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浸染了美人血的中國紅,美得驚人!四種紅釉瓷鑒別特徵大集結!

浸染了美人血的中國紅,美得驚人!四種紅釉瓷鑒別特徵大集結!

相傳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於是詔令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加緊燒制。

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的太監每日督促、鞭打窯工,並且把一部分人關進監獄,聲稱再燒不出皇帝催要的紅釉瓷器,就要殺人了。

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聽到消息非常擔心,跑到了御窯廠,發現她的父親也被督窯官投入了大牢。悲憤的翠蘭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當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兩天後,當窯工們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紅色的祭器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於是就把這種紅色的陶瓷,稱為祭紅。

明宣德 祭紅盤

當然,這個故事我們只是聽聽就算了。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

嘉靖時,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宣德時燒制出祭紅。呈色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

紅釉盤 明

整個盤子器心與外壁施紅釉,外底施白釉。口沿因高溫紅釉垂流而呈現出白色胎骨,俗稱「燈草邊」。紅釉鮮麗,釉質勻凈。

明代永宣時期紅釉的品質已達到歷史上的高峰,然而,這種鮮紅釉瓷器的生產技藝卻在宣德以後失傳。

直至清康熙時期,這種失傳已久的燒造技術終於在景德鎮御窯廠得以恢復,康熙朝亦成為紅釉發展史中的集大成時代。

主要有以下幾種:

胭脂紅釉

胭脂紅釉是清代名貴的顏色釉,創燒於清康熙晚期,以雍正、乾隆製品最精。其製作工藝在燒成的瓷器上,施以含金萬分之一、二的釉,入爐低溫烘烤而成,燒成後釉呈胭脂紅色,色澤鮮嫩柔和,故稱為「胭脂紅釉」,又稱為「金紅」。

清雍正款胭脂紅釉罐

沒有花紋,全為一色胭脂紅,釉色鮮艷奪目,勻凈細膩,給人一種非常美的感覺。

清 胭脂紅釉杯

此杯精巧玲瓏,胎體輕薄瑩透,釉質勻凈明艷,色彩嬌嫩欲滴,為雍正胭脂紅釉器中的珍品,傳世品少見。

郎窯

「郎窯」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燒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宣德紅釉而燒造的高溫紅釉稱為「郎窯紅」,其特點是釉色深艷,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故又稱為「牛血紅」。

清康熙 郎窯紅小膽瓶

清 郎窯紅釉梅瓶

當時景德鎮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故康熙郎窯紅是清代紅釉瓷中珍品。

霽紅釉

霽紅釉,為仿明代永樂宣德的紅釉器。霽紅釉有別於郎窯紅的濃艷透亮,也與豇豆紅的淡雅柔潤不同,釉色深沉失透,釉質均勻。

清 霽紅釉橄欖瓶

橄欖瓶為清代時期的典型器,始創於順治朝,康熙朝有燒造,雍正、乾隆時期最為常見。

豇豆紅釉

豇豆紅釉是康熙晚期景德鎮官窯生產的高溫紅釉瓷品種之一,它以金屬銅為著色劑,紅釉中因部分氧化而產生綠色斑點,因其色淺紅嬌艷,似孩兒粉頰,似桃花初綻,似美人初醉,故得多個美名,如稱為「孩兒臉」、「桃花片」、「美人醉」,被譽為「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的美麗色釉。

清康熙 豇豆紅盂

清 豇豆紅釉洗、印盒、太白尊、菊瓣瓶

胎質潔白堅細,釉面瑩潤光亮,釉色淡雅,為康熙豇豆紅瓷的典型器。

中國人喜紅,大有吉祥之意,如家藏一件紅釉瓷,倒也三生有幸。紅釉瓷彌足珍貴,現多為博物館收藏,民間亦不多見。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博物館,所賞系真品,大家可放心收藏備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品鑒定網 的精彩文章:

大名鼎鼎的唐三彩原來不是瓷器!陶與瓷的區別大揭秘!
藝術品金融化已完成第一步+資產化

TAG:中國藝術品鑒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