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器!古代那些有關人工智慧的「手工活兒」

神器!古代那些有關人工智慧的「手工活兒」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和文物中,埋藏著一些驚人的「神器」:幾乎全自動的「梳妝台」,流光飛舞的走馬燈,高達10米的自動鍾……它們既閃耀著「人工智慧」的光輝,又蘊含著古代手工匠人的初心,更有甚者,啟發了現代的生產方式和機械設計,有的「神器」至今無法解釋……

最近一年多,「人工智慧」的字眼每天充斥著每天大大小小的新聞。關於「人工智慧」?英文的說法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AI,按字面解釋,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說人話就是,一類可以模仿人的思想行為,最終解放人的勞動力的學問。

聽起來很玄乎,按照手藝君的理解,當下為人所熱捧的「人工智慧神器」固然厲害,但早在數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就已經在琢磨這一檔子事兒了,而且他們的製作流程是,全!手!工!……

丨「唐朝極客」的自動梳妝台

仿古梳妝台

馬待封是唐代海州人(今連雲港),自幼學習木器製造工藝,勤奮鑽研,做木工同時,掌握木器油漆、雕刻、燙畫和繪畫裝飾,並琢磨出機械、風能、水能、齒輪、平衡等原理在木器上的應用,已成為響譽當地的能工巧匠。

開元年間,他被唐玄宗召到長安修法駕——這是一種利用六匹馬拉的豪華馬車,一大幫御用工匠束手無策的活兒被老馬一人用了不到一天就拾掇完了,不僅如此,馬待封順手還把宮中損壞多年、堆在庫房的指南車、記里鼓、相風鳥等許多器械、儀器進行修理、改造,達到盡善盡美境界,令皇帝及滿朝文武嘆為觀止。

唐玄宗一高興,想到馬上是王皇后的生日,便準備送愛妻一份驚喜,讓馬待封給想想辦法。馬待封絞盡腦汁,製造出了一台有木頭機器人的梳妝台,專供皇后梳妝打扮,這件妝具「中立鏡台,台下兩層,皆有門戶」(《朝野僉載》),內藏機關,構造獨特。皇后梳洗時,打開妝台門,就有以木頭製造的婦女機器人拿毛巾、梳子遞給皇后,隨後返回原地。皇后梳洗完,手執香脂、妝粉等化妝品的「木婦人」會依次將化妝品遞給皇后化妝。最後,化妝品仍由「木婦人」拿進去,妝台上的門也都自動關閉。後世科學家一度認為把此梳妝台定為「中華第一機器人」。現在看來,老馬也應當配得上「人工智慧中華鼻祖」的稱號。(很可惜,此物只存在於典籍,並未有實物圖)

丨走馬燈——電影大片的前身

供圖/視覺中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走馬燈是仙音燭、轉鷺燈這類具備燈影流動功能的燈的統稱,也叫「馬騎燈」 。它的外形類似圓形或多邊形的宮燈,燈中間豎一根立軸,由一組偏斜狀葉片構成的「葉輪」(俗稱「傘」),被橫向裝置於立軸上部。葉輪下面,有多根細軸垂直固定於立軸中部,各根細軸上粘貼好工匠用紙做成的的人物馬匹。

經常看歷史演義小說的人應該記得,描寫戰爭場景時,小說家總愛用「走馬燈似的廝殺起來」的描寫。由於使用此燈時,燈內會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此刻,輪軸上的紙質人物和馬匹,就會被燭光將影子投射在屏上,使圖像便不斷走動,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有「走馬燈」的名字。說起來,古人腦海中的「好萊塢大片」應該就是這樣吧。

丨被中香爐——陀螺儀的妙用

先普及一個物件:陀螺儀。最早是應用於航海導航的,如今被廣泛地應用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地下勘探等各個領域。之前有誤讀,大航海時代起源於歐洲,一系列的航海器具也都應該是出自白種人之手。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陀螺儀恰好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而且它的原理最早竟是被應用於香爐之中。

被中香爐又名「鉔」、「卧褥香爐」、「香熏球」等,是用來盛放香料給被褥熏香的。目前最早的記載見於司馬相如《美人賦》「金鉔薰香」,由此可以判斷被中香爐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西漢。被中香爐的獨特源自它精巧的設計,它的外殼是鏤空的球形,內有兩至三層同心圓環,最裡面是半球形爐體。爐體是用來盛放香料的,兩端分別有短軸與中間的幾層同心圓環相連接,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在重力作用下,無論爐體如何翻轉,爐口總能保持水平狀態。

