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8毛錢治好發高燒的「不打針爺爺」才是真正的醫者仁心!

8毛錢治好發高燒的「不打針爺爺」才是真正的醫者仁心!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8毛錢就能治好感冒發燒?你信嗎?反正我信了!

在這個感冒發燒都要進醫院輸液的時代,隨便進藥方拿葯都要幾百的年代,有人卻說「不打針也能治病,為什麼非要打啊?」

他治療發燒只需要8毛錢,生前曾炮轟「抗生素濫用」,他是真正的醫者仁心。他叫胡皓夫,是全國著名兒科專家河北省兒童醫院名譽院長,孩子們親切地稱他為「不打針爺爺」。

幾年前,一對年輕夫婦,匆忙找到胡皓夫,孩子高燒,什麼葯都不見效,找到了胡大夫,在仔細查看病情後胡大夫為其開出病方,當家長帶著藥方去拿葯僅花了8毛錢時,他們漏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給孩子吃完葯後,也沒抱太大的希望,想著帶孩子繼續求醫,可他們沒想到,孩子用藥時間不久,體溫竟然漸漸退了下去,對此家長很是感激。

「不打針爺爺」從醫數十年,也曾遭到過家長的質疑「,有一些家長,總是要求給孩子打針輸液,還得用價格高的葯。」胡皓夫對此有些氣憤,葯不是越貴越好,用得合適的才是好葯

醫,乃仁術也」,這是胡皓夫的座右銘。從醫半個世紀,退休十幾年仍堅持出診,他將「仁心」作為「醫者」一生的行為準則!

如今斯人已逝,但胡皓夫教授,為新時代的醫者樹立了榜樣!「不打針爺爺一路走好!」

今天,為了傳承胡大夫生前的行醫準則,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一下「發燒一定要用抗生素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小編先給大家講一個胡大夫行醫過程中的故事:

一位5歲的患者,經常發高燒,父母就給她吃各種抗生素,到後來抗生素已經不管用了,父母帶她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醫院都看過均不見效,小小年紀的孩子對多種抗生素藥物都產生了耐藥性,大多數抗生素用在她身上根本沒有效果,對此胡大夫痛心疾首說:抗生素用得太多會使患者產生耐藥性,不僅使人體產生抗藥性,而且還延誤治療,最終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那有的家長就問了,不用抗生素怎麼降溫呢?

對付因為感冒引起的發燒,只需要掌握三個原則:

1.控制體溫

之所以說控制,是指體溫並非一定下降到正常(37度以下)。一般超過38.5以上才使用退燒藥,但42度的體溫單用退燒藥恐怕是很難降到正常的,能降到39度,也說明退燒藥是有效的。仍然超過的部分怎麼辦?物理降溫!不要小看物理降溫,這絕對是看似無招的厲害招數,只是很多人不曉得如何去做。以下分享幾條物理降溫的「秘笈」:

(1)用溫水擦浴,而不是用冰水或酒精。溫水不刺激皮膚,擴張局部的毛孔更有利於汗液的排出和揮發。

(2)擦大動脈處(比如頸部、大腿根部)和手、腳心。只在腦門放塊濕毛巾只能讓患者覺得舒服,腦門摸著涼快了,體溫一點沒降,其實是自欺欺人。

(3)在頸部、腋下和枕部放置冰袋。涼的易拉罐、礦泉水瓶也都是可以的,用薄的毛巾包裹一下,避免直接刺激皮膚。

(4)在嘴裡含冰塊或潤喉糖。發燒的時候口鼻中呼出的氣體都是燙的,降低呼吸道的溫度,能夠使呼吸變得順暢,睡眠變得平穩。

(5)配合足量的液體攝入。發燒的時候,身體的不顯性失水明顯增加,脫水使臟器功能變得紊亂,是導致感冒併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直接可靠的觀察指標是看每天的排尿次數是否較平時減少。要定期地給孩子喝水或果汁,如果不能進食水,就只能通過輸液來補充體液的丟失了。

2.飲食、休息和護理

發燒的時候,飲食宜清淡,清粥鹹菜蔬菜湯都是比較適合的。沒力氣,疲憊都是比較常見的,怎麼補充體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為身體補充糖分,而澱粉類食物是最直接的。所以,清淡的大米粥,米湯,既能補充糖分,還能補充B族維生素。想補充蛋白質的話,可以做雞蛋羹,一個雞蛋加等量的溫水,蒸出來柔軟鮮嫩,是非常不錯的發燒患者飲食。少食多餐,不勉強多吃,累了就睡覺。感冒的時候體力下降,需要減少工作學習負荷,讓身體充分的休息。其他的護理內容還有用漱口水或溫鹽水漱口,及時更換潮濕的內衣褲等。

3.必要的就醫

一般發燒前三天,只要不是體溫持續不降,是不需要去醫院的。但是,如果體溫持續不降,脫水嚴重,出現呼吸費力、持續昏睡的情況,還是需要及時就醫的。在醫院裡可以通過血液、影像檢查,明確病因並給予相應的對因治療。只是,即便再嚴重的發燒,前兩條處理原則一樣是在醫院裡重視並貫徹的。

到此,題目中提出的問題已經有答案了。仍然羅嗦一句,發燒真的不一定都要用抗生素。聽說有個年長的老醫生,就因為患兒的家長強烈要求用「消炎藥」而醫生覺得不必要,就被家長拳腳相加。聽後心痛不已,既為同行受傷的身心,更為家長的愚昧無知!疾病是大自然的產物,是醫患共同需要面對的敵人,只有雙方同心同德,遵循客觀規律,方能使人類在與疾病的長期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科普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名醫網 的精彩文章:

TAG:百科名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