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厲害了!歷史上楊姓居然走出這麼多狀元!了不起!

厲害了!歷史上楊姓居然走出這麼多狀元!了不起!

楊氏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亘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

據資料可以考證的楊姓文武狀元有以下幾位。

隋朝:

01

一、楊纂

楊纂,北魏末年跟隨齊神武帝高歡在信都起兵,以軍功,封為安西將軍,武州刺史。

姓名:楊 纂

生卒:公元512年—578年 活動於南北朝時期

籍貫:廣寧(今張家口涿鹿縣)

親屬:父(楊安仁)子(楊睿)

纂少習軍旅,慷慨有志略,尤工騎射,勇力兼人。年二十,從齊神武起兵於信都,以軍功稍遷安西將軍、武州刺史。自以功高賞薄,志懷怨憤,每嘆曰:「大丈夫富貴何必故鄉。若以妻子撓懷,豈不沮人雄志!」大統初,乃間行歸款。太祖執纂手曰:「人所貴者忠義也,所懼者危亡也,其能不憚危亡蹈茲忠義者,今方見之於卿耳。」即授征南將軍、大都督,封永興縣侯,邑八百戶,加通直散騎常侍。

從太祖解洛陽圍,經河橋、邙山之戰,纂每先登,軍中咸推其敢勇。累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戶。賜姓莫胡盧氏。俄授岐州刺史。孝閔帝踐阼,進爵宋熙郡公。保定元年,進位大將軍,改封隴東郡公,除隴州刺史。三年,從隨公楊忠東伐,至并州而還。天和六年,進授柱國大將軍,轉華州刺史。

纂性質樸,又不識文字,前後蒞職,但推誠信而已。吏以其忠恕,頗亦懷之。尋卒於州,時年六十七。子睿嗣。位至上柱國、漁陽郡公。

唐朝

02

二、 楊凝

楊凝(?—803年),字懋功,虢州弘農縣(今河南三門峽靈寶)人,寄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代宗大曆十三年(778年)戊午科狀元。

03

三、楊護

楊護,籍貫、字型大小、生卒年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六年(747)丁亥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二十三人。考官:禮部侍郎李岩。試題《罔兩賦》。楊護官至水部郎中。

04

四、楊譽

師道兄子思玄,高宗時為吏部侍郎、國子祭酒。玄弟思敬,禮部尚書。師道從兄子崇敬,太子詹事。高祖受禪,除左衛將軍,兼宗正卿。俄遷右衛大將軍,參預朝政。進封廣平王,食邑五千戶,以邗公別封一子。雄請封弟士貴,朝廷許之。或奏高熲朋黨者,上詰雄於朝。

05

五、楊棲梧

楊棲梧,籍貫、字型大小、生平俱不詳。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甲辰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十三人。有蘇渙等人。考官:禮部侍郎蕭昕。楊棲梧於唐肅宗時曾登書判拔萃科。《全唐文》存其《對舍嫡孫立庶子判》一文

06

六、楊憑

楊憑,唐代人,生卒年均不祥,字虛受,一字嗣仁,虢州弘農人。擅長詩文,與弟弟楊凝、楊凌都很出名。大曆年間(766-779),三人一同考中進士。時稱「三楊」。後擔任京兆尹,被御史中丞李夷簡彈劾,貶臨賀尉。官終太子詹事。

07

七、楊仲昌

[唐](約公元七一o年前後在世)字蔓,虢州閺鄉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睿宗景雲元年前後在世。以通經為修文生,累調不甚顯。

河陽尉對策,玄宗擢第一,授蒲州法曹參軍。判入異等,遷監察御史。坐累為孝義令。太守蕭恕表其政,徙下邽。終吏部郎中。仲昌著有文集十五卷,《新唐書藝文志》行於世。

08

八、楊儇

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癸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五十六人。