簡單來說,無論香爐怎樣轉動都可以保證爐體內的香料絕不會撒出來弄髒被褥。而這種結構原理在16世紀時由歐洲人發展並製造出陀螺平衡儀,後來被廣泛運用於航海領域,使羅盤不論經受多大的風浪都能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為航船指明方向。

丨記里鼓車——古代計程車

記里鼓車最早叫做「記道車」,是由大名鼎鼎的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它的原始功用是計算路程,後來又增加了可以打鼓計程的自動機械裝置。

最早的記里鼓車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置一鍾,下層設一鼓,車上還有小木人,每當車行過十里,小木人就會擊鼓一次,而每擊鼓十次後就會擊鐘一次以示提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可稱得上是古代的機器人。到了後代,還不斷有人對其進行改進,但記里鼓車工藝繁複且用途狹窄,於是到了明清之際便已不見於世。

現在滿街跑的「黃色小車」,想起來也可算作是「記里鼓車」的後輩子孫了,當人們還在抱怨計時器可以做手腳時,殊不知數千年前,機敏的古代匠人就已經掌握了這一門技藝了。

丨水運儀象台——歐洲天文鐘的祖先

這是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耗時七年設計製作完成的大件,可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觀測台。整座觀測台高約12米,寬約7米,共分為三個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露天觀測台,放置有一台渾儀,渾儀上有屋頂遮蓋,屋頂的設計十分精巧,可以隨意開合,便於觀測。中間部分是一間密封觀察室,裡面置有渾象,機械模擬了日月星辰的天象變化。最下面的部分是整座儀器的報時裝置和動力機構。

其中,下邊的報時裝置又分為五層,每一層各司其職,用來報告每天的不同時辰,時間可以精確到刻。而最令人驚嘆的是,整個報時裝置都是通過自動機械小木人來完成的,每到一個時刻,這些小木人或搖鈴或敲鐘或擊鼓,五層共計162個小木人。如此精密的設計,難怪連英國科學家李約瑟都說這「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而所有這些自動機械裝置全部是由整座儀器的動力機構的運轉完成的。動力機構依靠水的恆定流量,不斷推動水輪從而帶動了整台儀器的機械運轉。也因此被稱為「水運儀象台」。可惜這台集智慧與創造於一體的儀象台最終不幸毀於蒙古滅金的戰火之中。

丨燈漏——古代AI登峰造極之作

大明殿燈漏模型局部攝影/陳航

按照《新元史》的記載,在元宮大明殿前放置一座宮燈造型的自動鍾,「高丈有七尺」。元代的一丈七尺,換算之後大概是 5.3 米左右,仍舊是龐然大物。頂部的龍頭和雙龍戲珠橫樑, 可以檢測驅動水流的流速。四層「燈球」,則通過不同的木偶造型來顯示時間, 自動報時。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元代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創製的大型計時儀器。燈漏的主體是用金子和珠寶製作的,內部分為四層,上層按圓環狀分布著日,月和參、商二宿的圖形,每日自右向左迴轉一周。下面一層陳列著龍、虎、鳥、龜,象徵著四個方位,每到一刻,它們都有跳躍的動作,內部並有擊鐃的響聲。再下層又是圓環狀的分劃為一百等分,每等分就是古時的一刻鐘。它的上部有十二個木人,手執時辰木牌,當某個時辰來到,它們在四個方向的門內執牌報時。門內另有木人用指著刻數。在燈漏的下部四個角的位置,各有一個木人手執鍾、鼓、鉦、鐃響器,一刻鳴鐘,二刻擊鼓,三刻擊鉦,四刻擊鐃,還有在時初、時正到來時這些響器也要鳴響。產生這些動作的機構都隱藏在柜子里,用水來驅動它們。

本文部分資料源於《中華遺產》雜誌2017年10月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愛手藝網 的精彩文章:

十七年磨一劍,他雕出的玉蟬就差會啼叫了
炫富這事皇帝也干,還是拿黃金……

TAG:我愛手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