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就看你選擇月亮還是六便士
有一種書,就像高富帥,出身好,長得好,人緣好。
《月亮與六便士》就是文學中的高富帥。
首先出身好,小說作者毛姆幾乎是個全能型的作者,除了詩歌,啥都能寫,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劇本,遊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如果在現代,毛姆一定是作家中的「網紅」。
再者此書是以藝術家高更的生活輪廓為原型(對,就是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羅·高更),一開始就蹭了高更的熱點,出生自帶傳奇色彩,所以很容易引人注目。
癖雅的毛姆
其次「長得好」,毛姆講故事的節奏感很好,《月亮和六便士》每章字數不多,文字深刻、情節入勝,刷刷刷幾頁就看完一章,看起來很有閱讀快感!
再次「人緣好」,小說主旨是現實和理想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這個主題很容易有代入感。1919年一經問世就轟動文壇,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
高更自畫像
《月亮與六便士》講的是一個40多歲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證券分析師,突然有一天拋妻棄子消失了,大家都紛紛猜測他有外遇,然而他只是把自己藏起來,只為畫畫!
從小沒有任何繪畫基礎,人到中年遠走他鄉,從零開始學繪畫、搞創作。疾病和飢餓中到處流浪,最後到塔西提島過著原始人的生活。整個後半生為畫痴狂,生前和諸多藝術家一樣,作品不為人知,一文不值,死後畫作價值連城!
這個故事用紀錄片的手法,講述了一個藝術家的生平。
電影和紀錄片有個區別,是你能否看到攝影師。電影或者電視劇要創造讓人身臨其境的的感覺,不能讓觀眾察覺到攝像機的存在,觀眾發現了鏡頭,很容易讓人跳戲。紀錄片不一樣,紀錄片可以向觀眾展現主創團隊,讓觀眾跟隨攝影師的鏡頭去一探究竟,小說中的作家就像一個「攝影師」的身份,讓讀者跟隨作家的視角去解開有關藝術家的疑團;小說中旁觀者的講述就相當於紀錄片的採訪他人視角。
這個故事比紀錄片更有戲劇張力,比電影更有抽離和遠觀的意味。
故事中的作者記錄藝術家斯特里克蘭的生平是多維立體化的,有主角斯特里克蘭的故事主線+幾個主角對身邊人命運的影響+若干旁人對主角的回憶和評價,比較豐富的層次和角度構建出藝術家的立體化生平。
明明是本小說,竟讓人有閱讀傳記的觀感,看完書我真的去搜索了斯特里克蘭的畫作,很想一睹書中震撼人心的畫作真容!當然此書只是根據畫家高更的原型創作,大輪廓是高更的生活軌跡,其中細節都是杜撰,並且杜撰超過事實!假作真時真亦假,大家當故事看就好了!
還有一個問題,這書為啥叫《月亮與六便士》呢,看完整部書也找不到關於月亮和六便士的點。好玩的是,書名竟然出自一個玩笑。有個朋友曾經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註: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毛姆一聽,誒,有意思啊!書名就用這個了,也是夠隨意!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故事梗概聽起來落入俗套,像很多藝術家或者成功者的遭遇,然而「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卻磨得很細」,往細緻入微了看,有些艱辛,對別人來說是故事,對歷經者來說卻是磨難。多少人用盡了全力,也不過度過了平凡的一生;那麼不平凡的一生,更是需要多麼強大的意志和信仰了。
GIF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