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了二本大學,還能找到好工作嗎?
萬千孤獨中與你相伴
一起變成更好的人
GIF
我們每一個人不是由自己的學校所定義的,
而是由全部的勇氣,行動,心智所定義的。
憑什麼因為一次考試進了一個二流大學,
我就覺得自己只能過二流的人生?
我上了二本大學,還能找到好工作嗎?
文丨七天路過,圖片來源於網路
高考失利,最後只上了一個二本大學的讀者問我:「自從我上了二本大學,對於大學的整個幻想都破滅了,同專業的師兄師姐不是考公務員就是選擇了考研,他們說在我們這個大學本科畢業出去的幾乎找不到工作,姐姐你說,我從現在就應該準備考研嗎?我以後會不會也找不到工作?」
在一所不那麼優秀的大學,如果身邊的同學不那麼上進,老師不那麼稱職,同學之間更多的是一种放任自流,得過且過的狀態,很容易讓你也陷入失望和迷茫中,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即便是堅持內心的標準,不隨波逐流,在大學中不斷提升自我,也不得不面對擇業時的學歷「歧視鏈」。
在微博看到一則新聞《出身「二本」學生質疑:為什麼你們不看我的簡歷?》,文中這位「二本畢業」的學生說:大學4年里,他努力朝自己規劃的方向發展,證明自己「不比名校學生差」,而大多數發出的簡歷都被直接忽略,只因出身「二本」!
其實除卻標題帶給大家的恐慌,細看文章後會發現,「大多數發出去的簡歷都被直接忽略」,除了學歷之外,還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當學長提醒他注意錯別字和行間距的時候,他覺得不必這麼麻煩;第二,在幾天內他投出幾十封郵件,從互聯網公司到書店,投簡歷的行業跨度極大,可見他追求的只是效率而非質量,或許每封簡歷都只是簡單的複製粘貼,在工作技能或經驗方面,並沒有根據每個工作職位的需求進行完善。
最後,他在面試時,面試官問他是哪個大學,他說**師範學院,再問他是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是不是大多去鄉鎮當老師,他說「大多數都是吧,當老師或者考公務員。」從面談中,絲毫沒有感覺到他對於學校的積極認可以及對於自我的職業規劃。
而面試官問的第二個問題,潛意識中也是在測試他為什麼沒有選擇回鄉鎮當老師,而是選擇了新媒體行業。而這位二本畢業生,就這樣錯失了一個展現自己想法和優勢的機會。
知乎上曾經有個很火的問題:「二三流大學畢業的學生,如何突破企業名校限制條件,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精進》的作者采銅在回答中說:「努力的道路有千萬條,但歸根結底就一句話:不要降低標準。」
你心中的標準決定了你可能達成的上限。一個過低的標準,比如一個「二三流大學學生應該是什麼樣」的標準決定了你只能走到有限的那一點點高度。一個人最可怕的狀態,就是早早地給自己設定一個「我只能是XXX」的魔咒,然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人生去應驗這個魔咒。
我們每一個人不是由自己的學校所定義的,而是由全部的勇氣,行動,心智所定義的。
第一次認識到「即便是二本大學,我也可以有機會爭取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機會」,是在大三暑假那年。我投了在北京的幾家廣告公司,並且附上了自己在學校社團以及在報社實習的作品。
第二天就得到了面試的電話,我花了一晚上的時間在網站上整理出了這家公司的背景,所投簡歷的職位需求,以及自己如果成功入職這個崗位,會在哪些方面完善工作。
第三天,我帶著自己列印的將近10頁的資料坐著車票四塊五的綠皮車去了面試的公司, 面試官也試探著問我,「你是師範學院的,怎麼會想做關於廣告的工作呢?」
我拿著自己搜集過的資料,列舉了自己在社團中所做過的活動以及自己承擔的創意,執行環節,還有在報社積累的寫稿經驗,鄭重地告訴面試官:「儘管在這所師範類的院校里大多數學長學姐成為了教育工作者,但是我通過在社團活動和實習經歷,意識到自己更喜歡創意文案類的工作,並且在組織的活動中第一次做出了線上線下互動的環節,將整個活動的曝光率提高到以往活動的三倍以上。」
儘管對於我的學歷和專業有一絲疑惑,但是在面談中,他們感受到了我對這份工作的熱情,以及我對工作內容的基礎把控。在回到學校後的一周內,我順利得到了入職通知。
而我同專業的學姐,畢業後賦閑在家,很多朋友和親戚說她眼高手低,一個二本畢業的學生就是很難找工作云云,但是學姐依舊沉得住氣,在這段時間裡默默尋找著自己心儀的公司。
