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如何承擔好教育孩子的責任

父母如何承擔好教育孩子的責任

寒假將至,孩子有了更多的時間待在家裡。在有些家庭,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長,越暴露出一些親子關係的矛盾。很多家長開始為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問題開始了新的焦慮。因此,每年的寒暑假也都成了親子關係心理諮詢的密集期。有鑒於此,我想從家長的角度分享一下個人在孩子教育父母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對那些焦慮的父母有所借鑒。

《教育大辭典》對家庭教育定義為:「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兒女輩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特點與作用。」 孩子的教育一般由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共同完成。而由於孩子從出生開始,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家庭之中,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隔代長輩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教育承擔主要責任的,作為例外,以後專門討論。

那麼,父母究竟該如何承擔好教育孩子的責任呢?其實這方面的書很多,有的書甚至給出不下幾十種親子關係的技巧,但是,看過之後很多家長仍然很難轉化為行動,也就是,高深的理論很難指導具體的實踐。根據多年的理論學習和諮詢經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父母可供父母參考。

一、做鼓勵型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個著名的「四塊糖」的故事: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並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了解了一下情況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知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個故事對我們的教育啟迪至少有兩點:一是,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或者閃光點。學會多角度看問題是正確使用肯定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條件。有些家長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找不出可讚揚、可誇獎的理由,除了缺少愛心之外,不會多角度思考問題不能說不是一個原因。二是,陶行知善於用犯錯誤學生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學生內在誘因,激發調動學生的內因產生變化,而不是靠校長的威嚴與職權從外在因素迫使學生改正錯誤。這兩點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回味的。

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發:在這樣一種大的文化背景下,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一個鼓勵型的父母。我們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我們可能無力去改變中國千百年來的挑錯文化傾向,但是我們可以在家庭這樣一個微觀環境中,做一個善於鼓勵孩子的父母,去努力保有孩子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二、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記得曾奇峰老師精神分析的課上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有一個16歲的男孩因為抑鬱症住進了心理醫院。我們上課那天恰好家長來看望自己的孩子。徵得家長和院方的同意,由曾奇峰老師現場對孩子進行了心理諮詢。

當問及孩子的父親「兒子有什麼優點」時,父親沉默了好半天,然後告訴老師:記得小時候讓兒子去買醬油,兒子很快就買回來了。老師繼續啟發父親,你還記得兒子有哪些優點?父親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當時我的心情特別沉重:一個看不到自己孩子優點的父親,很難去發自內心的讚美、鼓勵自己的孩子。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得到,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不和父親心意時,孩子會受到怎樣的批評甚至可能是懲罰。在這樣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得不到其他社會資源的支持、沒有更好地應對辦法的時候,也許只能用抑鬱來防禦外來更多的打擊。

三、善於傾聽

看過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的人,一定會深有感觸。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的鏡頭:母親不管孩子是否願意聽,只顧自說自話,然後外婆又是一頓嘮叨。孩子左耳聽右耳直接對著垃圾桶直接倒了出來。孩子內心的聲音:大人們也不管小孩的感受,只顧自己說個痛快,好辛苦啊(他也許想說大人辛苦,其實孩子自己又何嘗不是很辛苦)。

傾聽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習慣。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很少去傾聽,而是不停的說教。直到有一天把孩子的耳朵堵住了,自己還不明就裡。

四、給孩子成長空間

過於糾纏是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的問題所在。台灣有一個教育工作者寫過一本書《愛的傷害》,其中寫道:如果你看到鄰居的孩子玩得很開心,甚至忘了擦鼻子,鼻涕都快流到了嘴裡,你可能只會感到「孩子玩得太投入了」,甚至覺得孩子很可愛。但是,如果這個孩子是自己的呢?你還會覺得孩子很可愛嗎?你可能會在幫助孩子擦鼻涕的同時,開始了自己的訓斥。為什麼?因為你覺得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愛所以你可以控制、可以要求。

李子勛老師的文章中提到過另一個故事:媽媽的裙帶。

做父母的往往是以愛的名義限制自己的孩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甚至很多事情去包辦代替。殊不知,這種做法無形之中限制了孩子的成長。母親的裙帶固然很結實,但母親的裙帶不能總是拴住孩子。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只有親子關係是以分離換來成長的。

五、共情式的陪伴

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一回到家裡就把自己關起來,似乎有很多隱私要跟父母隱瞞。其實,這是青春期的典型的心理表現,做父母的應對方式最好的是「共情式陪伴」:不多過問,不過於關心,多理解孩子的行為,在情感上多支持孩子。

關注心理健康,關愛家庭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樹會 的精彩文章:

當幸福來敲門——獻給2018

TAG:陳樹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