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盛唐的終結
敵在潼關
時值天寶十五年(756)六月,長安的門戶——潼關,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燕。本來,以燕軍之前橫掃河北河南的氣勢,擊破潼關應該是不難的,安祿山作為一個犯上作亂、道義上不佔優勢的一方,應該做的就是儘可能擴大戰果,一口氣推翻朝廷。但是之後的數月,雙方在潼關竟然保持了長達半年的微妙平衡,直到六月初四哥舒翰被迫出戰這個平衡才被突然間打破,局面從此越發不可收拾。唐軍方面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在感慨「國破山河在」之餘,這段波雲詭譎的歷史還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太平天子李隆基
天寶十五年,唐玄宗已經在位四十四年了。他總能想起當年在承天門城樓上,父親李旦,這個「三讓天下」的委屈皇帝,垂頭喪氣地對他說道:「三郎,以後的事情都靠你了!」當時,他聯合陳玄禮等禁軍將士剪除太平公主勢力,父親迫於局勢,徹底歸政,太上皇不再把四品以上官員的任用抓在自己手裡,他可以放開手腳了。當年那個意氣風發、銳意進取的李三郎,如今已是一個年過七旬的垂暮老人了。
這是一個不好評說的皇帝,執政前期,勵精圖治,執政中期,大搞平衡,執政後期,安於享樂。玄宗並不覺得自己晚年的執政有什麼問題,儘管將權力一定程度下放到權臣手中,他自己仍然是說一不二的最高權威,他認為自己找到了平衡朝臣與朝臣之間、朝臣與邊將之間、邊將與邊將之間的方法。一方面提拔吏治派的李林甫來打擊以張九齡為首的文士派,又為了避免權力集中,而立上了一個與李林甫八竿子打不著的李亨當太子。另一方面,盛唐時期的府兵制趨於瓦解,而新制度的完善既需要統治集團的勇於進取,又需要下屬的集思廣益,玄宗不僅本人沒有這樣的思想,宰相李林甫更是不允許下屬有這樣的思想。僅僅以「人情」代替制度籠絡安祿山等邊將,大方地賞賜錢帛,無限制地滿足其要求。就靠著這樣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周轉著朝局和邊事,表面上,四十年太平天子,海內無事、百業俱興。實際上從朝廷到邊防區,暗流涌動,各派勢力集團的矛盾正不斷地向積重難返的方向發展著。
註:自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
及開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為邊將者十餘年不易,始久任矣。......
李林甫欲杜邊帥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書,乃奏言:「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心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上悅其言,始用安祿山。......
裙帶宰相楊國忠
事實上,楊國忠和楊貴妃姐妹的血緣並不近,他的發跡,最初靠的是與虢國夫人的那點「關係」,而虢國夫人的性格極其受玄宗歡迎,晚唐的張祜詩云:「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楊氏姐妹得寵到能夠隨意進出宮門的地步,自然提攜著楊國忠也步步高升。玄宗晚年好玩,楊國忠早年是出了名的浮浪,陪玄宗開賭局,他可以隨意掌控局勢,先贏一陣,之後再全部輸掉,深得玄宗之心。
李林甫最初也很看中他,認為可以拉攏來為自己所用,慢慢的他發現楊國忠尾大不掉了,幾番你來我去的惡鬥之下,老奸巨猾的李林甫熬不住了,不僅失寵,而且終於一病不起,臨終之前淚流滿面地對楊國忠囑託後事,言之誠懇實可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而睚眥必報的楊國忠還是兇狠地進行了報復,李林甫這位十九年的老宰相,下場居然是被劈開棺材,以庶人之禮重新安葬,子孫全部被抄家流放。
相對而言,李林甫要比楊國忠精明百倍。可以從三方面進行比較,邊將問題上,李林甫在,安祿山寢食難安,一旦聽說傳上去的奏表不合李林甫之意,安祿山會害怕得睡不著覺,玄宗聽說了之後,他不是向李林甫學習怎麼使用這種權術,而僅僅把它當作和楊貴妃茶餘飯後的一種談資。至於楊國忠,安祿山則從沒把他放在眼裡,他明白楊國忠是個什麼貨色,楊國忠對安祿山的日益驕橫也十分不滿,二者矛盾逐漸加深。朝廷運作層面上,楊國忠不如李林甫的精幹,李林甫當政十九年前期,玄宗一朝雖然風氣敗壞,但整體國力還是在一種上升的趨勢當中,當政後期逐漸衰敗,怛邏斯之戰敗於阿拉伯軍隊就是一個明顯的跡象,但戰後唐軍元氣恢復得很快,唐王朝依舊如日中天,楊國忠執政後,對於整頓吏治、改善民生方面毫無功績可言,在他為時不長的宰相生涯中,唐王朝跌入了深淵。在個人修養方面,李林甫雖喜歡歪門邪道,卻基本上遵循規章辦事,且並相對廉潔,除了權力欲較強,總體而言算是一個稱職的宰相,楊國忠承襲了李林甫所有的短處,卻幾乎一無所長,並且極其貪財好貨,這就說明比起李林甫而言,他進一步地、更加沒有掩飾地破壞了國家的規章制度。而為了維護個人集團的利益,也不惜以國家命運為代價。這,應該是玄宗換馬之後所始料未及的。
