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吳帥醫事觀察:「八毛錢治好高燒」為何讓醫者憤怒?

吳帥醫事觀察:「八毛錢治好高燒」為何讓醫者憤怒?

微信傳播時代,撩撥情緒的標題容易讓文章一夜爆棚。但是,這也是一枚雙刃劍。欲榮更榮的同時,也會欲損更損。

《人民日報》微信客戶端下面推送的這篇文章,在醫界炸開了馬蜂窩,激起一片集體的抗議,無異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打響第一槍的是《丁香園》,這家新媒體老大刊發署名為杭川醫俠的文章,題為《作為醫生,我反對「不打針爺爺」這樣的宣傳。這個醫生作者說,最讓我擔憂的是關於「8毛錢治好高燒」的陳述。「不打針爺爺」容易讓缺乏足夠醫學科普只是的百姓輕視高燒的嚴重性,甚至導致嚴重的誤解:「發燒是幾毛錢就能解決的問題,好醫生都不給小孩打針。」

然而,事實絕非如此。筆鋒一轉,作者又花了很大的力氣給公眾做足了科普功夫:

? 以高燒為主要表現之一的疾病除了感冒和流感外,還有感冒後誘發的心肌炎、腦炎、敗血症、猩紅熱等其他嚴重疾病;

? 在醫學院校的兒科教材薛辛東主編的第二版《兒科學》指出關於病毒性心肌炎章節中描述「新生兒期柯薩奇病毒 B 組感染可導致群體流行,其死亡率可高達 50% 以上」;

? 對於化膿性腦膜炎章節的描述是「近年來,該病的治療雖有很大進展,但仍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關鍵」;

? 對於敗血症的章節描述如下:「重者可出現中毒性腦病、中毒性心肌炎、肝炎、腸麻痹、感染性休克、DIC 等」。

結論是——這些疾病,不是8 毛錢不打針可以解決的。

代表醫療自媒體聯盟聲音的《雨林在線》發表署名為施琳玲文章,作者是聯盟發起人之一,醫療宣傳報道者。在這篇題為《「只有8毛錢治好高燒的醫生才是醫者仁心」?表達敬意時更要尊重科學》的文章中。作者用非常克制與平和的語氣提醒——這樣一個不科學,有著嚴重誤導的標題出現在《人民日報》和新華網等客戶端的時候,顯然與你們的權威媒體屬性是不般配的。我們無意去譴責或怒斥,只希望我們的媒體朋友表達敬意時必須尊重科學,因為媒體承載帶領大家去認知世界的使命。也更期盼著你們發揮榜樣的力量,讓網路空間傳遞的信息準確理性且有利於我們所生存的社會大環境。在這裡強調的是責任感,準確客觀即是媒體的基本責任感。

在這樣一個熱門和鼎沸的公共事件中,燒傷超人阿寶的文章《從「含淚送別八毛錢治好高燒的不打針爺爺」看中國媒體的愚蠢與惡毒》,將這種聲討推向了高潮。阿寶一如既往的犀利尖銳,他追問和聲討——令人憤怒的是,某些吃慣了人血饅頭的中國媒體,連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都不放過。某些媒體,竟然借著悼念胡先生的名義,夾帶私貨,惡意暗示和誤導公眾,對中國醫療行業進行惡毒的攻擊。不知道胡老先生的在天之靈,看到這些愚蠢而惡毒的媒體打著他的旗號肆無忌憚的抹黑中國醫療,會作何感想。他的結論是,這種錯誤的宣傳,會嚴重誤導公眾,挑撥醫患對立,撕裂醫患互信,煽動涉醫暴力。更可怕的是,這種錯誤的宣傳,會將無數患兒置於巨大的危險之中。文章最後一句又是赤裸裸的批評——中國媒體人,請你們保留一點最基本的廉恥和節操!不要用醫務人員的血淚,去換取自己的關注度和銷量!

如此憤怒批評的還有《醫院院長》醫療自媒體,署名為譚梅的文章說,這不是宣傳醫者仁心,而是打某主管部門的臉。文章點出一個行內人士很容易發現的事實——這位專家之所以1989年後基本沒給孩子打針,那是因為當時已經是退休返聘狀態,重病都傳病房了。

醫生說的這些闢謠內容,作為普通民眾,一是有沒有機會看到?二是即使看到,在專業的隔膜下,他們能不能理解這種專業判斷?

