備的,畢竟每一個下一秒,死亡都在靠近。

Part

4

這是一本關於母子的書,在死亡近在咫尺的時候,家人與將死之人遭受的震驚和難以接受幾乎是同體量的,甚至逝者已逝之後,還有餘生需要努力的家人面臨更大的挑戰。某天,母子兩人開始共讀同一本書,在母親在化療的時候,兩人一起討論這本書,他們談到了勇氣、信仰、孤獨,感恩、學習傾聽甚至葬禮等等話題。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彼此的經歷、際遇和選擇,最後他們真誠地談論到死亡。家人明明是世上我們最在意的人,而不知如何靠近造成了沉默的遺憾。父母的暮年,如何共度優質的親子時光,給彼此力量和溫暖。

Part

5

作者在確診乳腺癌後開始的病中日記,一位復旦大學的老師。「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總是忘記「人會死」是人類的惡習之一。良田千傾,日餐不過一斛;華屋萬間,夜卧不過五尺,所以「買車買房買不來健康」。當年《為啥是我得癌症?》傳閱甚廣,人類是尋求秩序的動物,所以「為什麼是我」幾乎是所有被天降厄運的人們發出的第一句疑問,而答案——「為什麼不能是你」逼迫你我直面一個殘忍的事實,意外的隨機性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內。

Part

6

乍看書名好大的口氣,竟想超越死亡?死亡,是一場需要親朋好友攜手完成的大考。在婚禮前夕,作者的妻子卻發現罹患乳癌,兩人煎熬五年,這本「死亡日記」融合妻子的敘述與作者的解說。威爾伯是知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與妻子崔雅一見鍾情,兩人在面對死亡時展現的性靈與胸襟的境界令人嘆服,崔雅說,人們問「你為什麼會得癌症」這樣的問題,毫無助益,倒不如問「你要如何運用癌症來成長。可能只有這樣的境界才能讓死神低頭,於是死亡被超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瓣讀書 的精彩文章:

14部經典文學改編的高分電影,你都看過嗎?

TAG:豆瓣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