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會失敗?
在薩爾滸戰役失敗後,當時整個社會開始反思這場戰爭,和我們今天對失敗的事情反思一樣。所有的要素都會產生關聯度。經略無能、戰將不行、後勤不足、敵人太強、天象不利、朝廷有奸臣,等等不一而足。但如果戰爭勝利,這些可以迅速說成勝利的要素。在分析問題上沒有任何意義。這裡計劃從一些技術性的指標來分析一下:
1、戰役法不適應
明軍邊軍的戰役法,基本就是騎兵應對蒙古人小規模的劫掠衝突,再有就是騎兵主動出擊,搗巢、牽馬。在多數衝突中,都不會有對陣砍殺,更多是相互射擊,攻其必救。明軍往往以輕騎兵奔襲應援為主,當然蒙古人的著甲率也很低。
在這次戰役里,作為主力的西路軍杜松就率領來自陝西的精銳邊軍。吉林崖的正面作戰中就被努爾哈赤的精銳騎兵擊敗。
明軍的步兵戰術來自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的車營戰術。如果步兵大量裝備有長矛、綿甲,或許可以抵禦衝擊;但各地明軍因地制宜,其實就是把車步兵放到輔佐地位,配合騎兵就行。相對於騎兵不重視格鬥,步兵就是忽略格鬥。當時記載就寫道「中國之長技,莫先於火器,弧矢次之,其卒然以短兵相接,而二者莫施,則勝敗非余所能,近賭矣。」極端推崇射擊武器的結果就是遇到長年山地作戰的女真重步兵近乎無法剋制。
大明邊軍步兵著甲率其實挺低的
女真部隊裝備上,「盔甲面具極精堅,所用長槍、飛槍、透甲箭、極鋒利」、戰術上「以重盔、重甲當先馳驅,利刀不能入,弓矢不能透」。在攻擊陣營上,會有楯車掩護。這一套戰術好像就是專門克制明朝士兵的。
當時情況就是:努爾哈赤與明軍作戰更像是一位戰術嫻熟的前輩在與後輩毛頭小子摔跤。在明軍中服役多年的努爾哈赤對明軍優劣短長非常熟悉,而明朝方面還想用幾十年前對付蒙古人的那套戰術作戰,殊不知那時候努爾哈赤就在明軍中服役,他太熟悉明軍了。
2、缺乏合營訓練
征討建州是一場大的戰役,朝廷雖然預料到其中的困難,但整體還保持樂觀的心態。三大征以來很少與朝廷軍隊決戰的對手,朝廷大兵只用在赫圖阿拉與努爾哈赤決戰,重演寧夏、平壤、播州故事。
缺乏合營訓練額明軍
來自四面八方額明軍,基本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比如西路兵,將軍用的是長年不參戰的將軍,士兵分屬十幾個營:
山海關總兵杜松 2000
保定總兵王宣 5000
原任總兵趙夢麟6000
經略標下右翼營管游擊事都司劉遇節2000
原任參將柴國棟2000
原任游擊王浩2000
原任游擊張大紀2000
原任游擊楊欽2000
原任游擊汪海龍2000
管撫順游擊事備御楊汝達2000
原任參將龔念遂2000
原任參將李希泌2000
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沒有任何史料顯示他們經過合營訓練。在戰場上能保持一致已經很難得了。勝利除非對手降維。
3、老將雲集與士兵經驗不足
在一般的文章里會說宿將雲集,精銳四集。這隻說對了一半。
這場戰役把二十多年前成名的宿將調集到了遼東,各地久疏戰陣的廢將也起用到了遼東。他們對應的是努爾哈赤帳下年輕驍勇久經沙場的將軍們。
至於士兵,二十年沒有經過大的戰爭。遼東這麼大的陣仗很難適應。
杜總兵麾下守備其實多年沒有打仗
4、參考文獻
《籌遼碩畫》《明神宗實錄》《清太祖實錄》《明清戰爭史略》
楊鎬的四路進軍計劃,為什麼說是科學合理的呢?
為什麼動員十萬人很難?薩爾滸之戰時明軍的動員能力
明末的三次大會戰與十七世紀中國的歷史走向
薩爾滸之戰明朝確實徵調的是國內最優秀的部隊,與曾經最優秀的將軍。但這支部隊長年小規模作戰,缺乏合營訓練,也缺乏步騎配合,還缺乏近戰格鬥的理念。而作為對手的努爾哈赤,他太熟悉明軍了。從這個方面看,明軍在戰場上取得勝利非常困難TAG:一枚明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