我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這篇文章在醫界激起軒然大波,但在眾多的傳統媒體和影響力最大的新媒體,這個議題基本是空白區域,沒有任何懷疑的聲音。

知名自媒體作家連岳對這個事件發出聲音,顯得孤單無比。在這篇《醫生為何成了糟糕的職業?》的文章中,他闡述了自己的思考——連我這個外行都知道,導致高燒的原因很多,或有8毛錢治得好,或有8萬塊治不好,或不花錢也自愈了,同樣一個高燒,同樣高水平的醫生,也會有不同判斷。至於打針,那是醫療技術的偉大進步,打針也不是恥辱。他8毛錢治好高燒,不打針,並不是值得歌頌的事。一歌頌,無形中就制定了標準,無知的家長們一去醫院,要的就是8毛錢治不打針,醫生怎麼辦呢?我想,毫無責任心的醫生,是可以按這個標準應付你,反正是你的孩子治不好病,關我什麼事?有點職業自尊的醫生,就會很痛苦。聽外行瞎指揮,我的職業素養不允許,按我自己的專業標準治病,超過8毛錢還打了針,會被譴責。

連岳進一步闡述自己對這種現象的判斷——不幸的是,中國的醫生正在或已經變成這種糟糕的職業。醫生反對自己的孩子成為醫生,並非少數。傳統以來,醫生社會地位高,受人尊重,收入也高,是比較完美的職業,為何淪落到今天的地步?答案很簡單,醫生被奴役了。不少醫生,陶醉於這種奴役。有更多人呼籲奴役醫生。

這是唯一的一篇,由非醫療人士提出對此的反對觀點。而大多數非醫務人士,選擇的是轉發默認原新聞的態度。

這個新聞事件的起因是,權威媒體在傳播觀點的時候,影響力巨大,因為有足夠多的人們會相信這是可靠的信息。一旦傳遞的是一個失真的、錯誤的信息,造成第一印象,社會負面影響更大。

中國看病貴不貴?無病或者是長年生小病的民眾、醫療從業者,給出的答案多半是不貴。生大病重病的民眾,給出的答案肯定是貴。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用哪一種答案來作為社會看病問題的參照物。正因為足夠多底層遭遇了大病經濟負擔的人群存在,媒體才會投其所好,製造出一個不打針爺爺和8毛錢治療高燒的神話人物,樂此不返。這一次,《人民日報》只不過剛好撞槍。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醫生的價值體現在他們對疾病的判斷是否準確?醫生的勞動價值體現在專業判斷力。這個疾病是什麼?為什麼?具體怎麼做才會得到結果更好?如果用不打針和花了多少錢這個標準來衡量醫生勞動價值,那麼這個標準顯然錯了。當我們醫療決策過程中,不考慮錢的因素,醫生的這種專業會更受尊敬。

但是,支付手段影響對醫生勞動價值的判斷。人們的醫療負擔過於沉重,而且大部分給了藥費檢查費,而不是醫生的專業判斷上面。在中國這個可笑又業餘的遊戲規則下,醫生不是光明正大靠專業判斷力獲得合法收入,而需要扮演藥品業務員的角色,靠以葯養醫。

隔行如隔山,足夠多的媒體記者知道這個專業判斷嗎?我的答案還是否定的。

這就是我們當下的行醫困境之一——標準很亂,主流的標準沒有成為主流觀念。觀念很亂,各種五花八門的醫療觀念,相互打架鬥毆。大眾對這個行業認知隔膜很深,妖魔化和誤解是常態。

或許說,這種困境未必只是當下,而更是中國社會的一種長期現象。

錯誤觀念和價值觀的矯正,是一個長期過程。一個信息從腦外到腦內,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我們應該要有心理準備。

媒體犯的這個錯誤只不過是這種背後真相的投射,犯錯者因為沒有意識到錯誤本身,導致犯錯。《人民日報》犯錯誤,反射的事實是背後大批這種對醫療認識有偏差社會民眾的存在。

是誰?是什麼?造成了這種集體認識的偏差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帥醫事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吳帥醫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