半年後,在沒有學歷沒有人脈的背景,她決定北漂,從一家小廣告公司的媒介執行做起,一年後入職了她心儀的光線傳媒,再過了兩年,直接跳槽成了一家公司的媒介總監。
再後來我與她見面,她淡然地說起了過往的經歷,說起當時被所有人嘲笑的時候,她選擇入職一家小公司,是因為在觀察時發現這家公司的業務與她心儀的公司有業務聯繫,可是以她的學歷,必然難以被光線錄取,所以選擇了迂迴政策,成為最熟悉他們公司業務的媒介,伺機而動,最終以熟練的工作能力被挖到了光線。
我坐在四周都是名校畢業,甚至國外留學歸來的同事中,常常會想,自己現在在工作中的收穫,是否與曾經的大學有密切聯繫。
我想:「有密切聯繫的,不是我在哪個大學度過了四年,而是我從上大學開始,就敢於不斷地試錯,也敢於不斷突破大眾對於「二三流大學」的固有標籤。
憑什麼我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憑什麼進了這所學校,就要像戴著枷鎖一樣接受鄙視鏈帶給我的重壓,就要像一個註定一事無成的人一樣耷拉著腦袋覺得未來不可期。
憑什麼因為一次考試進了一個二流大學,我就覺得自己只能過二流的人生?
大學並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它只是決定我們和誰,在哪,度過一段怎樣的時光。
我的領導前段時間去一個985和211的雙一流大學校招,回來之後他苦笑著跟我們說:「在校招中還有研三的學生問我他現在選擇的專業自己不喜歡,不知道前景怎麼樣,應該怎麼辦,如果他大學時,甚至考研時問我這個問題,我還能告訴他解決的方法。可是他已經到研三了,而且是名校高材生,竟然還在為這種問題苦惱。」
顯而易見,「這個專業前景如何」,「以後要找什麼樣的工作」,並不僅僅是專屬二三流學校的困惑。
如果你是努力的,進取的,清楚自己目標的,那你即便是在二三流大學,也能為自己豎立一個超越二流大學標準的目標,以一流大學的標準要求自己。
競爭的本質,不在於通過努力抹平差異,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強化差異。把自己塑造成二三流大學中最與眾不同,最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求職者。
學歷能夠決定你所能到達的高度,但只有能力,才能決定你走到的長度。
那位讀者問我的是:「我以後會不會也找不到工作。」我的答案是「不會的。如果你用盡全力,你一定會找到一份工作。」
只不過這份工作對你來說必然不是十全十美的。可是,天底下又何來第一次擇業就十全十美的工作呢?
對你的第一份工作來說,學歷可能是最亮眼的底色,但是也僅僅是第一份工作。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是你所做出的成果,是你負責的項目曾經創造的影響力,變成一塊又一塊敲門磚,只要足夠響亮,堅持不懈,總有機會敲響你想去的公司。
我見過很多從小公司做起,因為有了亮眼的成績而被HR或者獵頭挖到他們心儀的大公司的二本學歷的朋友。
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並沒有把學歷當成自己的「黑點」,也並不覺得高學歷會是一種談資,他們只是在自己現有的崗位上默默耕耘,蓄勢待發,最終因為某個項目的大放異彩而找到跳板。
我們是如何落後於別人的,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清楚,無非是從生活中一點點的差距拉開的,上大學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差距。可如果太過於看重這樣的一個差距,會讓後來的差距越拉越遠,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著自己的焦慮,在問答網站的回答中得到一絲安慰。
大學是不是二流不要緊,要緊的事你的心態不要二流。上了二流大學,你更應該像上一流大學一樣努力才行。
請你十足相信,哪怕你是二三流大學畢業的學生,你也有機會,向你心儀的工作發起挑戰。
別不曾奮力拚搏,就失去了自己最後一點向夢想挑戰的勇氣。
「你是否滿意現在的大學?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張韶涵:跨過地獄,成為公主
※十年前陪你聽周杰倫的人,孩子多大了?
TAG:少女成長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