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半山記憶》——戰國文物的多元解讀:神秘的水晶杯(一)

《半山記憶》——戰國文物的多元解讀:神秘的水晶杯(一)

神秘的水晶杯

——戰國文物的多元解讀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里,國寶級文物總是顯得那麼尊貴而無與倫比,它往往蘊含著一股難以言傳的貴胄氣勢,比如台北故宮的翠玉白菜,纖細精巧中,卻深蘊一股通體生輝的華貴與潤澤,這便是國寶的神韻所在。就算只是一件灰頭土臉的秦朝兵馬俑,在它面部神態的細微處,也能讀一種靈動的氣韻。然而,在半山出土的這件國家級文物,看上去卻是那麼不起眼,完全可以混同於尋常百姓家任何一隻平時喝水飲酒用的杯子……但是,正是這隻來自半山,在泥土中沉睡了2000多年的杯子,橫空出世之後,立刻強烈震撼了整個中國考古界,儘管它的高度只有15.6CM,貌不驚人,可它隨身帶來的考古學地震,卻經久不息。

這隻古老的水晶素光杯於1990年10月,在杭州半山鎮石塘村工農磚瓦廠一座戰國土墩墓里出土面世。杯子看上去既簡單又普通,通體透明,沒有任何紋飾,確實不起眼。但是,假如通過想像穿透時空的帷幕,將這隻水晶杯放置到它誕生的那個年份去的話,我們就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它的本質——這是一隻「富貴中透清雅,平凡中見高尚」的無比尊貴的戰國水晶杯。

壹、 初生牛犢的追求

杜正賢(杭州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考古學家,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以及相關考古工作者的採訪筆記:

那座小山坡,當時因磚瓦廠取土,基本上被夷為平地了,旁邊僅留了幾間炒春茶用的舊房。那個地塊里已經出土過很多文物,包括編鐘,被人賣掉以後又被公安追回。

墓葬中只有這些?不!

憑藉直覺,杜正賢認定還有文物。可是上級和部分同事卻覺得已經一網打盡了,不需要再挖了。一個人想繼續挖下去,卻有一群人認為此舉徒勞,怎麼辦呢?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那時的杜正賢才32歲,在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只是個小字輩。但這個身板魁梧、血氣方剛的小字輩,卻有一股「初岀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在再三勘察之後,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斷,於是他來了個先斬後奏,越級到園文局裡爭取了2000元的工作資金,準備繼續挖掘。由於那塊地上還種著番薯和油菜,所以杜正賢就代表考古所和姚文松達成了賠償協議,然後,萬事俱備,才等動工。

在那塊百來平方米的空地上,考古工作者先行挖出了一條15米長、5米多寬、1.8米深的十字溝,然後繼續往下推進。

開始站著用鋤頭、鏟子挖,後來就蹲在地上用小鏟子一厘米,一厘米往下撥,挖一層土,刮平一個面,確認無有遺迹,就重複這個操作模式,繼續向下。雖然是挖掘,卻好比姑娘繡花,用足了細膩的虛勁。然而,幾天之後,卻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發現。

那天下午四點鐘左右,太陽已經西下,天色變得灰濛濛的。一陣陣晚風吹來,吹落了溝壁的乾燥泥土,就在這個時候,挖掘者無意中發現,在土溝的底部,露岀了一條灰色的裂縫,有的地方顯現出了黑色的木炭灰末。杜正賢是一陣興奮,可能馬上要成功了。為了預防萬一,他抑制住了自己的激動,並提醒大家,不要急,加倍小心。

《杭州的考古》一書記載了當時情景:「為了謹慎起見,考古人員連小鏟也不再使用了,而是改用一頭削尖的竹篾片,蹲在地上一點一點地往下摳土!這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起不了身。一位工作人員小心地掀開一塊土,突然被一道刺眼的反射光晃花了眼,是什麼?他定睛一看,一道晶瑩透亮的東西躲在泥土中。為了不讓出土文物收半點傷害,工作人員用竹片和手指一點一點地覆蓋在這透明物體上的泥土,半個小時過去後,一件造型簡潔大方、做工精美的水晶杯出現在人們面前。它靜靜地躺在泥土上,被掩埋了幾千年的光芒又一次迸發出來。隨著墓坑內工作人員此起彼伏的驚呼聲,一件件寶貝都浮現了出來……」

