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大戰時成為德國空軍「代名詞」的戰機

大戰時成為德國空軍「代名詞」的戰機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所代表的不同的意義。就比如,現在人們都在稱呼80後、90後、或者00後等,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標誌。還比如,現階段人類的生活逐漸進入到電子信息化的時代。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現在我們必不可少的東西,那就是手機。手機的更新換代也是時代進步的一個標誌。從剛開始的BB機到後來的諾基亞在到現在的蘋果智能手機,這些都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更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那麼在戰機領域也會有符合不同時代而研發的不同戰機,來作為那個時代的「代名詞」,至於這個戰機為什麼能成為時代的「代名詞」,它有什麼過人之處,就讓我們一一來了解下吧!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 Me-109戰機。1943年,為了實現希特勒的擴張計劃,德國空軍發出招標,要研製一種新型戰機來接替He51型雙翼機。隨後的巴伐利亞公司梅塞施米特設計的一款單發單座單翼全金屬活塞式戰機在競爭中表現出色,先後擊敗了來競標的三種機型,而這種機型就是Be109。之後的Be109以「滿血復活」的狀態成功的成為了此後十年間納粹空軍的主力戰機。Be109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當時德國空軍的「代名詞」。在1938年由於巴伐利亞飛機廠的更名,也把Be109改成Me109,但是一般仍稱Bf109。

一款新的戰機究竟為什麼能這樣迅速的成為德國空軍的「代名詞」,這其中的奧秘究竟在什麼地方?

曾經有一個空軍的技術人員,他曾經要求Me109的飛行員對飛機向右連續21周在向左連續急速盤旋爬升17周,在從750米高空下作垂直俯衝。這種特技式的表演,是考驗一款戰機操作性能的一種方式。Me109最終都出色的完成了,而且在這期間均未進入危機的尾旋狀態,這充分的驗證了Me109優異的操作性能。

其實最終要的是Me109是德國第一種進入使用的懸臂下單翼、起落架可收放的軍用機。在外觀的設計上面,設計師巧妙的採用了直線。在構造上面更是把減輕戰機重量放到了第一位,採用了高強度的薄鋁板和精密壓鑄件。在這一技術上面不僅體現了設計師的水準,更是把德國當時的科技體現的淋漓盡致。

為了使得戰機在野戰跑道起飛時容易側翻的問題。設計師在主起落架安裝一對長長的支撐柱,而且是裝在了翼根之處,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戰機有一個較大的平飛迎角,用來改善飛機側翻的問題。而戰機的武器裝備則是安裝在機頭上部和機翼的前緣,目的是為了給射擊人員以很好的視角。而Me109採用的是阻力較小的水冷直列氣缸的發動機。而發動機阻力的問題是直接影響戰機飛行速度的一個關鍵。可見設計師的良苦用心呀!

正式由於Me109戰機表現出的性能是如此的突出,因此它是二戰建造數量最多的戰機,也是世界上擊落敵機數最多的飛機。所以Me109戰機也就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大戰中德國空軍的「代名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略軍事 的精彩文章:

TAG:戰略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