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瘙癢、痤瘡、無端煩躁……「大姨媽」帶來的這些困擾如何解決?

瘙癢、痤瘡、無端煩躁……「大姨媽」帶來的這些困擾如何解決?

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我們




小編導讀


每個月的「大姨媽」可以說是女性朋友們最不喜歡的「親戚」了,每個月的那幾天,除了行動不方便、痛經等「標配」之外,往往還會有全身瘙癢、臉上長痘、情緒莫名煩躁等額外困擾(相信經期煩躁這一點,很多男性朋友也深有體會吧~)。


很多人對這些額外的經期癥狀並不在意,「反正例假過去就能好轉,無所謂啦」。然而,這些癥狀其實是身體內部血虛、肝鬱等原因的反映,還是應當予以重視,積極調理。看看今天的文章中,來自閩南婦科世家的吳熙老師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



一、經來全身瘙癢


女子以血為用,血是其重要的生理特點。常由經、孕、產等因素產生血虛機轉,或肝氣抑鬱影響血之流暢,或脾氣素虛而生血不足,或痼疾纏身而損血耗氣。氣血不足,則抗病無力,更易感受「虛邪賊風」。《諸病源候論》云:「虛則邪氣往來,故肉癢也。」女子每於經產失血過多之後,因筋脈肌肉失養而邪氣乘虛而入,則經來身癢。



臨床症見:經期愆後,色淡,量偏少,經期短,肢怠無力,頭暈心悸,面色無華,精神緊張,經來身癢。可用聖愈湯加制香附、白蒺藜等品。若兼口乾,小便略黃,身微熱,或五心煩熱,宜加地骨皮、牡丹皮、地龍;兼少腹冷痛,肢寒不展,小便清長,宜加防風、桂枝、紫蘇。


例1,

李某,28歲,1986年3月10日初診。


患者初產時流血頗多,其後10個月余經水始復。經期略覺肢體麻木不適,繼而作癢,因較輕而未治療。一周後其症自除,月余後經水復至,又發生身癢,且較重,口服抗組織胺類藥物和強的松等,症情不減,精神更加緊張,苦惱不已。此次經來前一日,即周身瘙癢,時輕時重。每於睡前更劇,自覺皮膚乾燥,周身未見丘疹,四肢多處抓癢。經來色淡量少,無塊,腹痛隱隱,按之稍舒,無墜脹感,納食欠佳,伴頭暈心悸,肢怠無力,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此乃血虧氣弱,肌膚失養所致。治宜補益氣血,兼以祛風。處方:


當歸10g    川芎12g    白芍12g   熟地黃10g


地龍10g    黃芪15g    丹參18g   桂枝12g


防風10g    人蔘3g(另煎)


水煎服。


上方進3劑,瘙癢漸止,經水略增,腹痛消失,頭暈心悸等症亦減。前方去丹參,加制香附12g繼服。隔日服,再進5劑,諸恙盡除。為鞏固療效,續以逍遙丸、人蔘健脾丸間服,1個月後經水復潮,未見身癢,余症亦愈。隨訪9個月未見複發。

二、經來顏面痤瘡


痤瘡又名「粉刺」,是青春期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醫者多從肺熱、胃熱、血熱、毒熱及濕毒血瘀諸端論治。然據我們臨床觀察,不少痤瘡患者與肝火亢盛有關。若系善感女子,性情急躁,或多抑鬱,或憂怒無節,無不影響肝木疏泄,甚則形成凝血之毒;嗜食辛辣、膏粱厚味,或過多進食高脂之物,皆易生濕助熱。肝鬱與濕熱共存,既有久而化火之變,又有氣滯血瘀之證。經來陰血下行,肝陽更失制約,與濕熱蘊結,「郁乃痤」,而生本病。


臨床症見:經期提前,量略多,色鮮紅,伴胸悶太息,乳脹不適,性情急躁易怒,每經來痤瘡必發,口苦咽干,胃脘灼熱,或便秘溲赤,口臭,舌質紅,脈弦數者,可用景岳化肝煎加蟬蛻、地膚子、薏苡仁、丹參、赤芍等品。若便秘溲赤,酌加大黃、竹葉;肢體豐腴,可加山楂、木瓜。


