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傳統文化藏著出版富礦,看看學者怎麼挖

傳統文化藏著出版富礦,看看學者怎麼挖

有「中國最美的書」之稱的《說戲》紙上再現崑曲風情。

上下五千年長河波光粼粼,這光芒折射出的不僅是歷史的厚重分量,還有代代相傳的智慧、風情乃至日常趣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是時下出版圈的熱門,最近一批深耕傳統文化的專業著作與大眾讀物,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民族文化DNA的提煉與解讀,徐徐開啟中華文明寶庫的大門,令更多人一窺其中深厚豐美。

其中,既有浩大的修史出版工程「點校本二十四史」的陸續推出,聚焦傳統詩詞的讀本「詩說中國」系列、《詩的八堂課》等,也有另闢蹊徑借崑曲、中藥、銅鏡切入的《說戲》《本草中國》《鑒若長河》等大眾讀物。除了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典籍出版重鎮,不少非專業古籍出版社也策划出版了多種普及本,傳統文化的「出版半徑」日益拓展。有業內人士談到,傳統文化熱的升溫,可視作當下對於經典閱讀的某種回歸和渴求,生動體現了中國文化自信的感召力。

四季山水綿延出的詩情畫意,為一代代中國文人提供了不竭的創作靈感。圖為齊白石所繪《石門二十四景圖》之香畹吟樽圖。

據CIP統計數據顯示,圖書市場上近年來和《論語》相關的圖書多達200餘種,《史記》《紅樓夢》也達100多種。也有資深出版人提醒,面對「傳統熱」的利好形勢,出版人不能局限於同質化「炒冷飯」或盲目跟風熱點,而要注重創新開掘選題,把好內容關,守正出新,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國史是怎樣煉成的?大規模出版工程考驗專業整理功力

新中國古籍整理項目中,「點校本二十四史」的重大規模和史料價值,尤其受矚目。近年來「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已陸續出版了六部,分別為《史記》《新五代史》《舊五代史》《遼史》《魏書》《南齊書》,今年中華書局將推出新的修訂本,目前計劃中的有《宋書》《隋書》《金史》。而作為「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也有望於今年底付梓。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以《史記》修訂本為例,編輯團隊所用通校本、參校本有十餘種,宋元明清最有代表性的《史記》刻本都囊括在內,還有日藏六朝鈔本、唐鈔本,敦煌寫本等。「所有涉及增刪正乙的重要改動和重要版本異文均有校記說明。修訂組複核了原點校本對底本所作的全部校改,包括方圓括弧改補和暗改。我們還特別約請天文、曆法、禮制、中外關係等專門領域學者參與到修訂過程中來,對一些爭議問題展開討論。」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說。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之《遼史》

「二十四史」是我國24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以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古代中國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3000多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高度重視古今學術成果的校勘與採納。業內公認,《魏書》修訂本是在原點校本基礎上的全新升級本——以百衲本為底本,以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殿本為通校本,以汲古閣本、局本為參校本,謹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誌材料和新研究成果,嚴格遵循古籍整理規範,審慎去取,在所用版本、校勘、標點等方面進行了細緻規範。

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談到,中華書局去年圖書銷售增長約10%,其中最重要的出版物就集中於傳統文化領域,讀者的需求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理性,會「挑」整理者、「選」圖書版本,因此,專業出版機構要維護好金字招牌必須拿出實打實的「硬功夫」。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叢書

我們生活在中國文化之中,「文化」兩個字是掛在嘴邊上的詞語,可真要說清楚文化是什麼,可能往往就含糊其詞了。江蘇人民出版社策劃推出的「中國文化二十四品」叢書,集結了全國多名學者,從詩文、書畫、戲曲、造紙技術、古代醫學等維度切入,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勾勒出中華文明從遠古走到當下的偉大曆程,分《龍鳳呈祥》《文苑英華》《今古傳奇》《藝舟雙楫》《金聲玉振》《天工開物》《懸壺濟世》等24卷本。在叢書主編之一、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徐興無看來,叢書的最大特色就在這「品」字,「品味」是針對鑒賞的,鑒賞的趣味在於小而精。比如,箋札、冊頁、短章、小詞、曲牌、傳奇、盆景、相聲都可以稱為「小品」,體裁雖小,但濃縮了精華。

