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犯了大錯怎麼辦?大臣噤若寒蟬,沒人敢戳穿帝王之術
我國自夏朝「家天下」開始,就逐步建立起了封建制度,歷經商周,君臣禮儀不斷完善。到了秦朝,始皇帝一統六合,改分封為郡縣制,建立起了制度完備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此以後,皇帝成了國家的象徵,也是最高權力擁有者、執行者,於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了,而是最貼實際的描述。
中央集權,是千百年來偌大的中國能保持完整的重要原因。如果沒有統一的政令,國家意志,文化也可能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組合。不過,集權於一人之身,這個人的人品、格局、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自古以來,就有親賢臣、遠小人則國運昌盛,勵精圖治則百姓安居之說。這同樣說明了,古代封建國家雖然有文臣武將,有國法家規,歸根到底卻是皇帝一人的意志。如果你不遵守這條規則,要麼隱居山林、不問世事,要麼身首異處,沒有其它選擇了。
皇帝如此重要,歷史卻似乎給人開了個玩笑,因為總有一個周期性的魔咒籠罩著皇帝/皇位。開國之君、中興之君往往能夠勵精圖治、從善如流,而經歷三四代傳承之後,後世皇帝偏偏很少能有曠世之才,甚至大多人成了昏庸之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普通人來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作為作為天子、人君,人世間的主宰者,如果總是一錯再錯,威嚴何在?而且,普通人犯了錯,在家有長輩,在外有國法,而皇帝卻凌駕於國法家規之上,即使有錯,誰敢指鼻子瞪眼,大呼「皇上,你錯了」?在古代,這種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忠臣的確有,他們剛毅而有原則,往往視死如歸,以死相諫。可是,重則比干挖心,輕則革職查辦、杖責鞭撻,能免於刑罰者,鳳毛麟角。
於是,皇帝成了無人敢管,卻又不得不管的對象,畢竟指望不食人間煙火的京城能培養出聖明君主,太有難度了。既然如此,皇帝犯錯了,誰來負責呢?答案是,皇帝自己,也只有皇帝自覺了。
在我國歷史上,第一份有記錄、有內容的「罪己詔」是漢武帝發布的,所謂「罪己詔」,就是反省自身錯誤、罪責的詔書。公元前89年,晚年的漢武帝在巫蠱之禍後,心身疲憊的漢武帝,回想三十年來,東征西討三而使國庫漸虧、百姓疲命,信奉神仙方士而日趨怪誕,於是在「輪台罪己詔」中寫道「朕之不明」「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希望回歸西漢開國之初尊崇黃老之術,無為而治的局面。不過,也有後世之人認為,漢武帝「罪己詔」只不過是一種帝王權術,為的是緩和當時的緊繃著的社會氛圍。
其實,平心而論,漢武帝在歷史上是相當有成就的帝王之一,但卻依舊在《輪台罪己詔》中以「狂悖」之詞評論自己,可謂是給後世皇帝樹立了一個榜樣。縱觀歷史,在漢武帝之後,共有87個皇帝發布了「罪己詔」,到了明清時代,「罪己詔」幾乎形成了標準的文體,不管天逢旱災,抑或暴雨不斷,皇帝都需要按流程發一個「罪己詔」,無一不表示要勵精圖治,努力工作。
所以,漢武帝的「罪己詔」發自內心,的確是誠心誠意地要有所改變。但是到了後世,「罪己詔」又流於形式了,成了一紙空文,於是歷史又走向了興旺更替的老路子,何其可嘆。
※這個英國人為太平天國操碎了心,做了兩件事讓後人刮目相看
※得罪秦檜有啥下場?岳飛被害死,此書生卻能活到79歲,無疾而終
TAG:咖啡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