例2,

孫某,19歲,1985年4月18日初診。


患者每經來發作痤瘡近1年。經外用藥治療多次未愈;後又改用己烯雌酚療法,3周仍未見功,乃轉診於余。患者於經前1周左右,顏面部始生痤瘡,多為淡紅色丘疹及小結節,丘疹為圓錐形,有黑頭粉刺,擠壓可見有乳白色脂栓,偶見膿皰。月經結束,其症逐日減輕,最後似有似無,俟下次月經來潮病證又作,隱而復現,甚為苦惱。經來量多,色鮮紅,每多提前3~4天,經期1周。素胸悶易急,經期善感,口苦咽干,乳房脹痛,自感身熱,面紅耳赤,舌質紅,苔膩略黃,脈弦數有力。此乃肝經鬱熱,濕毒蘊積。治宜清肝理氣,解毒化濕。處方:


牡丹皮15g    山梔12g     杭白芍12g     土貝母10g


青皮12g      陳皮6g      澤瀉10g       蟬蛻12g


地膚子18g    薏苡仁30g   丹參10g       赤芍12g


水煎服。


前方進3劑,胸悶煩躁等症顯減,面赤身熱亦輕,痤瘡見少。宗上方再進3劑,痤瘡顯減,乳脹消失,經適來。爰以前方去土貝母、山梔,加川牛膝15g、澤蘭12g繼服。經水6日凈,痤瘡若無。為防反覆,前方略作加減,再予隔2日服1劑。下次經來痤瘡鮮見,經水復常,余症盡除。隨訪半年病未複發。

三、經來煩躁不安


肝為剛臟,易急易亢,易耗陰液。若營血不足,或水不涵木,則肝陽上亢。適值經血來潮,或癸水素虧,陰不制陽則上擾心神,煩躁不安。《張氏醫通》云:「氣亂於心則煩,蓋熱客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



臨床症見:經來量多,色鮮紅,胸脅滿悶明顯,口苦咽干,煩躁易怒,目赤面紅,便干溲黃,舌紅,脈弦數者,可用丹梔逍遙散出入。症見經來量少,色紅,煩躁失眠,口乾欲飲,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或五心煩熱,健忘,多夢,胸脅不舒,舌紅少津,脈細數者,可用一貫煎加酸棗仁、丹參、白芍。若虛煩不得眠,躁擾不寧,顴紅唇赤,宜增知母、黃柏;經量少,牙齦出血,酌增阿膠、旱蓮草。


例3,尚某,31歲,1984年10月14日初診。


患者每經來煩躁不安已半年,經服西藥鎮靜劑等未效。患者18歲初潮,經水多40餘日一行,婚後產一女,人工流產4次。每經來煩躁,不能正常工作,經量偏少,色紅無塊,經期坐卧不安,夜寐困難,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胸脅作脹,善太息,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此乃肝腎陰虧,火擾心神。治宜滋養肝腎,清除煩躁。處方:


沙參12g    川楝子10g    麥門冬12g    當歸18g


生地黃12g  酸棗仁18g    丹參10g      白芍12g


百合12g


水煎服。用上方3劑。煩躁明顯減輕,心情舒暢,已能入眠,經水亦增。宗前方再3劑,諸症漸失。為防複發,以前方化裁隔日1服,繼進5劑,下次經來症未複發,且經水基本復常。


好 · 書 · 推 · 薦





閩南吳氏婦科流派醫集




閩南吳氏婦科流傳至今244年歷十一代。其中七世醫吳瑞甫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大師,第九代傳人吳熙教授從事中醫婦科學術、臨床研究60年,頗有建樹。吳熙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成員及其傳人等50多人,在吳熙教授指導下,編著了《閩南吳氏婦科流派醫6為醫家的學術經驗。本書容繼承、創新、實用於一體,內容廣博且不失精鍊,尤其對婦科疑難症見解獨到,案例治驗良多,頗具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




掃描二維碼


點擊

「閱讀原文」

購買本文圖書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

閩南吳氏婦科流派醫集

》(中國中

醫藥出版社出版

吳熙,潘麗貞,王小紅主編

,最終解釋權歸原作

者所

有。由

悅讀中醫

(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

購買本文圖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名醫辨證賞析——真寒假熱四例
中醫沒有解剖學基礎,診病能準確嗎?

TAG:悅讀中醫 |