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孔子集語》:至孝蒸蒸 孺子之心

《孔子集語》:至孝蒸蒸 孺子之心

導讀

老萊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班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稱老,為其傷老也。若老萊子,可謂不失孺子之心矣!」

這段話出自《御覽》四百十三引用的《師覺授孝子傳》,為清代學者孫星衍所整理。

文獻中所說的老萊子,是楚國的一位隱者,曾經有許多學者認為他就是真正的「老子」。然而伴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這種看法被漸漸否定。但是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真的老子,其故事卻很值得一聽。關於史料的成型年代,或究竟是否是戰國時期思想,並不是一般讀者所需要深究,本文也只就此文獻本身展開一二。

這則故事中所記載的事情,是老萊子在七十高壽之時,父母仍然健在。他有極其純厚、至誠的孝心,為了讓父母高興,常常穿著小孩子的衣服,在父母面前仍然是以孩子的身份出現。一次為親人取飲食之時,走上堂,竟然不小心跌倒,為了不讓父母難受,竟然卧倒在地,做嬰兒般哭啼的聲音,把自己的父母逗樂了。

對此,孔子在此則文獻中感慨:父母即使已經老去,自己也漸漸地年事已高,做子女的人仍然不在父母面前說自己是一個老人,這是照顧到老人的情感,不想因為表達自己已經年老,而讓更加年老的父母為之傷心。這樣的人,可以算是不失去其孺子之心的人。

在中國人的家庭生活中,有明顯的尊卑、長幼差等,不同身份的人,以尊卑次序來決定其身份地位。在不同的身份地位、年齡差距時說不同的話。每個人各安其序,各守其位,這就是家庭生活的和諧。當然,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孔子對此感慨:「禮之用和為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正因為其難,才見我們要追求這種境界的可貴。

儒家所贊同的真正禮教與孝道並不壓迫人們的自由情感,反而追求使這種情感得到裁節而得其中道。此則故事中老萊子雖然年事已高,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卻仍然是個孩子,去懂得讓自己的父母高興,讓他們安享自己的晚年。這種精神已經融入到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世界裡了。我們常常走回家中,聽自己漸漸老去的父母嘮嘮叨叨,有時候說話漸漸地沒有了理智,變得瑣碎,但是我們卻慢慢地願意接受這種嘮叨,願意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放下那些負擔與包袱,保留自己的赤子之心,這正是家庭帶給我們的獨特溫暖。

年代與時代的不同,人生觀的差異,讓父母與孩子在許多事情的觀點上容易產生衝突,如果處理不好這種關係,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諧。但是做子女的人,在慎重地聽取自己長輩的教訓,凡事再三考慮,確定自己的道路之後,常常退讓一步,不跟父母爭奪觀點、無故冒犯自己的尊長,把家庭的關係處理好,讓每個人從家庭中獲得溫暖,這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的智慧,和我們共同追求的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禮記·學記》:你知道古人的「大學」教育是什麼樣嗎?
快餐式閱讀時代 看看古人的「笨辦法」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