09

九、楊贊禹

楊贊禹,籍貫、生平俱不詳。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庚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一人。考官:御史中丞裴贄。由薛廷珪《授楊贊禹左拾遺制》一文知楊曾官左拾遺。

10

十、楊紘

楊紘,籍貫、字型大小、生平俱不詳。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甲午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三十五人,同榜有元結、韓君平等。考官: 禮部侍郎楊浚。

11

十一、楊贊圖

楊贊圖,字光佑。生卒年不詳。唐昭宗乾寧四年(897)丁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人。考官:禮部侍郎薛昭緯。試題為《未明求衣賦》。

楊贊圖乃大順元年(890)狀元楊贊禹之弟。取狀元後入仕,進翰林院。曾官左丞,又為弘文館直學士,官至司封員外郎、知制誥。天佑四年(907)與其兄楊贊禹南下福建依附琅邪王王審知,為座客,後不知所終。楊贊圖與名士黃滔等有交往。

五代十國

12

十二、楊遂

楊遂,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南唐後主壬 申(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狀元。

《十國春秋》南唐後主本紀中記載:「開寶五年,內史舍人 張佖知禮部貢舉,放進士楊遂等三人。清輝殿學士張洎言佖 多遺才,國主命洎考復遺不中第者,又放王倫等五人。」據此可 知楊遂為南唐後主壬申進士科狀元。

宋朝

13

十三、楊礪

楊礪,京兆鄠(今陝西戶縣龐光鎮楊家堡)人,字汝礪。生於後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卒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狀元。是宋朝的第一個狀元。

楊礪剛中狀元,父親就去世,其悲痛欲絕,竟數日水米不進。後以俸祿不足以養母為由,閑居不仕,直至官府、親朋催促才始赴任。不久,又因母病辭官。

開寶九年(976),詣闕獻書,楊礪被召試於學士院,授隴州防禦推官。後入京,遷光祿寺丞。母親病逝,服喪期滿,轉為秘書丞,改任屯田員外郎後,任鄂州知州,因善於治理而名著於朝野。

端拱元年(988),楊礪充記室參軍,遷水部郎中。真宗曾問其何年及第,楊礪默而不答。後真宗知其為狀元,後悔所問。從此,對其不以狀元自傲的品德,極為敬重。淳化六年(995),趙恆立為太子,楊礪兼右諭德,轉度支郎中,趙恆登基後,拜楊礪為給事中,判吏部銓。負責銓選官吏,不久,召入翰林為學士,咸平初年(998),楊礪知貢舉,拜工部侍郎、樞密副使。第二年,因病離世,享年六十九歲。真宗十分悲痛,對宰相言:「楊礪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時去世……。」遂冒雨前往弔唁,因車駕進不了衚衕,真宗竟徒步至其靈前,悼念追憶良久。回朝後,詔令罷朝致哀,追贈兵部尚書。

楊礪為文崇尚繁瑣,無一定師法。在翰林院時,起草詔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著有文集二十卷。

14

十四、楊寊

楊寊,廬州合肥(今安徽添加概述合肥)人,字審賢。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

楊寊少年時,很有才學,鄉試即為第一。慶曆二年(1042),楊寊進京赴考,國子監、禮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試,仁宗臨軒啟封,見名喜動於色,對輔臣言:「楊寊也」。遂擢為第一,朝內公卿相賀,以為得人。

楊寊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可謂才華未展,英年早逝,時人甚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撫恤楊寊家屬。

壬午科狀元殿試第一本為王安石,因考官見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語,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職,故將列第四名楊寊的考卷作第一進呈。楊寊的好友在其中狀元前曾夢見楊寊作「龍首山人」,楊寊自己解夢道:「龍首,我四冠多士;山人,無祿位之稱。我其終是乎?」後果中其自解之言。楊寊是中國科舉史上少有的幾個三元狀元(解元、會元、狀元)之一。