激活閱讀興趣,以小見大「解碼」東方美學

如今,不光是學術性較強的古籍銷售呈現上升勢頭,面向非專業讀者的大眾類傳統文化讀物,也迎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不少「小而美」的圖書,從戲曲、古代器物、膳食等線索爬梳出傳統文化璀璨的一角,以小見大「解碼」東方美學。

《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探尋銅鏡的微觀世界

有些大眾讀物糅合多種圖文資料,為研究提供多重參考證據,也提升了閱讀體驗。比如,《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探尋銅鏡的微觀世界,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霍宏偉以「佳人覽鏡」為例,這一浪漫溫情的主題,是銅鏡與文學藝術結緣迸發出的天成之作,尤其適合綜合研究。作者將考古發掘出土的銅鏡與唐墓彩繪陶俑、東漢武梁祠畫像石、三國墓葬出土漆盤、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揮扇仕女圖》《女史箴圖》等文物、壁畫和圖畫資料相比對,多角度呈現古代美人對鏡梳妝這一題材,立體復原了古人使用銅鏡的場景。

比如,「磨鏡客」篇章,通過歷史文獻中「鏡本明,被塵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始現」的記載,唐詩中「長在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窮」等文本、圖像實物,考證磨鏡客走街串巷的生活場景,這一古老職業躍然紙上,彷彿「活」了起來。

《本草中國》挖掘記錄隱遁的中醫藥故事

最近,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本草中國》,將同名紀錄片的視覺呈現轉換為完整文本,娓娓道來中華藥材的技藝與原理,挖掘記錄隱遁的中醫藥故事。書中增加的「岐黃葯話」板塊,選取了中醫古籍中與主要藥材記載,從詩詞、史籍中鉤沉,深度解讀本草知識,高清藥材圖選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的多幅彩圖,兼具觀賞性與收藏性,人文情懷呼之欲出。

翻閱《說戲》,彷彿親歷崑曲表演的一唱三嘆

有的圖書以「高顏值」設計、「二次元」話題構思取勝,創新挖掘傳統文化這個大IP,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將崑曲從舞台「搬」至紙上的《說戲》,大膽摸索圖書的裝幀設計語言,以崑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柯軍與戲迷少年的台前幕後交流為主線,串出柯軍對11出經典崑劇的劇情賞析、角色揣摩、表演闡述、壓箱底的昆藝秘技等,這些劇目被印刻在柔軟的帖紙上,以手工裝訂方式被記錄下來,翻閱書頁,彷彿親歷了崑曲表演的一唱三嘆。這本書曾獲2017年「中國最美的書」,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推出。讀者不但收穫了大量關於戲曲的知識,也能直觀感受藝術與圖書融合的設計之美。

《皇上吃什麼》還原鮮活的中國宮廷飲食風物

而《皇上吃什麼》則以第一手資料加風趣解讀,還原鮮活的中國宮廷飲食風物,故宮專家團隊把關史料力求準確權威。「紫禁城裡的粽子,甜黨贏還是咸黨勝?」「重華宮茶宴:揣只茶碗帶回家」「李鴻章告訴你,這碗傳承百年的牛肉汁究竟什麼味道」等每節標題話題性十足,全書從細節著手,詳細講述了清朝皇宮內的飲食制度、花樣菜式、皇室食器、時節食俗等,刷新了讀者對傳統飲食的認識和想像。

比如,康熙皇帝慣用一套12隻酒杯,一月水仙杯、五月石榴杯、十月芙蓉杯等,落有青花篆書「賞」字印款,詩、書、畫、印集於一體,透著雅緻的文人趣味,這十二月花神杯正暗藏著當時歷史風俗的文化密碼。

詩不在遠方,人人可觸「詩意」人生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詩詞的國度,浸透著古人喜怒哀樂的古詩詞,能帶來生命和情感的啟蒙教育,也是當下傳統文化出版的重要分支。中華書局《中國詩詞大會》一年來銷量四五十萬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詩三百首新注》一再脫銷,各類詩詞文化日曆書銷量喜人。

