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個什麼層級的教師

做個什麼層級的教師

由於當下教師職稱的評聘出現不少問題,有人提出切中關鍵的改進意見,而相關部門未能採取有效措施改進,於是不少青年教師呼籲廢除現有的教師職稱評定製度。

職稱評定是對教師職業具有專業性的認可,是對具體的教師專業水平等級的認定。與沒有職稱制度相比,對教師專業職級評聘制度的建立無疑是個有利於教育和教師發展的進步。而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恰恰是教師職稱評聘動機受到功利驅動,過程受到太多的非專業因素干擾,其中最主要的又是行政因素,或其他社會因素轉換成行政因素加以干擾。於是評定結果缺乏專業性而有違公正,如果簡單廢除了現有的職稱評聘制度,那就連現有比較微弱的專業因素也難以發揮作用,問題將更為嚴重。

一些人更提出其他國家大學教師才評職稱,中小學教師不用評職稱。這種說法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大多數國家中小學教師確實沒有政府主持的教師職級評聘,但在學校和社會的專業組織則有比較詳備的教師職級制度,有些是與教師的終身教育相配合的職級晉陞制度,越是教育發達國家,教師職級的專業性越強。學校在聘用教師的時候肯定會考慮到所聘教師的專業資質與水平如何,也會參考第三方專業機構對該位教師的職級評定結果進行聘用和確定薪水。

因此,教師職稱評聘制度不是簡單的存廢問題,而是要向著減少行政干擾方向加以切實改進,政府相關的部門需要簡政放權,就像前不久確定大學教師職稱不再由省級行政部門組織評定那樣,也需要儘快將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定從難以做到客觀公正的政府部門剝離出來,交給具有專業獨立性和信譽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定。

當然,作為教師還必須看到,即使職稱評定工作做得更加專業、客觀、公平、公正,所評的結果也只是教師專業水平的外在顯示。而成為什麼樣的教師,從根本上說是每個人內在的因素決定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中長期的追求。

古人也許正是看清了這一點,用「奴、徒、工、匠、師、家、聖」七個層次來描述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境界。「奴」即是非自願被動地工作,需要別人監督鞭策;「徒」則是工作能力與技術不足但自願學習;「工」者能按規矩做事;「匠」指那些精於一門技術尚缺思想理論的人;「師」則已經掌握規律,並能傳授給別人;「家」則是有一個信念體系、讓別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人;「聖」指精通事理、通達萬物、大公無私、為人立命的人。

照理說,拿到教師資格證的人都能達到「師」的境界了吧。而事實上,不少教師還在做教書匠的事,更有不少人將自己定位為教育打工者,或更有惡劣者仍處在「徒」或「奴」的處境。當然也有人向著「家」或「聖」的境界修鍊自己,但總量還是太少。

做教師而沒有達到「師」的境界確實有很多客觀原因,包括對教育的管理不當,對教師的評價存在問題,教師所處的社會環境不良。不可否認的是,做什麼樣的教師每個人自己都有一定的選擇空間。

《論語》道:「為仁由己」,做什麼層級的教師也在一定範圍內是可以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在不少人的人生歷程中,青年時期總期望成家成聖,遇到骨感的現實後便逐漸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中年以後便連對自己做教師的要求也放棄了,由此淪落為「師」以下的工匠或奴徒。通常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必然會遇到各種艱難曲折,能否克服困難往往是一個人是否能保證自己為師的境界不下滑的關鍵。(作者儲朝暉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長)

本文發表於《教育文匯》2017年第11期

中華教育改進社

建立於1921年,陶行知為主任幹事,蔡元培、黃炎培、熊希齡、郭秉文等為董事,梁啟超、孟祿等為名譽董事,主要成員還包含胡適、陳鶴琴等,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教育救國社團,有效地推動了中國教育專業化、科學化、世界化進程。

2011年恢復重建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現有社員三百餘人,已形成有志教育改進者相互切磋和激勵的社群,專業化的第三方智庫。

調查教育實況,研究教育學術,力謀教育改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改進社員村 的精彩文章:

TAG:教育改進社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