遼朝

15

十四、楊又玄

楊又玄,籍貫、字型大小、生卒年均不詳。遼聖宗統和十六年(998)戊戌科狀元。

楊又玄中狀元後,於開泰七年(1018)知詳覆院。由於頗有政績,於太平二年(1022),與宰臣呂德懋、參知政事吳叔達 被聖宗賜予大量錢物。太平五年,以樞密副使兼吏部。不久,以參知政事兼樞密使。太平七年,楊又玄與邢祥同知貢舉。餘事不詳。

16

十六、楊佶

楊佶[約公元一o二o年前後在世]字正叔,南京人。生卒年均不詳,約遼聖宗開泰末前後在世。著有登瀛集《遼史本傳》行於世。

幼穎悟,讀書自能成句。弱冠,頗有聲譽。統和二十四年,(公元一oo六年)舉進士第一。歷知易州,治尚清簡,入為大理少卿。累遷翰林學士,文章號得體。宋遣梅詢賀千齡節,詔佶迎送,多唱酬,詢每見稱賞。重熙時,累除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居相位,以進賢為己任,事總大統,責成百司,人樂為用。三請致仕,許之。佶著有登瀛集《遼史本傳》行於世。 楊佶,字正叔,南京人。幼穎悟異常,讀書自能成句,識者奇之。弱冠,聲名籍甚。統和二十四年,舉進士第一,歷校書郎、大理正。開泰六年,轉儀曹郎,典掌書命,加諫議大夫。出知易州,治尚清簡,徵發期會必信。入為大理少卿。累遷翰林學士,文章號得體。

八年,燕地飢疫,民多流殍,以佶同知南京留守事,發倉廩,振乏絕,貧民鬻子者計佣而出之。宋遣梅詢賀千齡節,詔佶迎送,多唱酬,詢每見稱賞。復為翰林學士。重熙元年,升翰林學士承旨。丁母憂,起複工部尚書。歷忠順軍節度使,朔武等州觀察處置使,天德軍節度使,加特進檢校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拜參知政事,兼知南院樞密使。

十五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境內亢旱,苗稼將槁。視事之夕,雨澤沾足。百姓歌曰:「何以蘇我?上天降雨。誰其撫我?楊公為主。」漯陽水失故道,歲為民害,乃以己俸創長橋,人不病涉。及被召,郡民攀轅泣送。上御清涼殿宴勞之,即日除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曰:「卿今日何減呂望之遇文王!」佶對曰:「呂望比臣遭際有十年之晚。」上悅。其居相位,以進賢為己任,事總大綱,責成百司,人人樂為之用。三請致政,許之,月給錢粟傔隸,四時遣使存問。卒。有《登瀛集》行於世。

17

十七、 楊建中

楊建中,籍貫、字型大小、生卒年均不詳。金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狀元。

註:《金史》第五冊一千七百二十二頁有:「天德三年,賜楊建中榜及 第。第六冊一千八百六十一頁也為「楊建中榜」,一千七百七十一頁又 有:「天德三年,賜王彥潛榜及第」,一千七百七十一頁又有:「王彥潛常 大榮皆在吏部選中,吏部擬王彥潛、常大榮皆進士第一……。」三人均為 狀元,但沒說是「詞賦」,還是「經義」,需繼續考證。

18

十八、楊雲翼

楊雲翼(1170~1228) 金代文學家[1] 。字之美。平定樂平(今山西昔陽)人。 章宗明昌五年(1194)經義進士第一,詞賦亦中乙科。宣宗興定二年(1218)拜禮部尚書,轉吏部尚書,終於翰林學士,卒謚文獻。練達吏事,直言敢諫。元好問曾盛稱"惟其視千古而不愧,是以首一代而絕出"。