可以說,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是積重難返的制度問題,這樣的問題,不是一個李林甫、楊國忠能夠左右的,甚至連玄宗也無法承擔所有責任。但是就其直接原因,楊國忠難辭其咎,為了本集團利益,他不惜激將安祿山,使其提前反叛。
古人繪李林甫像
註:1.上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於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自皇太子以下,畏之側足。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而上不之寤也。
2.國忠為人強辯而輕躁,無威儀。既為相,以天下為己任,裁決機務,果敢不疑;居朝廷,攘裾扼腕,公卿以下,頤指氣使,莫不震懾。自侍御史至為相,凡領四十餘使。台省官有才行時名,不為己用者,皆出之。
3.庚午,上聞祿山定反,乃召宰相謀之。楊國忠揚揚有得色,曰:「今反者獨祿山耳,將士皆不欲也。不過旬日,必傳首詣行在。」
哥舒夜帶刀
天寶十五載六月初四的清晨,一位老將被人抬著,痛哭流涕地率領著浩浩蕩蕩的軍隊湧出了潼關。「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是當年唐朝西部人民讚頌他的一首民謠。此時的哥舒翰,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他也許知道自己即將迎來人生的最後一戰。
天寶十四載,安史叛軍逼近洛陽時,封常清率軍與敵血戰,盡全力應戰之後,洛陽棄守,他與高仙芝一同將生力軍帶入潼關。可以說,如果沒有封常清、高仙芝的力挽狂瀾,潼關也許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兵力抵禦叛軍,當唐王朝像一個被打倒在地的人終於爬起並穩住陣腳的時候,唐玄宗突然聽信宦官的讒言,殺掉了封、高二人,此舉可謂自毀長城,一下子人心又浮動了起來。此時的唐玄宗那根鬆了四十年的弦一旦繃緊就變得疑神疑鬼,此時的他經過這場劇變,整個人開始進退失據、手足無措,而且不再信任邊將。
哥舒翰在此時已經是一個患了風癱的「退休幹部」了,時代的大潮又將他推向的前台。他在潼關有著二十萬守軍,他完全可以憑藉天險將叛軍拖死在這裡,而在北方,朔方軍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正在著手進行著顛覆叛軍河北老巢的行動。
就在此時,唐軍內部開始亂了起來,外戚集團和邊將集團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哥舒翰變得有些飄飄然,打倒了幾位以安思順為首的政敵,楊國忠害怕其勢力威脅到自己,正巧此時一封情報居然越過潼關到了唐玄宗手中,說潼關前面的敵軍不過數千人。此時玄宗太需要打一場勝戰來維持自己的威信了,根本不考慮情報真偽的情況,他下令哥舒翰出戰。儘管不少書中的說法都是楊國忠主謀此事,但如果最終沒有皇帝拍板,這件事是不可能發生的。
郭子儀、李光弼都曾上表表示反對,實際上如果哥舒翰出戰,他們的壓力可能會小很多,但是出於對國家大計的考慮,他們站了出來。
哥舒翰也打算拒不執行,但是往來傳令的使者前一位可以看到後一位身影,這就使他被迫放棄以逸待勞的防守戰略,拼了中風的老命披掛上陣。
六月初四的這一戰,唐軍二十二萬人對陣數萬叛軍,僅八千人生還潼關,緊接著,安祿山軍隊攻城,潼關陷落。哥舒翰被部下火拔歸仁裹挾著投降,屈膝投降也只讓他獲得了一年的屈辱的階下囚生涯,叛軍敗退前,他被處死了。
一道潼關,面對著的是無盡的人心,潼關城破,唐王朝跌入了深淵。終結盛唐的,只有盛唐的統治者自己。
註:1.翰(哥舒翰)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鬥志。
2.會有告崔乾祐在陝,兵不滿四千,皆羸弱無備,上遣使趣哥舒翰進兵復陝、洛。翰奏曰:「祿山久慣用兵,今始為逆,豈肯無備!是必羸師以誘我。若往,正墮其計中。......」郭子儀、李光弼亦上言:「請引兵北取范阻,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潼關大軍,帷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國忠疑翰謀己,言於上,以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上以為然,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翰不得已,撫膺慟哭;丙戌,引兵出關。
3.仗下,士民掠擾奔走,不知所之,市裡蕭條。國忠使韓、虢入宮,勸上入蜀。
4.己丑,遇崔乾祐之軍於靈寶西原。......士卒得入關者才八千餘人。辛卯,乾祐進攻潼關,克之。
圖文編輯:朱林鑫
圖片來源:網路
TAG:驛站文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