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

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

這是一座充滿傳奇,充滿歷史的城市。在這裡,我們需要靜下心去慢慢的感受這份歷史的沉澱。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裡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正統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先後100多個帝王在這裡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龍門,古稱伊闕,此地是洛陽城南面的天然門戶,伊河兩岸西邊龍門山和東邊的香山兩山相對,遠遠望去就像天然的門闕一樣。隋煬帝時,因皇宮大門正對伊闕,皇帝又以真龍天子自居,故得名「龍門」,沿用至今。

沿西山石棧道,緩緩而行,古陽洞、賓陽洞、萬佛洞,洞洞有典;魏晉南北朝、唐朝造像,代代不同。有些佛像很清晰,眉眼神韻,顧盼生輝;有的很模糊,許是歲月的侵蝕,或是雕刻人隨手那麼隨意的一鑿,反正只有一些佛的輪廓;有的很大,一座龍門大佛,巨如高樓,隔河而觀,佔了半座山;有的很小,「萬佛洞」里的一些佛像,僅比指甲大一點點。

盧舍那大佛: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助脂粉錢兩萬貫建造。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高4米,線條圓潤流利,臉龐豐腴秀美,氣派雍容大度,衣裙貼身露體,積澱為一種很難逾越的藝術高度,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傑作。

這尊盧舍那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豐頤秀目,雅麗端莊,有思想,有智慧的中年婦女形象。與後世的武則天畫像極為相似。面部飽滿,胸部隆起,肢體勻稱,兼有動態美。北魏時期,此處是通往洛陽的交通要道,後來荒棄了,石窟倒是完好無損。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焦枝鐵路,民工到這裡開山取石,毀掉了不少石佛。後來到了「文革」,舉國「破四舊」,石佛的破壞更甚。一路上仔細觀看,殘缺不齊的石佛,非常多。

通過這座大橋便到了東山石窟,東山石窟比西山石窟破壞的較嚴重,數量也少,但也不乏精品。千手千眼觀音龕:龍門唐代窟龕造像,摩崖平面,壁面上浮雕上有一尊長有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的菩薩,此造像應為唐代密宗題材。這幅千手觀音是整個石窟傑出的代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