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首相梅姨明日訪華:任務清單「有點難」

英國首相梅姨明日訪華:任務清單「有點難」

2018年1月31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將正式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一被多次延期的訪問無疑是梅首相向中國展示英國脫歐之後的發展潛力和「全球英國」願景的最好機會,因此備受關注。

圖說: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將正式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視覺中國

早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後,特雷莎·梅就表示要在不久的將來對中國開展國事訪問。可2017年4月18日,她突然宣布提前大選,原定於同年夏季的訪華計劃被暫時推遲到秋季;美國總統特朗普確定在2017年11月訪華後,特雷莎·梅政府為避免被特朗普搶去太多風頭,將訪華計劃再度順延;在經歷了特朗普訪英計劃不斷變更的折騰之後,2018年1月底,梅首相的中國行終於定了下來。

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始於特雷莎·梅的前任戴維·卡梅倫執政時期。2010年秋,當選首相不到半年的卡梅倫率領史上最大規模英國經貿代表團造訪北京,切實加強了兩國之間的經貿聯繫,並預期到2015年兩國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早卡梅倫一周訪華的法國時任總統薩科齊對中法貿易發展規模的預期。如今英法兩國各自換了政府,但法國總統馬克龍又一次趕在英國首相之前訪華,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進行會談,簽署大量訂單,進一步強化中法之間的經貿聯繫。此事難免被英國媒體拿來比較,《衛報》「酸溜溜」地引用法國分析人士的話指出,馬克龍訪華意味著法國將取代原本英國在歐盟中的地位,成為與中國開展政治和外交對話的主要夥伴。

根據英國媒體已經透露的消息,此次隨特雷莎·梅訪華的經貿團隊的規模會小於卡梅倫帶領的代表團。這是因為訪華期間英國議會不休會,如果太多重要官員隨團出訪,會影響議會議事。

但訪問團人數規模較小並不意味著梅政府不看重這次訪問。對目前被國內外諸多事務困擾的英國首相來說,經貿外交是她為數不多的解決困局手段。而與中國維持並發展穩定的全方位聯繫,對建成「全球英國」,避免脫歐對英國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而言都不可或缺。展望梅首相此次訪華的任務清單,可謂任重而道遠,實際上也是她面臨的內外困局的折射。

首先是如何確保兩國合作的延續性。本月初,梅對內閣進行大規模人事調整。對此,曾長期在卡梅倫政府中負責推進中英經貿關係的前任財長奧斯本在報紙專欄中激烈批評,認為這是近代歷史上最糟糕的一次調整,表明梅無法有效指揮內閣運作。而且,梅現有的執政團隊中缺乏如喬治·奧斯本這樣長期從事中英貿易合作的開放務實的高級官員,如何避免重現類似暫停欣克利角C核電站事件、保證中國企業在英國項目的合法權益,是梅此行最需要向中國展示的。

其次是如何確保兩國合作的穩定性與可行性。2016年脫歐公投和2017年英國大選出人意料的結果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英國民眾積聚多年的對保守黨政府的不滿。大選之後的民調顯示,保守黨支持率長期低於在野的工黨,而非大選前顯著高於工黨。梅上任之後長期推行的緊縮政策並未受到廣泛歡迎,奧斯本所指出的梅對內閣掌控不力,以及2017年底下院對英國脫歐法案的投票中遭遇保守黨議員有力的反對,都表明梅所提出的願景和計劃並不容易實現。假設梅已經有了基於英國脫歐後的新情況設計的一攬子與中國合作的方案,如何確保方案能從紙面化為現實,也存在變數。

最後是如何建立鮮明友好的個人形象。儘管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訪問不會從根本上動搖中英關係的穩固性,但他所表現出的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熟悉以及最近向英國出借貝葉掛毯強調兩國歷史上的聯繫,都打出了漂亮的文化牌,為他贏得了各國民眾的好感。特雷莎·梅雖然已在2016年來過中國,但她的個人形象既不如英國女王這般鮮明,也不如馬克龍那樣親切。如何讓中國民眾記住自己,也是她的團隊需要思考的問題。

概言之,梅要從中國帶回的不僅是訂單,更需要帶回中國堅強有力的支持和對英國的信心和親近,為兩國關係「黃金時代」的升級提供堅實民意保障。

朱聯璧(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學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巴黎嚴陣以待:50年罕見大雨,塞納河水猛漲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