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洪憲瓷 封建帝制的滅亡的誕生品

洪憲瓷 封建帝制的滅亡的誕生品

洪憲瓷民國時期隨著封建帝制的滅亡,"官窯"已成為歷史名詞。袁世凱稱帝後,1916年以後景德鎮瓷器以水彩和粉彩為主,郭世五在當時督燒的御用瓷器,便成為近代藏家追逐的稀世珍品,世稱"洪憲瓷"。

民國初年,袁世凱復辟稱帝,定國號為"洪憲"(1916年)。袁世凱在陰謀稱帝時,亦仿效清朝制度,設御窯,曾派古玩商人郭世五到景德鎮監製"洪憲瓷"。

琺琅彩是由清宮廷造辦處的畫師自煉或西洋的琺琅料,按指定的樣稿在燒成的白瓷上作畫,再入爐烘烤而成。琺琅彩又名瓷胎畫琺琅,始燒於清康熙。琺琅彩料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琺琅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色素即成。

因中華民國總統府設在中南海,袁世凱居住的地方為中南海的居仁堂,所以所燒瓷款為紅色篆書"居仁堂制"和"居仁堂"。

但袁世凱逆歷史潮流而動,只當了83天皇帝就一命嗚呼。所燒"洪憲瓷"不多,留傳下來的就更為稀少,可謂鳳毛麟角,成為瓷器收藏家尋覓、收藏的目標。"洪憲年制"款為此工場名師利用所余瓷土所制,歷時近兩年,存世較多流傳有限仍屬珍品,改革開放後有大量仿製。

特 征

洪憲瓷以粉彩和琺琅彩為主,其中琺琅彩是以前清宮造辦處引進的西洋琺琅料,在白瓷上作畫後入爐燒制而成,後又加入了適量色素,因此不同於其他瓷器,這是洪憲瓷比較引人注目的一個特徵。

早期仿洪憲瓷的特徵為:胎白釉凈,無橘皮紋,彩色明艷豐滿,人物臉部有陰陽塊面,花卉用沒骨法畫就,器物成對,畫面左右對稱,這些雖為托古所仿,但仍為當時沒落官窯優質胎土和制瓷名家的上乘之作,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

郭世五督理景德鎮制瓷時,開始先燒"居仁堂制"款瓷,未等"洪憲年制"款洪憲瓷 御瓷燒制,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便倒台。所以,現在見到的"洪憲年制"或"洪憲御制"款的器物,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窯燒制的,雖製作精細,但確屬擬官窯民窯極品。

另有洪憲瓷,色彩明艷豐滿,畫工精細傳神,器底題有"居仁堂制"紅色篆書落款,實為民國時期瓷器之上品。

鑒別

鑒別真、偽品時,應特別注意到凡署"居仁堂制"款的器物,其胎釉、器型、繪畫等均有工細的特點,並且是小件器物多於大件,而仿品往往是"款"十分相象,其餘的都很粗糙。

更多資訊,請點擊關注,小編萬分榮幸!文章內容僅代表小編個人意見,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希望您能看得愉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鑒行 的精彩文章:

樞府瓷 傳奇於魅力的一生

TAG:品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