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新汽車行業之簡單邏輯
首先,個人對於汽車行業比較感興趣,所以就開始慢慢探索汽車領域的好企業(主要方向是新能源汽車、智能聯網汽車),發現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每千人均汽車保有量居然高達800之多,也就是說平均10個人就有8個人有自己的私人汽車,有人覺得美國地廣人稀,汽車保有量高不足為奇,那再來看看日本韓國這些高人口密度國家,具體數據如下表格
表格可以看出,各個發達國家的千人汽車保有量都遠高於我國,而且我國的保有量水平剛剛接近於全球的平均水平,從第二張增長圖來看,我國的汽車市場需求確實處於較快的發展階段,距離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達到日本這樣的高人口密度國家的汽車保有量水平也要在現有的水平上再翻兩倍,作為世界大國之一,我國早晚也會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同樣汽車保有量也會與發達國家同步,所以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這一點就堅定了我在汽車行業裡面尋找有價值的有成長空間的好公司的觀點,首先要受益於一個增量的市場。
行業選好了,就要去繼續尋找細分領域的佼佼者,受益於整個大的產業變革趨勢和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的政策,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汽車以後必然會取代傳統能源汽車成為新的居家必備的交通工具,你看看各個行業大佬都拚命往裡扎堆砸錢的動作就能明白這個行業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特斯拉可以說是整個新汽車行業的先驅,國內的後來者更不勝枚舉
阿里的馬雲(與上汽榮威合作生產互聯網汽車且十分暢銷)
京東的劉強東作為創始人之一的蔚來汽車(吸引眾多大佬和機構投資,新車已經上市發售),
騰訊的馬化騰也聯手廣汽推出「智能網聯汽車」
格力的董明珠也是不惜代價砸錢造車
更有一代風雲人物賈老闆雖然功敗垂成,但也是大膽地在新汽車領域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再加上世界各國之前推出的傳統能源汽車的退市時間表以及我國推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政策,足以證明這個市場正處於風口浪尖之上,由於汽車製造本身的周期較長的特徵,所以新汽車產業之風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未來萬物互聯的時代,新汽車作為一個智能聯網終端,將大大增強其科技屬性通訊屬性以及消費屬性,從而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汽車行業本身的周期性。
新汽車產業鏈是十分廣闊的,從上游的能源材料到下游的整車製造,有諸多細分領域,根據「一個新興產業最先受益的是上遊行業」的一般情況,鋰電池細分領域之前的確表現出了它應有的風采,這個領域也不乏眾多好公司,然而出於考慮到電池領域原材料技術創新會產生較大且高頻的更替(鉛蓄電池、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電池、燃料電池等等)、化學領域較難理解不便研究等因素考慮,所以本人能力有限,暫時保持關注但是觀望的態度。
但是對於新汽車來說整個電池供電系統的成本高達整車的30%,所以這的確是一個利潤可觀的細分行業,而且從電極原材料到電池管理系統BMS這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產業鏈,所以說整個新能源汽車電源供給這一領域真可謂「環環相扣、錯綜複雜」,研究難度就可想而知了,與其耗費精力,不如閉著眼睛直接買龍頭了。
反觀後期可能會大幅受益的應用層面即整車製造企業,目前為止,整個汽車市場,國外品牌仍佔據著主導地位,尤其是高端汽車市場,但是國產公司這幾年奮起直追,在中低端市場率先突圍,尤其國內SUV領域,這兩年國產廠商更是有大幅增長。整車市場,看圖說話(表格數據略如出入僅供參考):
國產品牌:
SUV市場
上圖可以看出,在整個乘用車市場,佔領絕對領先地位的是上汽老大哥,作為一個大國企坐鎮江東,集資源政策技術優勢於一身,有眾多外資與合資品牌,再加上旗下自主品牌榮威這兩年頗受市場好評,品牌效應逐漸增強,汽車行業龍頭地位短期內自然難以撼動。而吉利汽車這幾年真正大有作為,收購沃爾沃之後,整合技術資源優勢,打造出博瑞、博越、帝豪等一系列自主品牌,隨後又推出領克這一全新都市品牌,從目前銷量和口碑來看,吉利是當之無愧的自主品牌之王。可以看出,作為整車行業增速最高的SUV領域,長城哈弗已經連續數年銷量第一,但增長卻有一絲隱憂,反觀吉利的博越、上汽的榮威、以及東風的風光作為國產自主品牌增長勢頭十分強勁。
