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樸大氣!東晉青釉貼塑佛像紋盤口壺

古樸大氣!東晉青釉貼塑佛像紋盤口壺

東吳至兩晉時期,是我國青瓷生產的一個高峰,浙江地區早期越窯青瓷代表著那個時代瓷器的最高水平。但與東吳、西晉相比,東晉以後越窯瓷業生產略有下滑趨勢,馮先銘主編的《中國陶瓷》一書中認為「東晉南朝時,越窯瓷業比較分散……已發現的窯址數量比西晉大大減少……裝飾花紋也大大簡化」。由此看來,兩晉之交時期似乎是青瓷生產的一個轉型期,本文就來介紹一件東晉初期的青釉貼塑佛像紋盤口壺。

圖1:東晉青釉貼塑佛像紋盤口壺

這件青釉貼塑佛像紋盤口壺(圖1),高10.3、口徑9.9、底徑7.9厘米,1966年安徽省巢縣峏山公社大陽生產隊出土,現收藏於安徽博物院。壺作盤口,口沿微上卷,短頸,鼓腹,假圈足。通體施青釉,胎體青灰色,胎質堅實。肩部飾一周戳印的團花紋,又飾弦紋三道,腹中部裝飾模印網格紋,並對稱貼塑四個佛像圖案,下腹部飾弦紋三周。據這件文物的原始記錄記載:出土時,墓磚上見有「永昌六年十二月」銘文。但永昌年號只有兩年,是否為「永昌元年」之誤讀,今已無從查知。若為永昌元年(322),則此器可視為東晉初期青瓷的紀年標準器。

圖2:東晉青釉網格紋水盂

此墓葬同時出土的還有2件青釉水盂,其中一件水盂(圖2)器身也裝飾有網格紋。未見有青瓷辟邪、青瓷羊之類的動物雕塑件出土,符合《中國陶瓷》書中所說的「(東晉)做成動物形狀的器皿亦大大減少」。網格紋是這一時期最為常見的紋飾之一,應該是在東漢時期麻布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紋飾較為簡潔。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紋飾,就是這件盤口壺肩部戳印的一周團花紋,有學者認為是梅花紋樣,我曾注意過隋代的青釉瓷器上也常見有這類相似團花紋樣,顯然具有一定的傳承關係。

從器型上看,盤口壺是東晉、南朝時期開始大量出土的器物,並一直流行到隋代,隋代的盤口壺則器身加長,高大挺拔,這是盤口壺的流變趨勢。而所謂「假圈足」,是指從器物外壁看似為圈足,但實則為平底,只是在器物腹部之下出現了一個實足,足底並不挖空。兩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時期,「假圈足」的器物都很常見,直至中晚唐時期,陶瓷器製作中才開始出現「挖足」的工藝,先後出現了「玉璧底」「玉環底」,最後出現「圈足」。因此,在陶瓷器鑒定時,看它們的底足,是斷定一件器物年代的重要方法。

東晉、南朝是非常崇尚佛教的時代,杜牧就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著名詩句。這件青釉盤口壺上出現貼塑佛像紋圖案,正反映了當時佛教盛行這一史實。縱觀這件東晉青釉貼塑佛像紋盤口壺,器型規整,胎質堅實,紋飾獨特,保存基本完整,是一件珍貴的東晉越窯青釉瓷器精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