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存在?—《我和你》讀書分享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存在?—《我和你》讀書分享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存在?—《我和你》讀書分享

《我和你》這本書只有不到130頁,我讀這本書歷時卻超三個月,一方面可能是我投的精力不夠多,另一方面是這本書讀起來很晦澀,往往需要花十幾分鐘才能看完一頁,看完之後還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意圖,所以,這個讀書分享是我讀這本書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不能說是作者的原意傳播。


三種關係三個境界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不同的是,你和這個世界是怎樣的關係。這個關係可分為三個境界。首先是一元關係境界,活在一元關係的人,認為自己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自己所看到的,所理解的就是真理。一元世界極其不穩定,肯定自己的時候,興高采烈,天下無敵,而一旦否定自己,就如同世界末日,無可救藥。一元世界的人,情緒起伏劇烈,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元世界的人認死理,很難溝通;其次是二元關係境界,活在二元關係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是有差別的,但是無法意識到別的主觀世界的存在。當自己的世界和外部世界發生矛盾時候,只有對方無可抵擋的時候,才會承認,並把這種差異歸結為宇宙的力量。二元世界的人,容易認同強權。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二元世界的人會出現和一元世界的人類似的情況,「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最後是三元關係境界,活在三元關係的人,既能認識到自己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差別,也能意識到別的主觀世界的存在。

現實世界,除了嬰幼兒活在一元世界,成年人很少活在一元世界。活在二元、三元世界的人很多,而即使是同樣活在二元世界或者同樣活在三元世界的人,因其納入自己世界知識的多寡,相互之間差別也非常巨大。比如都是活在二元世界的人,一個見識很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和一個週遊世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比,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都是活在三元世界的人,只能接受少數主觀世界的人和能夠容納無數」異類」的人之間距是巨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進取是無限的。另外,活在哪一個境界里的人與他取得的成就(公眾普遍認可的業績)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與他自己的幸福感也沒有必然的關係。那活在三元世界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更接近真實世界,韌性好,職業選擇面廣,在群體里能更好地適應。活在一元世界的人,最可能的成就就是文學;活在二元世界的人,最可能的成就是科學研究;活在三元世界的人,一切皆有可能。一個好的管理者不大可能活在一元、二元世界。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這句話本質上就對應著三個境界。「讀萬卷書」,也不過是一元世界而已。「行萬里路」則是自己的世界和客觀世界對比,必然會是二元世界。「閱人無數」則要求認識別人的主觀世界,這就是三元世界了。一個人成熟與否,看他是否能夠容納截然不同的觀點而且行動自如,這其實也是看是否進入三元世界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們經常講的「格局」,通俗一點講,可以理解為視野範圍和容納力。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存在?—《我和你》讀書分享


我和你與我和它

人與世界常常陷入兩種境地。一種是虛無論,即宇宙那麼大,我們那麼渺小,所以不要搞什麼莫名其妙的奮鬥和研究,隨波逐流過日子就行,過一天算一天。二是自聖論,宇宙那麼大又怎樣,人是萬物主宰,能夠征服自然,創造歷史,所以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擋我者死,逆我者亡。這兩種狀態是偉大和渺小,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本書認為這兩種認識都是極端的,是不恰當的,本書更認同的是一種平等的關係。

當我們承認別的存在是豐富的,並且全然接納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和外界的狀態稱為「我和你」,在這種狀態下,人是愉悅的、豐富的。

當我們把其他存在當成達成某種目的手段或者助力時,我們和外界的狀態稱為「我和它」,在這種狀態下,對象是具體的,人是焦慮的、匱乏的。

因為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所以「我和它」是常態,「我和你」是少數。但一旦處於「我和你」的狀態,人就會有極大的幸福感。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存在?—《我和你》讀書分享


人與物和人與人

人與物的關係,取決於人的知識,同樣一個茶杯,在不同人的眼裡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與茶杯本身無關,這種不一樣主要取決於看茶杯的人的知識和經歷。製造過茶杯和沒有製造過茶杯的人,眼中的茶杯是不一樣的,使用過這個茶杯的人和沒有使用過這個茶杯的人,眼中的茶杯是不一樣的,因為茶杯發生過特別故事的人和沒有相關經歷的人,眼中的茶杯是不一樣的。歸根結底,人與物的關係,與物沒有關係,主要取決人,物沒有變,不同的人看到同樣的東西之後映射到各自世界的形象和意義是不同的。

人與人的關係,則複雜的多。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關係可以粗略地分為三類:愛、恨、冷漠。當一個人和陌生人見面之前,兩者都處於這三種狀態相疊加的混沌狀態,當其中一人顯示出愛的一面,另一人多數的可能會因為對方顯示出來的態度而將狀態也調整為愛的一面,同樣當其中一人顯示出恨的一面,另外一方也會將狀態調整為恨的一面。人與人的關係,是雙向的,因變而變。因此,我們說,世界是我們的鏡子,世界恨我們正是因為我們恨世界,世界愛我們正是因為我們愛世界,有些書也稱這個法則為吸引力法則。知道這個法則,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在事情未分態勢之前,先顯態度,這是取得任何想要結果的重要策略。比如專項活動的取勝,比如對未來的期許。轉化為具體行動來看的話,這就是我們要與人為善,鼓勵讀書的根本原因所在。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存在?—《我和你》讀書分享

寫的也有點晦澀。

文|凌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