比亞迪作為老牌國產汽車企業,汽車產業只是其主營業務之一,手機電子業務和鋰電池業務也是主要收入來源,而且這裡看到比亞迪今年的乘用車銷量是下滑的,原因本人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其他國產品牌崛起,市場競爭激烈,比亞迪既生產乘用車又生產公交大巴車,專註度不足,反而是新能源大巴有所增長,乘用車領域停滯不前;二是比亞迪這兩年開始發展新的「雲軌」業務,再加上本身還有鋰電池、手機電子業務,而且比亞迪基本自給自足,基本涉及汽車全產業鏈,對於現在分工專業化、追求高品質的汽車工藝來說,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綜上所述,比亞迪作為一家產業較為分散的企業,汽車業務只佔其營收的50%左右,其中還有公交大巴車產業,以後「雲軌」業務規模的擴大,也有可能使其汽車業務佔比進一步縮小,所以這裡我們不能單純的把它作為一家整車企業來考量,所以這裡不做過多討論,暫時列入觀察。
汽車整車製造行業周期性較強,這類公司往往營收很大,利潤率比較低,資產負債率較高,看起來確實不像是一個賺錢效應很強的行業。
但是隨著未來智能汽車的興起,大眾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萬物物聯時代的到來,製造產業的升級,智能汽車製造行業有望縮小其周期性,提高盈利能力,再加上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能源汽車潮流的興起,人們對於私家車的需求增長,整個國產新汽車市場有望進一步發展,在這個增量的市場中,選擇一兩個龍頭標的企業,等待其逐漸吃大市場份額,像賓士寶馬那樣在大眾心中佔據一席之位,還是指日可待的。
發達國家汽車整車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十分成熟,利潤比率低且增長較為緩慢,反而汽車零部件市場利潤比率較高,而且發展空間很大,增長也較為穩定。
汽車零部件市場往往是伴隨著汽車整車市場而興起的,汽車保有量越大,汽車零部件市場空間也會越大,而且伴隨著全球製造產業的專業化、集成化,技術相對集中的汽車零部件市場反而會越來越重要。
所以我們可以關注國內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具有較高技術壁壘和規模優勢的龍頭,這樣一來發現國內上市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很多,大多沒有太多技術壁壘,而且細分領域也不太一樣,比如福耀玻璃主要是做汽車玻璃的,而且市場份額很大,已經十分成熟,比如萬向集團下屬的萬向錢潮主要是做汽車制動、傳動零部件的,海內外客戶眾多,發展的也十分成熟,這幾年的增長速度比較緩慢,再比如華域汽車,這家上汽旗下的零部件大企業,可以說是國內的大龍頭了,主要客戶自然也是上汽,和上汽一樣,發展十分成熟,盤子確實也不小,但不失為一個值得長期投資的好標的。
本人主要看好的不是上述成熟穩重的企業,而是更偏向於彈性比較大,未來更有成長空間的、具有一定技術壁壘、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優勢的企業。於是就開始關注無人駕駛、車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標的,這類行業里小票眾多,曾經幾次爆炒,然而真正盈利穩定增長的標的少之又少,而且市場份額往往很小,具有可看性的也不是很多。
比如做導航車載電子的四維圖新在汽車導航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外加騰訊入股成為第二大股東,與阿里系的高德互為競爭關係,可以留待研究;
再比如最近新上的次新股德賽西威,主要是做車載電子業務,主要包括車載娛樂系統、車載空調控制、車載信息顯示等電子系統業務,這些業務受益於汽車向智能化終端的轉變,增長十分迅速,未來空間巨大,但是競爭對手也十分強大,大多是國外主流零部件廠商,如博世、電裝、大陸等,再加上作為次新股,我們也可以留待觀察。
均勝電子營收結構
再比如就是作為德賽西威的主要國內競爭對手之一的均勝電子,其業務不僅僅局限於車載電子領域,主要還覆蓋汽車被動安全、車聯網、電子功能器件、BMS等領域,主要收入來源於汽車安全和汽車電子兩大領域,這家公司本來是做汽車功能件出身的,然而其野心之大,手段之強,10年不到的時間,先後併購普瑞、Quin、KSS、TS等國際領先的汽車電子和汽車安全公司,前一段時間又發起對日本高田的併購議案,這一收購如果順利完成交接,均勝安全將成為僅此於奧托立夫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供應商,行業地位可見一斑。
均勝電子在企業併購方面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一個企業單靠外延式增長是不夠的,餅攤的這麼大,自己也要吃得下才行,這兩年均勝的營收擴張速度極快,但是盈利能力缺差強人意,接近200億的營收只有5億不到的扣非凈利潤,實在讓人提不起精神,今年如果高田項目可以順利拿下的話,盤子進一步攤大,大量日本方面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湧入,更需要進一步整合和管理,大幅提高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如果18-19年企業內部整合得當,產業運作高效,汽車電子和汽車安全兩大業務訂單充足,將會使企業整體盈利能力大大提高,大股東花了十年心思攤的大餅,專註深耕「新汽車」市場,接下來的幾年對於企業最大的考驗就是如何消化這張大餅,併產生令人滿意的盈利,在智能汽車零部件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TAG:NewVoice新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