九卷本「詩說中國」叢書

「詩是歷史洪流中的一個鏡像。通過詩歌這面鏡子去發現歷史,大江東去,潮起潮落,小橋流水,杏花春雨。詩歌能帶領讀者循著歷史的足跡,進行詩意的歷史穿越,聆聽曾經的低吟淺唱,體察尋常巷陌的世情百態。」在學者看來,「詩說中國」叢書或落腳於古代至情,體驗古人的閨情婚戀、相思離別、悼亡哀怨;或著眼於禮儀,闡發詩中的宗廟祭祀、婚喪嫁娶、長幼尊卑等政治與生活禮儀;或聚焦於耕讀,感受詩中的漁樵耕作與讀書之樂;或感覺於飲食,展示詩中的甘醇玉饌,品嘗舌尖上的中國味道;或遊歷于山水,體驗詩中的林泉高致、山水情懷。這套300餘萬字叢書分《詩語年節》《情寄人生》《家國情懷》《鐵馬冰河》《明月松間》《耕讀傳家》《人間有味》《行吟天下》《樂舞翩躚》九卷,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以散文式筆法、詩書畫結合形式探尋歷史中的生命力。

「康震書系」十種

「詩歌並非都在遠方。每個愛詩的人,都能通過閱讀詩詞,找到自己的坐標和民族根基,為生活中的問號尋到精神出路。」學者康震近期推出書系十種,含《康震講詩詞經典》《康震講詩仙李白》《康震講詩聖杜甫》《康震講韓愈》《康震講柳宗元》等,以唐宋時期最富盛名的詩人、詞人為對象,兼歷史人物背景和古典詩詞點評,品讀獨到。

浙江大學教授江弱水《詩的八堂課》

《詩的八堂課》最吸引人的,是作者關心的詩學問題以及「抽絲織錦」展開問題的方式。且看這八課題目:「博弈第一、滋味第二、聲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五、情色第六、鄉愁第七、死亡第八」。這些大多來自古典詩學體系的關鍵詞,具有普遍的命名能力,它們可用來總結中西古今現代詩的一些基本特徵。全書以這八個關鍵詞為樞紐,闡述了經典詩歌的內核生命力。

學者程千帆《讀宋詩隨筆》

說了唐詩,不能不聊聊宋詩。唐宋詩歌猶如雙峰並峙,成就皆高。文史學者程千帆在著作《讀宋詩隨筆》中精選代表性宋詩百餘首,並援引學者觀點中關於唐詩與宋詩的微妙區別:唐詩如芍藥海棠,械華繁彩;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譬諸修園林,唐詩則如疊石鑿池,築亭辟館;宋詩則如亭館之中,飾以綺疏雕檻,水石之側,植以異卉名葩。譬諸游山水,唐詩則如高峰遠望,意氣浩然;宋詩則如曲澗尋幽,情境冷峭……

「酈波品詩詞與人生」系列

繼「品詩詞與人生」系列後,學者酈波新書《唐詩簡史》,則生動講述了唐代「文藝青年」的52種浮沉命運。比如,年僅27歲就去世的詩人王勃,在學者酈波的筆下,被寄予了更多對生命的思索。

《唐詩簡史》講述唐代「文藝青年」的52種浮沉命運

酈波寫道:如果命運能夠稍稍眷顧一下天才的王勃,大唐會不會出現兩個李白呢?如果不曾寫那篇鬥雞文,如果不曾情急之下殺官奴,如果不曾明月不歸沉於碧海,那麼已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王勃,己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以他的學識、才情,會不會秀口一吐,早就吟出半個盛唐來呢?人生的命途真是「多歧路,今安在」!好在王勃之後還有李白,好在王勃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經先聲奪人,宣告了盛唐的到來。

誰說讀詩,不是閱人?重溫前人「捻斷數根須」的吟誦,觀照你我他的人生。

作者:許暘 王筱麗來源:文匯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賈平凹:我把127張退稿簽全貼在牆上,抬頭低眼看到自己的恥辱
程千帆:中國人到了宋代,才在創作實踐中解決了以文字、議論、才學為詩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