祖籍河北贊皇壇山人,出生地具體位置為現在的昔陽縣趙壁鄉川口村。現村裡有狀元廟,年久失修。村前有趙壁河和東寨河交匯。村前有福鬧山,松柏蒼翠。

楊雲翼主持科舉30年,南渡後與趙秉文輪流執掌文柄,門生半天下。文章亦與趙秉文齊名,世稱"楊、趙"。一時高文大冊,多出其手。他主張"學以儒為正,不純乎儒非學也;文以理為主,不根於理非文也"(《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引)。他的詩作往往不加藻飾而近於質直,有工煉平穩之風。其古文則長於論辯,說理明晰,有一氣呵成之勢。

元朝

19

十九、楊輗

楊輗,穰(鄧州)人,翰林修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六卷順帝紀之九中記載:「至正二十三年三 月……丁未,親試進士六十二人,賜寶寶、楊輗進士及第,余出 身有差。」據此可知楊輗為該科漢人、南人榜即左榜狀元。

明朝

20

二十、楊慎

楊慎(1488年12月8日[1]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2]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楊慎於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復為翰林修撰,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於雲南永昌衛。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於四川、雲南等地,仍終老於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卒於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謚「文憲」,世稱「楊文憲」。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21

二十一、楊維聰

楊維聰(1490~1550),字達甫,號方城,固安縣城內(今河北固安)人。生於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其父楊和為成化丙午科舉人,任國子監學正,平生不務積蓄,惟嚴於教子。

維聰自幼入塾讀書,學習刻苦。楊維聰是正德十四年以解元,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朱厚熜通知禮部,十六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七月十五日,維聰與舒芬、楊慎等人等伏左順門哭爭,被廷杖,外調為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嘉靖九年,任河南學正。

十二年(1533)轉山東布政司參政(從三品)。次年升山西布政右使(從二品),

十五年(1536)轉山東布政左使(從二品),嘉靖十七年授南京光祿寺卿。翌年任太僕寺卿。維聰弟兄三人,其兄維傑為嘉靖丙戌科一甲第二名(榜眼),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其弟維誠為舉人。此類家庭在北方讀書人中甚少。明代狀元89名,河北共兩名,維聰即為其一。輯有《性理諸家解》三十四卷

22

二十二、楊守勤

楊守勤(1568-1620年)明代狀元,一字克之,號昆阜。楊狀元及第後,按例被授於翰林院修撰。此時其母年老,孝順的楊守勤告假回鄉奉養老母。不久,其母病逝,按例又守喪三年。期滿後遷中允,主持順天鄉試。再升為左諭德,專任太子朱常洛的教師。據光緒《慈溪縣誌》記載,太子對這位儀錶非凡、生性豪放、學識淵博的狀元老師非常尊重。每當楊守勤以歷史上的事例作為治國借鑒時,朱常洛(光宗)總是恭恭敬敬地竦聽。

不久,楊守勤奉命冊封晉藩,事成後被擢升為庶子侍讀。但令人惋惜的是,正展才能的楊守勤因病醫治無效而逝,時年不滿60歲。崇禎皇帝因其是先帝舊臣,加贈少詹事銜。楊守勤還是個寄情報於家鄉慈城的詩人、文學家。他下筆千言立就,文采斐然,著作有《寧淡齋集》十卷。他的《闞湖偶題》在歷代眾多歌詠慈湖的作品中堪稱上乘之作。

23

二十三、楊廷鑒

明朝最後一個狀元. 南直隸武進(今江蘇武進)人,字冰如,號靖山。生卒年不詳。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科狀元。

