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鬼村樂居不甘心

鬼村樂居不甘心

心中有光,腳下有路

有人說,樂居是個鬼村,我不信。去了以後一看,確實有點港台鬼片里野寺荒村的感覺。不過,村裡還有3戶人家住著,多少保留著一份「樂居」的意味。

在昆明西郊團結鄉的一條S形的山溝里,一棟棟土坯房鱗次櫛比,一片古老的建築群層層錯落。這就是樂居村。

村子的最高處,是一座琉璃頂的寺廟,鎮守著風水。

一條跟水溝差不多的護寨河,環繞著接近搬遷一空的樂居村。因為絕少人煙,河水了無生氣,枯枝敗葉凌亂地飄在水面上。都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河水也曾有過「芳華」——這條顯得渾濁又邋遢的護寨河大名永勝河,沿龍潭壩子流淌至村前,因地勢阻擋,來了個華麗轉身,環繞村莊一路向北,匯入螳螂川。

河上有兩座石橋,直通村子。走過護寨河,沿著青石板路就可以進村。拾階而上,石上苔痕宛然,路邊雜草叢生,土牆坍塌,灰瓦掉落,枯藤老樹雜生其中,蔓延出一派荒涼。

如此頹敗,難道是風水不好?樂居村山頂有池塘,既是全村的飲用水源,也負責灌溉村裡的農田;山腳有出水龍潭,猶如地海;村子左右兩側各有一山,形狀仿似雄獅和大象,兩山綿延出去有五個山頭,環抱著整個樂居村。從這樣的地理環境看,老祖宗選址建村是很講究的,「上有天池,下有地海;左獅右象,七星伴月」,樂居村是一片不折不扣的風水寶地。

難道是山頂的廟沒能鎮住風水?樂居是彝族村,信仰本主教,也深受漢文化影響,承載宗教信仰的建築坐落在山頂,是村子的中心,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佛教寺廟,下層為本主教寺廟,逢初一、十五村民來此上香。廟周圍有一片原始森林,其中有一棵參天古樹,被視為神樹,為「龍」「代言」,樹下有一塊空地,是「祭龍」的場所。只不過此時此地空無一人,已經沒有人述說樂居村的故事了。

95%的村民已經搬遷到離此不遠的新樂居村。老村無人打理,荒草瘋長,牆頭的野草枯萎了,乾巴巴地杵在瓦縫裡;牆角、樹下的野草選了好地方,一年年重複上演野火吹又生的故事。許多房屋已經破敗得只剩下一個外殼,裡面早已朽爛,隨時可能倒下。

落葉滿地,頹垣斷壁,所以有人說樂居已經是個鬼村了。

全村都是「一顆印」

儘管破敗如斯,樂居村卻沒有失去價值。全村都是雲南「一顆印」民居,從掉落了門板的大門看進去,門內設倒座,迎面三間正房,兩側各有兩間耳房。正房兩側各有一把樓梯,將正房、耳房連成一個整體,中間是四方天井,地面鋪著方形石板。這是典型的一顆印「三間四耳倒八尺」格局。

「一顆印」是彝族傳統「土掌房」與漢族民居相結合的產物,建築業的「混血兒」。彝族土掌房受漢族四合院的影響,為適應雲南地形氣候特徵,融合成有利於防雨防寒的「一顆印」建築。「一顆印」因從空中看下去,恰似一顆方形大印而得名,始於明代,成熟、定型於清代早期,與福建圍龍屋、陝西窯洞、北京四合院以及廣西桿闌式建築一起,並稱中國「五大」傳統建築。

樂居村沿山而建,站在村口向小山上望去,一座座「一顆印」「半顆印」(沒有耳房的一顆印)民居規劃有序。最令人稱奇的是,樂居還有獨一無二的連體建築——7戶人家21間房屋,同梁不同柱的聯排「一顆印」。有些房屋外有擋風牆,酷似白族建築中的「照壁」,也可以看出樂居村的建築同時深受漢族、白族文化的影響。

頹敗與生機

整個樂居村的連片古建築有80多棟,其中30多棟已有200年歷史,40多棟是「百歲房」,幾十條石板路把老房子串聯起來。600年來無數腳步踏過的石板路,如今爬滿了各種植物,也有花開,還有幾株瘦弱的桃樹結著毛桃。

據說,樂居村是從拓東城(1300年前的昆明城)遷移來的。公元765年,第三代南詔王閣羅鳳的長子鳳伽異在今昆明市南邊一帶築拓東城,行使行政職能統治爨部諸蠻。

諸蠻部落之間交錯雜居,在交流融合中形成了新的人群共同體,即今彝族。樂居村的老人說,祖先是為了避亂從滇池邊拓東城遷移過來的。樂居村彝族在發展過程中,與白族文化、漢文化接觸,經過吸收、適應、變化,最終形成既相對獨立,又兼收並蓄的地域文化系統。

中國擁有著悠久的農耕文明史,傳統文化村落凝結著歷史記憶,反映著文明進步,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但不可避免的是,古村落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消失。中科院《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中稱:中國內地城市化達到了51.3%。統計顯示:至2000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2010年銳減為271萬個,10年內減少90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

為了保護這些承載著空間記憶的古村落,2012年9月開始,全國範圍內評審確定了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樂居村入列第二批。

在更早的時候,樂居村就開始嘗試開發自己最大的資源。2000年,當地政府部門提出了保護、開發百年古村的設想,還有一個浙江老闆前來考察,嘗試投資。經過逐級審批,當地政府重新劃地,擬建「樂居新村」,村民搬到新房,把老房子留下來,以入股的方式交給村委會統一規劃、維修,開發成旅遊村。

衰落的樂居村

2001年,村民如期遷到壩區,建起磚瓦房、水泥房。就在一切進行得很順利的時候,投資者卻不辭而別,保護、開發計劃就此落空。兩年後,無人居住的老房子開始倒塌,遇上雨水多的年份,倒塌的老房子就更多了。起初,搬進新房的老人還會回祖屋看看,後來房子倒的多了,回家的人越來越少,古村終於無可挽回地破落了。

眼看著村子日漸沉寂,樂居村的地域文化慢慢消亡,村裡人到底是心有不甘,懷著重振古村的隱約的希望,力所能及地做著在別人看來無濟於事的努力。

樂居村自建文化陳列室,收集了一些老物件。

2011年,樂居村被劃入「紫線保護圈」,在《昆明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0)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題規劃》中,被定位為需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村,保護開發規劃用地21.49公頃。

村裡成立了一個由3名老人組成的文化傳承小組,2014年8月,建起了一個近百平方米、有300餘件展品的樂居村彝族文化陳列室,展示彝家風俗習慣、生產方式、文化傳統。因為陳列簡單,只能依稀重現樂居村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媚祖映畫 的精彩文章:

TAG:武媚祖映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