在土坑的西南方向,首先出現了一把鐵劍。不過由於鏽蝕嚴重,已經爛成了一團泥。劍是爛了,但劍柄卻可以確定墓主人的頭腳方位,表明墓主人的地位。

繼續挖掘,又發現東面墓道有個斜坡,在坑底還有個排水溝,中間擺有一張棺床,並列排著兩個墓穴。這有隻杯子就在棺床上放著。那隻看著像玻璃杯子的下面,放著好幾百斤很粗的木炭。當發現這隻杯子並初步確定是水晶杯以後,挖掘任務告成,大家迅速用雨布把文物蓋上,原封不動地保護好現場。

天變黑了,當時沒有手機,心情激動的杜正賢跑到工農磚瓦廠,借電話機向有關部門報告。首先趕到的,是半山派出所派的二位青年民警,他們察看過現場,了解挖掘的基本情況後,就用「對講機」直接向所里彙報,並呼叫來了派出所的所長。

挖到水晶杯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村民蜂擁而來,圍觀者越來越多。這天晚上,派出所加強了警力,工地上也增加了值班人員,從磚瓦廠接來的應急照明電燈把現場照射得如同白晝。在考古所里,工作人員,連夜加班,做資料、拍照片、畫實物圖,通宵達旦地忙碌。

除了這件珍貴的水晶杯,那座戰國墓里還出土了整套的原始瓷編鐘、陶權及玉件。陶權的上部飾有一隻小鳥,栩栩如生,蚯蚓狀的泥條紋顯示出典型的戰國特徵。依照墓葬的規模和陪葬器物來看,墓主人的身份顯貴,應該是當時駐守杭州一帶的行政長官或軍事首領。考古經驗豐富的杜正賢推斷,此墓肯定被人盜過。因為裡面的器物很分散,不少器物一半在東,一半在西……

如果不是親眼看見杯子從古墓中岀現,就沒有人會相信它是一件戰國文物。因為這隻水晶杯太現代了——上面的棉絮狀,就像剛從冰箱拿出來時布滿的霧狀,還略帶模糊塊;這種圓柱狀的上大下小造型的玻璃杯,現在隨處可見,現在人通常用這樣的杯子喝豆漿牛奶,或者喝啤酒,人們對這種玻璃杯再熟悉不過了。

在當今這個高科技年代,古董市場上的仿製品魚目混珠,泛濫成災。原本要經幾千年沉浸地下才能顯現出的土沁色,造假者只需要一個晚上,就可以複製得惟妙惟肖,北京潘家園就是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文物市場,在那裡,古今中外的古董珍品,似乎都能買到。

為了證實這隻水晶杯的確切年代,杜正賢決定送杯子進京做鑒定。他在回憶中風趣地說:當年我們是沒有坐軟卧級別的,我們進京的四個人都託了水晶杯的福,坐進了軟卧包廂。考慮到水晶杯的安全,我們故意不用貴重華麗的包裝,只用普通的報紙包裹,然後再放進一個盒子,最後裝進一個普通的小提包里——八隻眼睛從不同的角度盯著小包,軟卧包廂內從不斷人,很像做地下工作。

1991年春節前,全國考古界年會正好在北京開,各地的考古專家於是都聚集到了北京。當這隻水晶杯呈現在專家們面前時,大家是歡呼雀躍,一致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範圍內首次見最大的優質水晶杯。小尺寸杯有人曾見過,但如此大規格的,全世界也聞所未聞。

中國的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先生利用午餐前的空閑,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拿著這隻水晶杯足足觀察了半個多小時,愛不釋手,最後是激動萬分地感嘆道「國寶,國寶,絕對的國寶!」

通過專家鑒定和儀器測定,最終確定這隻杭州半山地區發掘出來的水晶杯是「戰國年間製品」(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信息來源:半山記憶(書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拱墅區文化智慧一點通 的精彩文章:

TAG:拱墅區文化智慧一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