(1603—1665)字冰如,號靜山,生於明萬曆癸卯(即1603年)10月27日辰時,卒於清康熙乙巳(即1665年)正月28日,享年62歲。是關西夫子東漢太尉楊震之後,楊震33世孫楊士英於南宋紹定年間自江西臨川移居前黃,世代耕讀傳家,他「自幼習勤苦,不好鮮衣紈綺」,1630年參加鄉試,這時楊廷鑒已以才品為常州公認第一,聲名日噪。他跟隨著名政治家、禮部尚書孫慎行和副都御史張清惠學習經史,刻苦鑽研,尤以樹立品節敦勵廉恥為第一義,1642年楊廷鑒公車北上參加會試,正值張清惠特召入京,於是師生乘船並進,張對楊說「科名君自有之,吾輩相期更有遠大於此者」。1643年是明朝的最後一次會試,相傳楊赴京時繞道河南拜謁父親的好友、理學名家孫奇峰,遇到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於是被迫留在軍中為農民軍寫「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均田免糧」等標語。後來楊廷鑒尋機脫身。8月參加廷試,楊廷鑒在太和殿回答皇帝提問時有「取士先品行,而後文辭,用人貴朴誠而賤浮,競論邪正,不論門戶……」崇禎帝深加嘆賞,親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1644年3月,李自成農民軍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相傳李自成不信任明朝降官,欲用1643年會試中式的年輕進士,楊廷鑒作為狀元當然為李自成所重視。明亡後,楊廷鑒葡匐三千里,艱險備嘗,九死一生,屏息鄉居,有說他曾在清初為官,這些都未見載入史書和地方志書,家譜也未記載。1646年,清廷特召楊廷鑒入京為官,楊引疾不赴。1650年,洪承疇推薦楊廷鑒為官,楊以母憂未滿推辭。1652年順治皇帝每見內院及待從大臣或楊廷鑒的常州籍同鄉、同年反覆詢問楊廷鑒的病情,欲請楊出山為官。這時楊廷鑒的兒子大鯤在翰林院供職,順治帝向楊大鯤了解其父的病情,再次請楊廷鑒出任清朝官職,楊廷鑒以病推託,拒絕出山,這時楊已厭薄功名。楊廷鑒在常州閑居養病期間為常州做了許多興利除弊的好事,現僅舉2例。明末清初鼎革時期,由於戰爭的破壞,常州府學、縣學停辦,學舍頹廢,楊廷鑒發起募捐,將常州府學、縣學修繕一新,使學生能正常入學。1661年常州大旱,饑民餓莩盈路,楊廷鑒提議知府設立粥廠多處,城市設在寺院空地,鄉村設於里社公所,他還親自指授救災民的方法,以防擁擠脫漏,以1662年春至夏共150天,「自城迄鄉凡70里,救活災民不可勝計」,楊廷鑒輕財好施,樂善不倦,他在常州民間有很好的口碑,在京的常州籍官員贊誦他,以為活佛度世,稱他為山中宰相,楊廷鑒為此已「殫精耗神,筋疲力竭,不可復支」。1665年正月28日,楊廷鑒不幸病逝,享年62歲。據家譜記載,楊廷鑒捐館(去世)之日,常州城「里巷息舂,一郡罷市,兒童婦女野哭巷祭,即舟帆過我武進莫不太息墜淚」。

24

二十四、楊朝福

楊朝福,又稱楊啟福,安徽安慶人。生卒年不詳

太平天國三年(1853)翼試狀元。據《金陵癸甲紀事略》第二輯《粵逆名目略》中記載:「楊朝福,偽翼試狀元,安慶人,東賊使往湖北漢口為偽正掌試官。」 另據《太平天國史》卷三十三之志第十二《科舉附招賢》記載: 「甲寅四年,試湖北、安徽兩省。這年八月,湖北鄉試在武昌縣 (今鄂城縣)開科取士,正掌考官為翼試狀元楊啟福,副掌考官為翼試榜眼張友勛,文首題「真神獨一皇上帝」次題「皇上帝乃 真皇帝」,詩題「天父下凡事因誰?耶穌捨命待何為」。」太平天 國科舉考試廢棄「四書五經」。科考命題全以太平天國印書及推翻清封建王朝的需要。詩文題目皆出自洪秀全,函封付掌 考官,至試日拆發懸示。一般考詩和文。

咱老楊家太牛了!

歷史上居然出過這麼多狀元!

太霸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姓 的精彩文章:

TAG:百家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