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旅行青蛙:你身上有我最深的牽掛

旅行青蛙:你身上有我最深的牽掛

最近我們很多人都被這樣一款遊戲給吸引住了:一隻青蛙,獨自生活:吃飯、玩耍、旅行、讀書。它走的時候不會向你告別,回來了也不會提前和你打招呼。

但在不知不覺中,你卻和它產生了某種關聯,你會自覺給它準備吃的用的,你會時常在院子里和屋子裡看它有沒有回來,你會一遍遍地翻看郵箱,看看有沒有它寄來的明信片,如果他帶禮物回來,你會激動萬分;如果收不到他的明信片,你的心裡會湧現出一股小小的失落。

其實當你安裝遊戲的那一刻,你就建立了一種心理機制:你在牽掛它。

什麼是牽掛?

牽掛是李煜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是李商隱的「別時容易見時難」;牽掛是古詩十九首里的「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是王維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是高適的「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是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牽掛」這種東西,你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讓人安心,讓人不孤獨,給人帶來更多美好的希望。就比如你心裡這隻青蛙,雖然它不能對你的現實生活造成什麼影響,但你卻時刻在關心著它的蹤跡,想要好好照顧它,看到它的時候,你就會有種溫馨的感覺。

《論語·子罕》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說的是《詩經·小雅》里有這樣一句詩,並非是不思念你,只是這相隔太遠。而孔子說出的這句「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也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如果你真的牽掛一個人,無論他在天涯海角,還是在你身邊,那他都在你的心裡。

作為孩子,我們對父母的牽掛會是「父母在,不遠遊」。而作為父母,我們對子女的牽掛則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作為戀人,我們對另一半的牽掛是「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作為朋友,我們對友人的牽掛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我們期盼著自己的青蛙回家時的心情,恰如千百年前《詩經》里唱的那樣:

式微,式微,胡不歸?

縱日月輪轉,時光流逝,這種牽掛卻永遠不會磨滅,不會消亡。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禮記·學記》:你知道古人的「大學」教育是什麼樣嗎?
《菜根譚》:如何獲得旺盛強大的生命力?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