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對越親近的人,越容易發火

為什麼對越親近的人,越容易發火

原因一:我們有時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對親人的期望過高。

相對親人來說,我們往往對「別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發火。因為我們假設「別人」是不了解我們的,要取得「別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溝通的。但面對家人,我們的耐心就很有限,因為我們認為家人應該是最了解最支持我們的。

一般來說,確實是越親近的人會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實家人並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點對點的和我們達成充分的理解,這是不現實的,我們自己也並不能夠時時理解和支持親人的需要和想法。

但是一旦碰到什麼事情不順利,我們常常會想:「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了解我呢?別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罷了,怎麼你也不懂得呢?」這樣越想就會越生氣。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家人期望過高,而有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原因二:面對親人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相對於不相干的人來說,面對親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更大。這是因為我們心裡更在乎他們,我們不希望他們不開心。所以當我們意識到親人期望的時候,我們如果做不到就產生了讓他不開心的風險。

如果他不開心,我們也不會開心,這就好像在事情一開始發生時,就預訂了結果。我們要奮不顧身的投入進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於是我們成功的願望也更加迫切,由此產生的壓力也更大。而且這些壓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漸漸增長慢慢積累的。單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麼要死要活的。但是當最後一根稻草壓上去的時候,我們可能一下就爆發出來,這是壓力的瞬間過度現象。

但在家人看來,我們好像就是對當前的一件事情發火,這樣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們的行為了。家人的不理解會讓他們無法與我們更加深入的溝通,所以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反而越積越深,我們就越加頻繁的爆發,惡性循環。

原因三:面對親人,我們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別是關係親密的家人之間,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有些時候,我們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壓力,沒有辦法發泄出來,只好到家中進行宣洩。

這是我們對待家人的時候存在著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對母親,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令人擔憂的是,往往這種宣洩是通過非秩序溝通實現的。在壓力下的我們,往往忘記了怎麼好好說話。

我們在宣洩過程中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晦暗等等的語言。最後我們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給家人卻帶來了傷害。如果家人對我們的傷害進行反彈,家庭的衝突就會愈演愈烈。良好的家庭氛圍就毀在了我們的放肆性上。

原因四:面對親人,我們有時會陷入單級思維。

單級思維就是我們在不考慮實際情況的狀態下,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並且不顧一切的要去實現,不實現就不罷休,死死的糾纏於這個目的,把自己陷入沒實現就不能快樂的死巷子中走不出來。單級思維使我們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於自己或別人的身上。

這種思維往往給我們自己和家人都帶來極大的傷害。就比如,戀愛中一方會要求另一方說「我愛你!」另一方說,說什麼呀,怪肉麻的。然後前者就拚命要後者說,然後自己就開始虛擬,他為什麼就不能說聲愛我呢?他是不是不愛我?最後越想越傷心,這就出現自傷現象了。

嚴重的還可能向對方發脾氣,鬧矛盾,這就是他傷了。而可能事實是後者是非常愛他的,只是因為成長環境的原因,不喜歡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其實我們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我們明明知道伴侶不喜歡這種表達,但我們還逼著他一定說這句話,讓他做不喜歡做的事。

那我們是不是真的愛他?如果我們真的愛他我們會尊重他的表達方式,而我們的這種行為其實恰恰證明了我們不夠愛他!

如何改善這種狀況,方法有哪些?

1、平心靜氣。

美國經營心理學家歐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靜氣的三法則:「首先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最後胸部向前挺直。」降低聲音,因為聲音對自身的感情將產生催化作用,從而使已經衝動起來的表現更為強烈,造成不應有的後果;放慢語速,因為個人感情一旦摻入,語速就會隨之變快,帶來與說話聲音高,容易引起衝動;胸部向挺直,因為情緒激動、語調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傾,一旦胸部挺直,就會淡化衝動緊張的氣氛,而當身體前傾時,就會使自己的臉接近對方,這種講話姿態將人為地造成緊張局面,這樣會更增加怒氣。這三點是頗有見地的經驗之談。

2、閉口傾聽。

英國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帕金森和英國知名的管理學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書中談到:「如果發生了爭吵,切記、免開尊口。先聽聽別人的,讓別人把話說完。要盡量做到虛心誠懇,通情達理。靠爭吵絕對難以贏得人心,立竿見影的辦法是彼此交心,這在吵架中絕對得不到。」憤怒情緒發生的特點在於短暫,「氣頭」過後,矛盾就較為容易解決。當別人的想法你不能苟同,而一時又覺得自己很難說服對方時,閉口傾聽,會使對方意識到,聽話的人對他的觀點感興趣,這樣不僅壓住了自己「氣頭」,同時有利於削弱和避開對方的「氣頭」。「風平而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游魚可數」,待「風平浪靜」後,再來論理,可以避免雙方大傷感情,往往能收到理想的結果。

3、轉移注意。

傳說春秋時期有個藍田侯叫王述,性格本來十分暴烈。針對這個弱點,他在與人相處時就很注意自控,輕易不為旁人所激怒。有一次,謝無奕氣勢洶洶地罵上門來,大吵大鬧,當著王述的部下說了很多難聽的話。王述始終強壓性子,默默面壁而立,一聲不吭,直到謝無奕離去很久,他才回頭問部下「他走了嗎?」部下回答:「走了好一大會兒。」他長吁一口氣,轉過身來,繼續辦自己的事情。王述這種方法是強迫自己在不離開現場的情況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免聽對方激烈言辭,防止自己被進一步「激化」。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在憤怒時,往往在大腦皮層中出現強烈的興奮點,以致造成一時間的「意識狹窄」現象,而且這種有害的興奮會進一步擴散升級,甚至造成激烈衝突的不堪設想的後果。轉移注意的作用是理智地轉移興奮點,主動降溫,防止衝突的惡化。

4、交換角色。

卡內基·梅倫大學的商學教授羅伯特·凱利,在加利福尼亞州某電腦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設計員和他上司就某一個軟體的價值問題發生爭執時,建設他們互相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爭辯,結果五分鐘後,雙方便認清了彼此的表現多麼可笑,大家都笑了起來,很快找出了解決辦法。在人與人之間的意見溝通過程中,心理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都希望只有自己是對的,對方必須接受自己的意見才行。然而,由於人們在組織內和生活中所處的角色不同,在處理問題時,往往由於考慮的角度和立場不同而意見各一。如果雙方都堅持已見而不能理智地考慮對方意見時,很容易引起衝突。如果雙方在意見交流時,能夠交換角色而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就會在比較中了解彼此的動機和目的,就會意識到自己的意見是否正確,是否應該被對方接受,就能避免雙方大動肝火。

心理健康十大標準 你占幾條?
你不可不懂的戀愛心理學 男人和女人分手的4種借口

TAG: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